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立家

作品数:40 被引量:69H指数:5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专利
  • 14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天文地球
  • 3篇电子电信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8篇地电
  • 28篇大地电磁
  • 18篇测深
  • 13篇电磁测深
  • 13篇磁测
  • 12篇大地电磁测深
  • 8篇电性
  • 7篇电性结构
  • 7篇去噪
  • 6篇信号
  • 5篇时间域
  • 5篇数据段
  • 5篇盆地
  • 4篇噪声
  • 4篇深部
  • 4篇希尔伯特变换
  • 4篇勘探
  • 3篇电磁探测
  • 3篇电法
  • 3篇电阻率

机构

  • 40篇吉林大学
  • 7篇中国地质科学...
  • 4篇国土资源部
  • 2篇教育部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辽宁省地震局
  • 1篇安徽省勘查技...
  • 1篇吉林省第六地...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40篇刘立家
  • 33篇韩江涛
  • 11篇周瑞
  • 8篇李卓阳
  • 6篇侯贺晟
  • 5篇刘文玉
  • 4篇刘国兴
  • 3篇刘财
  • 3篇刘云鹤
  • 2篇郭磊
  • 2篇李桐林
  • 2篇许家姝
  • 2篇韩松
  • 2篇朱士
  • 2篇管烨
  • 2篇刘银萍
  • 2篇曾昭发
  • 1篇梁文婧
  • 1篇赵玉岩
  • 1篇管彦武

传媒

  • 7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物探与化探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科技资讯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5篇2023
  • 3篇2022
  • 10篇2021
  • 11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密度电法近端偶极电磁测深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密度电法近端偶极电磁测深方法,在测区按Y字型布设三条高密度大线,以测区中心为圆心等角度布设Ⅰ、Ⅱ和Ⅲ三条测线,测线上所有的电极都作为接收电极M、N,供电电极A、B布设在呈Y字型分布的三条高密度大线中间。该...
刘立家凌若飞朱士
文献传递
切穿兴蒙造山带的深断面--岩石圈电性结构及改造模式
2023年
兴蒙造山带自早古生代形成稳定的佳蒙地块以来,受到古亚洲洋闭合、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尤其是太平洋板块俯冲构造事件的影响.为了揭示兴蒙造山带岩石圈电性结构及改造模式,本文基于横切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地块、松辽地块及佳木斯地块约1300 km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对81个长周期测点进行非线性共轭梯度二维反演,获得了兴蒙造山带东西向完整的电性结构模型.结果显示:对于岩石圈尺度的结构,不同构造单元具有明显的横向差异性,额尔古纳地块岩石圈整体呈低阻特征;兴安地块岩石圈呈高阻特征;松辽地块的松辽盆地和小兴安岭岩石圈分别呈低阻-高阻特征;佳木斯地块岩石圈呈高、低阻交替的特征.在软流圈尺度,兴安地块和松辽地块存在大规模高导异常C2、C3,呈"U"型状与上方岩石圈相连,连接处对应东北地区盆山结合部位或主要的缝合带.研究表明兴蒙造山带岩石圈遭受了强烈的改造作用,结合区域构造背景,本文提出"自下而上"的岩石圈改造模式:在地幔转换带处水平滞留的太平洋板块持续扰动兴蒙造山带下方的软流圈,导致软流圈物质的上涌以及古缝合线的活化,形成的薄弱带为软流圈物质的侵入提供了有利通道,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深刻影响着兴蒙造山带岩石圈的演化过程.
慕倩韩江涛刘立家刘立家刘文玉侯贺晟刘文玉刘国兴辛中华
关键词:兴蒙造山带电性结构太平洋板块俯冲
一种确定大地电磁时间域阻抗的方法和系统
本发明涉及一种确定大地电磁时间域阻抗的方法和系统,通过将优化问题进行等价,避免了对矩阵求逆的操作,同时也未对信号中的噪声类型及分布进行假设,因此无需通过贝叶斯估计压制尖峰脉冲噪声的影响,简化了阻抗估计流程、减小了计算量;...
韩江涛郭振宇刘立家孟凡文袁天梦辛中华周瑞慕倩李卓阳康建强
文献传递
一种大地电磁强噪声时段压制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地电磁强噪声时段压制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获取大地电磁数据阵列;基于大地电磁数据阵列中的第1道数据和第2道数据构造复数道序列;对复数道序列进行Hilbert变换,并获取复数道序列的奇部序列和偶部序列;...
康建强韩江涛刘立家郭振宇
一种确定大地电磁时间域阻抗的方法和系统
本发明涉及一种确定大地电磁时间域阻抗的方法和系统,通过将优化问题进行等价,避免了对矩阵求逆的操作,同时也未对信号中的噪声类型及分布进行假设,因此无需通过贝叶斯估计压制尖峰脉冲噪声的影响,简化了阻抗估计流程、减小了计算量;...
郭振宇韩江涛刘立家孟凡文袁天梦辛中华周瑞慕倩李卓阳康建强
文献传递
内蒙古双尖子山矿集区三维电性结构及成矿意义
1引言双尖子山矿集区位于内蒙古巴林左旗北部,中心地理位置为44°30’N,119°07’E,是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区新发现的以银为主的大型铅锌银矿床,分为双尖子山矿段和兴隆山矿段,成矿潜力巨大,是亚洲最大、全球第六大银矿床。...
吴懿豪韩江涛刘云鹤刘立家
文献传递
松辽盆地北部地热差异性机制——基于宽频带大地电磁探测的结果
1.引言松辽盆地是叠置于古生代基底上的大型中、新生代裂谷型盆地,由于其形成演化的复杂构造背景,为中低温地热场的形成与存储提供有利条件,盆地赋存有极具开发潜力的地热资源。形成地温场的地温梯度、大地热流具有中央高,向四周环状...
牛璞韩江涛曾昭发刘立家
文献传递
中亚造山带东段软流圈分布特征——基于长周期大地电磁探测的结果被引量:6
2019年
中亚造山带东段经历了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构造体制的多重作用,多期次的构造活动不仅改造了地形地貌、岩石圈结构,同时也改造了软流圈分布,因此对软流圈结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为了揭示复杂多重构造体系下软流圈的分布特征,完成了中亚造山带东段约1800km长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并对数据进行非线性共轭梯度反演,获得二维电性结构模型.研究发现:中亚造山带东段岩石圈内部存在多处低阻异常,地表多对应第四纪火山群或古缝合带,表明这些低阻异常与软流圈上侵有关.软流圈呈现高导特征,南部略薄,电阻率值为10~30Ωm,北部厚度较大,电阻率值为10~0.1Ωm,这种电性结构特征体现了中亚造山带东段软流圈南北两侧厚度、部分熔融程度的不均一性.而已有的层析成像结果显示中亚造山带软流圈东西向则呈现东厚西薄的特征.结合区域地质,提出软流圈与岩石圈一样在碰撞造山过程中厚度、部分熔融程度也会随之变化的动力学认识.中亚造山带东段软流圈主要经历了古亚洲洋构造体系、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和太平洋构造体系三阶段的构造事件影响,因此中亚造山带东段软流圈的南北向差异,推断为古亚洲洋闭合早于鄂霍茨克洋闭合的时限差异所致,东西向差异则主要受太平洋构造体系的影响.
韩江涛康建强刘财刘财刘文玉张雅晨郭振宇袁天梦刘立家
关键词:软流圈电性结构
松辽盆地岩石圈减薄的深部动力学过程被引量:29
2018年
松辽盆地作为东亚裂谷系的一部分,与华北克拉通一起经历了中生代岩石圈减薄的重大地质事件.对大陆岩石圈-软流圈状态和构造的整体认识,是研究大陆岩石圈减薄深部动力学过程的关键.在获得过松辽盆地的106个宽频和30个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数据的基础上,完成测点数据二维偏离度、构造走向等计算与分析,进一步采用非线性共轭梯度算法,对TE和TM模式数据进行二维联合反演,获得了沿剖面的壳-幔电性结构,并依此构建了松辽盆地壳-幔结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大兴安岭地区岩石圈厚度约为160km,松辽盆地岩石圈厚度约为45km,张广才岭岩石圈厚度在70~100km之间,莫霍面与岩石圈底界面不呈镜像关系.软流圈整体表现为中、低阻异常,电阻率值在30Ωm左右,其形态呈西倾约30°的蘑菇状异常,指示了软流圈物质上涌的形式,有别于软流圈垂直上涌的传统认识.(2)松辽盆地深部存在双层高导异常(电阻率小于5Ωm),上层为壳内高导层,呈"蛇"状分布,推断为岩浆底侵区,下层为幔内高导层,呈"哑铃"状,为软流圈上涌区.软流圈内存在两个"哑铃"状中、高阻异常,推断为拆沉的岩石圈地幔.具有冷的、高密度的下降物质流的堆积以及拆沉块体下插到两侧山岭是促使大兴安岭与张广才岭在中生代伸展环境中快速隆升重要原因;(3)松辽盆地经历了岩石圈减薄事件,与大兴安岭岩石圈厚度相比,松辽盆地岩石圈厚度减薄了近100km,与东侧张广才岭相比减薄了70km,而与中生代华北地台100km的岩石圈厚度相比,减薄了近50km,其经历了岩石圈伸展期、裂解期、拆沉期和增长期的动力学过程.
韩江涛郭振宇刘文玉侯贺晟刘国兴韩松刘立家王天琪
关键词:岩石圈减薄动力学过程大地电磁测深松辽盆地
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克拉通碰撞带地电结构及对深部缝合边界的讨论被引量:12
2019年
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克拉通碰撞导致古亚洲洋闭合,形成了幅员辽阔的中亚造山带,该带内记录了丰富的板块碰撞信息,揭示深部缝合边界对于研究洋-陆俯冲到陆-陆碰撞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对查干敖包—化德410km大地电磁测深(MT)剖面数据进行反演,获得二维电性结构,为研究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克拉通碰撞带深部构造形迹、碰撞边界问题提供地电结构的依据.结合人工反射地震及地质资料获得以下认识:(1)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克拉通碰撞带地壳存在多组"U"型低阻异常,多对应弧型、倾斜或"鳄鱼嘴"状反射界面.莫霍面存在两处错断现象,并与深部电性梯度带对应.岩石圈地幔除白乃庙岛弧呈低阻块体外,均为高阻块体,这些电性结构特征反映了南北汇聚所形成的构造形迹.(2)碰撞带可分为二连—贺根山和索伦—西拉木伦河两个不同时期的汇聚体系,晚泥盆世—晚石炭世早期形成的二连—贺根山汇聚体系由二连—贺根山增生杂岩带、宝力岛弧地体及断裂带组成,深部缝合边界位于二连浩特.而晚二叠—早三叠的索伦—西拉木伦河汇聚体系由二道井子增生杂岩带和温都尔庙增生杂岩带及断裂带组成,深部缝合边界位于苏尼特右旗.(3)在锡林浩特地区软流圈内部存在高阻异常,可能为俯冲消失的洋壳或碰撞造山后拆离的岩石圈残片.
韩江涛袁天梦刘文玉刘文玉刘立家侯贺晟刘国兴侯贺晟康建强张金会
关键词:大地电磁测深地电结构中亚造山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