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赟

作品数:16 被引量:91H指数:6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江西省卫生厅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儿童
  • 5篇脓毒
  • 4篇脓毒症
  • 3篇血管
  • 3篇血管瘤
  • 3篇血清
  • 3篇幼鼠
  • 3篇凝血
  • 3篇小儿
  • 3篇急性
  • 3篇白血
  • 3篇白血病
  • 2篇选择素
  • 2篇治疗小儿
  • 2篇凝血酶
  • 2篇普萘洛尔
  • 2篇普萘洛尔治疗
  • 2篇注射液
  • 2篇细胞
  • 2篇淋巴

机构

  • 16篇南昌大学第一...
  • 1篇赣南医学院
  • 1篇南昌大学
  • 1篇江西省儿童医...
  • 1篇南昌大学第四...

作者

  • 16篇刘赟
  • 8篇吴星恒
  • 6篇吴俭
  • 4篇袁高乐
  • 4篇陈晓
  • 3篇陈启文
  • 3篇余伟
  • 3篇郭竹秀
  • 2篇金国强
  • 2篇黄正刚
  • 2篇李丽琴
  • 2篇武志红
  • 2篇吴红宣
  • 2篇张丽娜
  • 2篇程鹏
  • 1篇刘华瑞
  • 1篇邹芹
  • 1篇王剑
  • 1篇占诗贵
  • 1篇潘小玲

传媒

  • 5篇实用临床医学...
  • 4篇江西医药
  • 3篇南昌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临床皮肤科杂...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08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管瘤患儿血清VEGF、E2及尿bFGF的检测及其意义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血管瘤患儿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雌二醇(E2)及尿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的变化,以鉴别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并为血管瘤临床分期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血管瘤及血管畸形患儿138例,其中增生期血管瘤(增生期血管瘤组)60例,消退期血管瘤(消退期血管瘤组)38例,血管畸形(血管畸形组)40例。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VEGF及尿bFGF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法、使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各组血清E2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增生期血管瘤组患儿血清VEGF、E2及尿bFGF水平显著高于消退期血管瘤组、血管畸形组、正常对照组(均P<0.01)。消退期血管瘤组、血管畸形组患儿血清VEGF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消退期血管瘤组患儿血清E2水平显著高于血管畸形组、正常对照组(P<0.05)。消退期血管瘤组、血管畸形组患儿尿bFGF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增生期血管瘤组女性血清VEGF、E2及尿bFGF水平均显著高于男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VEGF、尿液bFGF及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E2简便、易行、可靠,可为临床鉴别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并为临床划分血管瘤分期提供依据。
李丽琴郭竹秀郑威武志红吴星恒陈晓吴俭刘赟吴红宣黄爱花
关键词:血管畸形
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孟鲁司特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sodium tanshinonⅡA silate A,STS)与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的疗效。方法 48例过敏性紫癜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23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2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1 mg·kg-1.d-1,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连用7~10 d)与孟鲁司特(2~5岁为4 mg·d-1、6~14岁为5 mg·d-1,睡前服用,服用1个月),观察2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80.0%、96.0%,对照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39.1%、69.6%,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与孟鲁司特配合基础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有效。
袁高乐刘赟
关键词:白三烯孟鲁司特过敏性紫癜儿童
潘生丁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潘生丁联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钠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5例采用一般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25例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潘生丁与孟鲁司特钠治疗。观察2组患儿呼吸困难、哮鸣音、啰音、咳嗽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2组住院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P<0.05或P<0.01)。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6%比40%,P<0.01;92%比68%,P<0.05)。结论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采用潘生丁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疗效确切。
袁高乐刘赟
关键词:潘生丁孟鲁司特钠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小儿
蓝芩口服液佐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观察蓝芩口服液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将126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6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使用蓝芩口服液(1~3岁:每次5~10mL,每天3次;3~7岁:每次10mL,每天3次;7~14岁:每次15~20mL,每天3次),观察2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2.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P<0.05)。结论蓝芩口服液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疗效确切。
陈启文潘小玲袁高乐刘赟
关键词: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蓝芩口服液
乌司他丁干预对脓毒症幼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P-选择素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4
2017年
目的探讨使用乌司他丁(UTI)作为早期干预药物对脓毒症幼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P-选择素、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水平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将120只4周龄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脓毒症组、低剂量UTI干预组(50 000 U/kg)和高剂量UTI干预组(200 000 U/kg),每组24只。采用改良的盲肠结扎穿孔法制作脓毒症大鼠模型,低剂量和高剂量UTI干预组在建模后分别尾静脉注射UTI。ELISA法测定6、12、24 h时各组大鼠血清TNF-α、P-选择素、TAT水平。结果脓毒症组大鼠血清TNF-α、TAT、P-选择素水平在6 h时即出现显著升高,血清TNF-α、TAT水平至24 h时仍呈持续升高状态(P<0.05);P-选择素在12 h时达到峰值,24 h时出现回落(P<0.05)。UTI干预组中,P-选择素和TAT水平变化趋势和脓毒症组相同,TNF-α水平在6 h出现明显的增高,但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且变化幅度均显著小于脓毒症组(P<0.05);高剂量组变化幅度显著小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 UTI早期干预对脓毒症幼鼠模型的凝血功能有明显的改善,能抑制TNF-α、P-选择素、TAT的生成,且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作用更显著。
刘赟吴星恒
关键词:脓毒症P-选择素
儿童脓毒性休克的诊疗进展被引量:5
2016年
脓毒症在早期被定义为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创伤、烧伤、感染及休克等临床危重症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诱发脓毒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2012年的脓毒症国际指南中,脓毒症定义为存在可以或证实的感染,并伴有感染的全身系统表现。
刘赟
关键词:脓毒性休克脓毒症儿童
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增生期血管瘤疗效分析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增生期血管瘤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增生期血管瘤患儿,给予普萘洛尔0.5~1.5mg/(kg·d)连续服用,服药3~8个月。采用ELISA法检测患儿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时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并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①42例增生期血管瘤患儿I级疗效有1例,Ⅱ级疗效2例,Ⅲ级疗效23例,Ⅳ级疗效16例,有效率(优加好)为92.9%。②42例增生期血管瘤在普萘洛尔治疗4周、8周时血清VEGF水平呈下降趋势,且治疗4周时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8周时低于治疗4周时(P〈0.05);治疗4周后血清VGEF下降水平与疗效等级具有正相关性(rs=0.705,P〈0.05),治疗8周后血清VGEF下降水平与疗效等级亦具有正相关性(rs=0.821,P〈0.001)。结论: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增生期血管瘤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其机制可能与下调增生期血管瘤患儿血清VEGF水平相关。
李丽琴郭竹秀吴俭吴星恒陈晓刘赟吴红宣王剑
关键词:普萘洛尔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婴幼儿
儿童乙状结肠癌并肝转移一例报告被引量:3
2008年
刘赟刘华瑞吴星恒邹芹
关键词:儿童乙状结肠癌并发症肝转移病例报告
乌司他丁干预对脓毒症幼鼠凝血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使用乌司他丁(UTI)作为早期干预药物对脓毒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PLT)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用4周龄健康清洁级雄性大鼠120只,改良的CLP方法制作脓毒症大鼠模型,随机分5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脓毒症组、低剂量UTI干预组(50000U/kg)、乌司高剂量他丁干预组(200000U/kg),每组24只鼠。测定6h、12h和24h PT、APTT、PLT,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6h时间段各组实验幼鼠PT、APTT、PLT水平无明显差异,12h时点,脓毒症组PT、APTT出现明显上升,而血小板出现下降(P<0.05),24h时点PT值进行性上升,但APTT值呈下降趋势,而PLT却呈显著下降,低剂量UTI干预组PT、APTT、PLT水平在12h、24h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变化规律与脓毒症组相同,但低于脓毒症组同时点PT、APTT水平(P<0.05),PLT值却高于脓毒症组同时间点PLT水平,高剂量UTI干预组PT、APTT、PLT水平变化趋势与低剂量UTI干预组相同,PT、APTT值在12h、24h均较低剂量UTI干预组降低(P<0.05),PLT值在12h、24h均较低剂量UTI干预组增高(P<0.05),具有显著差异,两组相比较,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作用更显著。结论 UTI早期干预对脓毒症幼鼠模型的PT、APTT、PLT均有改善,且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作用更显著。
刘赟程鹏
关键词:UTI脓毒症PTAPTT
102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监测及其与临床和预后的关系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微小残留病(MRD)与临床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102例儿童急性B系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按照ALL-XH-99方案分为低危(low risk,LR)组28例、中危(medium risk,MR)组50例、高危(high risk,HR)组24例。所有患儿均接受ALL-XH-99方案化疗,并随访6~28个月。在诱导治疗结束获CR、化疗6个月时利用CD45/SSC双参数图设门的三色流式细胞术(FCM)进行MRD监测。结果诱导治疗结束获CR及化疗6个月时3组MRD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中HR组MRD阳性率明显高于MR、LR组(P<0.05或P<0.01);MRD阳性者的复发率明显高于MRD阴性者(P<0.05或P<0.001)。结论检测MRD有助于判断儿童ALL的疗效及预后。
陈启文黄正刚张丽娜占诗贵袁高乐刘赟吴星恒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预后复发儿童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