刘金康
- 作品数:7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攀枝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攀枝花市海洛因成瘾者美沙酮维持治疗效果评价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评价攀枝花市海洛因成瘾者进行美沙酮社区维持治疗(MMT)1年的效果。方法对美沙酮门诊的112名海洛因成瘾者的基线数据和治疗1年后的随访数据进行比较。结果112名海洛因成瘾者治疗前39名HIV抗体检测阳性,73名HIV抗体检测阴性,MMT1年后,73名受治者HIV抗体仍然阴性;112名受治者尿检阳性率从入组前的100%下降到治疗后的25.23%,近1个月注射毒品的次数、注射吸毒和共用注射器的比例,由治疗前每人每月平均9.13次、15.14%下降到0次;安全套坚持使用率从26%提高到32.4%。结论通过MMT1年后,在减少危险行为、减少与毒品相关的违法犯罪等方面取得较好效果,对预防控制艾滋病通过注射吸毒与性行为传播起到积极作用。
- 刘金康李莉华陈玉华刘丹李琳罗魏
- 关键词:海洛因成瘾者美沙酮治疗
- 1994—2014年攀枝花市艾滋病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分析攀枝花市1994—2014年艾滋病(AIDS)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攀枝花市1994—2014年的AIDS疫情进行分析。结果 1994—2014年攀枝花市5个县市区共报告现住址为攀枝花市的AIDS患者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AIDS/HIV)1 845例,报告死亡439人,现存活1 406例。AIDS疫情呈逐年增加趋势(χ2=361.59,P〈0.01);自2010年后疫情增长的速度有所减缓。AIDS/HIV主要分布在城区,占总数的77.39%。年龄以20~49岁青壮年为主,占63.53%;60岁以上有434例,占23.52%。职业分布:农民、家务待业分别占29.59%和25.58%。3种传播途径并存,以性接触传播为主,占73.88%。结论攀枝花市AIDS疫情严重,呈逐年上升趋势。经性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疫情向大众人群扩散,需进一步加大防治工作力度。
- 白永华唐作红张晴晴刘金康卢培能李春霞谭琴
- 关键词:艾滋病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 2004-2012年攀枝花市梅毒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了解攀枝花市梅毒流行特征,为开展梅毒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2年攀枝花市梅毒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2年,攀枝花市共报告梅毒病例数2 435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4.24/10万;2009年梅毒发病率最高为60.12/10万,2004-2009年发病率年均增长47.10%,2009-2012年发病率年均下降53.03%。梅毒病例中,隐性梅毒占65.13%,以20~39岁男性为主,职业以家务及待业、工人、农民和离退人员为主,东区、西区、仁和区发病率较高。结论攀枝花市梅毒流行趋势与四川省不同,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梅毒、尤其是隐性梅毒的诊断报告标准和病例诊断报告的准确性。
- 唐作红栾荣生李春霞刘金康谭琴
- 关键词:梅毒
- 攀枝花市鼠间鼠疫调查结果分析被引量:3
- 2003年
- 刘金康李小军王文贵杨祖堂刘寿宇温继华张大芬
- 关键词:鼠间鼠疫
- 攀枝花市少数民族与汉族暗娼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对比分析攀枝花市少数民族和汉族暗娼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为综合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09-2013年攀枝花市艾滋病哨点监测资料,将暗娼按照"民族"分为少数民族暗娼和汉族暗娼,并对其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状况及相关行为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3年,共监测暗娼3904人,汉族暗娼3354人,少数民族暗娼550人。少数民族与汉族暗娼的HI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5%(14人)、0.8%(28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92,P<0.001)。少数民族暗娼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36.4%、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88.4%、安全套坚持使用率为36.4%、吸毒比例为3.6%、做过HIV检测的比例为18.0%,分别与汉族暗娼的72.4%、93.0%、59.9%、1.7%、29.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少数民族与汉族暗娼接受过干预服务的比例分别为95.5%、9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艾滋病知识、民族、干预服务、户籍、文化程度、年龄、艾滋病检测、固定性伴、工作时间等,是暗娼坚持使用安全套的影响因素。结论少数民族暗娼更容易感染HIV,应提高暗娼综合干预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
- 唐作红李春霞张晴晴刘金康谭琴
- 关键词:艾滋病暗娼民族哨点监测
- 1950—2014年攀枝花市麻风病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分析攀枝花市1950—2014年麻风病流行特征,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50—2014年新发现麻风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全市1950—2014年共新发现麻风病2 562例。发病率最高为4.57/万(1985年);发现率最高为55.01/万(1959年);患病率最高为22.89/万(1971年)。之后疫情逐年缓慢下降,1980年后5年平均发现率及发病率下降到1/万以下,2005年后下降到0.1/万以下。男女之比为2.31∶1;发病主要以20~50岁年龄组为主。多菌型(MB)1 379例,占总病例的53.82%。晚期发现病例占43.60%,畸残率为36.61%。全市3个县区达到基本消灭麻风标准,两个县区仍为流行县。结论全市麻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为达到消除麻风危害目标,防治工作仍需持续开展。
- 白永华夏云刘金康杨华
- 关键词:麻风病疫情流行病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