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文玲

作品数:192 被引量:894H指数:15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3篇期刊文章
  • 3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7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9篇综合征
  • 51篇基因
  • 46篇心肌
  • 37篇心肌病
  • 37篇肌病
  • 37篇长QT综合征
  • 35篇突变
  • 33篇晕厥
  • 32篇心律
  • 29篇心律失常
  • 27篇血管
  • 22篇心血管
  • 19篇心电
  • 19篇型心
  • 18篇肥厚
  • 17篇基因突变
  • 17篇肥厚型
  • 17篇肥厚型心肌病
  • 16篇电图
  • 16篇心电图

机构

  • 183篇北京大学
  • 38篇首都医科大学
  • 19篇北京大学第一...
  • 14篇中国人民解放...
  • 8篇北京电力医院
  • 8篇清华大学第一...
  • 7篇国家食品药品...
  • 7篇首都医科大学...
  • 7篇邯郸市第一医...
  • 6篇清华大学
  • 6篇首都医科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遗...
  • 6篇解放军第30...
  • 5篇河北医科大学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5篇同济大学
  • 5篇中国医学科学...
  • 4篇郑州大学
  • 4篇天津医科大学
  • 4篇北京市垂杨柳...

作者

  • 189篇刘文玲
  • 114篇胡大一
  • 72篇李翠兰
  • 55篇李蕾
  • 21篇李运田
  • 13篇孙艺红
  • 13篇谢文丽
  • 13篇刘国树
  • 12篇许玉韵
  • 12篇高元丰
  • 12篇朱天刚
  • 11篇刘雯
  • 10篇马志敏
  • 9篇李志明
  • 9篇边红
  • 8篇戚豫
  • 8篇秦绪光
  • 7篇杨进刚
  • 7篇郭继鸿
  • 7篇仇晓亮

传媒

  • 32篇中国心脏起搏...
  • 21篇中国医药导刊
  • 20篇中华心血管病...
  • 18篇中国循环杂志
  • 10篇心血管病学进...
  • 6篇中华心律失常...
  • 6篇中华内科杂志
  • 6篇中华医学杂志
  • 5篇中华全科医师...
  • 4篇THE 23...
  • 2篇临床荟萃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2篇临床心电学杂...
  • 2篇中国实用内科...
  • 2篇实用心电学杂...
  • 2篇第二十五届长...
  • 2篇THE 22...
  • 1篇高血压杂志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年份

  • 2篇2023
  • 7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7
  • 9篇2016
  • 6篇2015
  • 11篇2014
  • 13篇2013
  • 14篇2012
  • 8篇2011
  • 5篇2010
  • 9篇2009
  • 7篇2008
  • 11篇2007
  • 18篇2006
  • 13篇2005
  • 19篇2004
  • 5篇2003
19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心脏疾病诊疗线索
2005年
病历讨论是最受临床医生欢迎的聚会方式.原因之一就是有助于那些诊断不明的难题解决.作为医生必须是医学侦探.我们怎样才能逐渐成为一名好的疾病诊断者?临床经验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是对于一个刚从医学院校毕业的内科医师来说不可能拥有20年的临床经验.循证医学专栏是由许玉韵教授根据多年来的经验,结合国际和国内的文献总结关于疾病诊疗线索组成,相信会对临床医生有益.
许玉韵王宏宇刘文玲李运田孙淑红倪永斌李洁
关键词:心脏疾病诊疗临床医生病历讨论内科医师循证医学
85例中国人长QT综合征先证者的临床特征及有关基因突变研究现状被引量:21
2004年
目的 研究我国长QT综合征 (LQTS)病人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按照 1993年Schwartz等提出的LQTS诊断标准确诊为本病的家系 85个 ,分别来自 18个省、市、自治区。其中 4 3个家系由中国离子通道病注册中心的协作成员提供 ,其余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LQTS随访患者。对先证者及其家族成员进行 6导联或 12导联心电图同步记录 ,对先证者的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抽取外周血标本 ,用PCR SSCP加测序验证或经心电图初步分型后再进行PCR SSCP及测序的方法进行基因筛查。结果 先证者平均发病年龄 (17 3± 14 2 )岁 ,在 2 0岁以前发病的占 6 0 % ;女性居多 ,男性占 2 4 % ,女性占 76 %。发病症状有晕厥 (91 8% )、黑(2 8 9% )、心悸 (2 5 0 % )、胸闷 (34 2 % )及其它如抽搐、胸背痛、头晕 (2 1 1% )等 ;诱发因素有情绪紧张或激动 (5 1 3% ) ,劳累、运动或体力劳动 (5 1 3% ) ,休息或睡眠 (2 6 3% ) ,突然惊吓 /电话铃响 (19 7% ) ,经期或产褥期 (15 8% ) ,其它如寒冷或发烧 (15 8% )。病人的QTc值为 (0 .5 6±0 .0 7)s。LQTS病人的心电图上T波多变 ,QT间期可出现暂时正常化。有猝死家族史的家系占31 6 %。有LQTS家族史的占 6 3%。在 85个LQTS先证者中 ,同时伴聋哑 1例 ,预激?
李翠兰张莉胡大一崔长琮刘文玲滕思勇王擎
关键词:LQTS先证者Β受体阻滞剂长QT综合征家系突变
十个汉族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MYH7、MYBPC3和TNNT2基因筛查结果及相应的临床特征被引量:28
2006年
目的研究10个汉族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致病基因及突变特点,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相互关系。方法对10个无血缘关系的汉族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家系的MYH7基因、MYBPC3基因和TNNT2基因进行扫描,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其外显子及剪接部位基因组DNA片段,直接测序分析,并分析各突变患者相应临床表型特点。结果10个汉族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家系中5个家系发现上述基因突变,3个家系MYH7基因发生错义突变,分别为Arg663His、Glu924Lys和Ile736Thr,Glu924Lys在中国患者中首次发现。这3个家系中3例患者猝死;2个家系MYBPC3基因发生错义突变、剪接突变和移码突变,1个家系先证者为复合突变即18外显子错义突变Arg502Trp及27外显子剪接突变即IVS27+12C>T,先证者之母携带错义突变,先证者之父携带剪接突变;在另一家系首次发现Gly347fs移码突变,该家系中1例猝死。10个家系中未发现TNNT2基因的功能区突变,但在内含子3中发现一个STR多态性即CTTCT5个碱基的插入/缺失,7个家系先证者发现D基因型。结论MYH7基因为中国汉族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最常见致病基因,临床表现较重,猝死率较高。MYBPC3突变也较常见,症状较轻,发病较晚,但复合突变发病早、症状重。同一突变的临床表型存在异质性提示多因素参与了肥厚型心肌病的发生与发展。
刘文玲谢文丽胡大一朱天刚李运田孙艺红李翠兰李蕾李田昌边红仝其广杨松娜范瑞云崔炜
关键词:心肌病基因
中国成人晕厥患者临床特征分析:一项多中心 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分析中国成人晕厥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调查。连续纳入2018年6月25日至2021年3月1日中国19个省市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37家三甲医院急诊、老年科、心内科门诊或晕厥单元就诊且初步诊断为晕厥的患者,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患者4950例,年龄(56.3±16.8)岁,男性2604例(52.6%)。最常见的晕厥类型为神经介导性晕厥[2345(47.4%)],其次为心原性晕厥[1085(21.9%)],而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则相对少见[311(6.3%)],此外不明原因晕厥患者有1155例(23.3%)。与≥65岁的患者比较,<65岁的患者中有诱因者更为多见[2066(72.4%)比786(27.6%),χ^(2)=136.5,P<0.001]。与其他类型晕厥患者比较,神经介导性晕厥患者中有晕厥先兆者占比较高[1972(79.0%)比1908(73.9%),χ^(2)=17.523,P<0.001]。女性患者中有先兆者占比高于男性[1837(80.0%)比1863(73.0%),χ^(2)=33.432,P<0.001]。<65岁的患者中有先兆者占比高于≥65岁者[2482(77.8%)比1218(73.4%),χ^(2)=11.756,P=0.001]。与<65岁的患者比较,≥65岁者伴紫绀的比例较高[271(18.2%)比369(12.7%),χ^(2)=23.235,P<0.001],伴大小便失禁的比例亦较高[252(15.2%)比345(10.8%),χ^(2)=19.313,P<0.001]。与其他类型晕厥的患者比较,心原性晕厥患者有家族史者更为多见[264(24.3%)比754(19.5%),χ^(2)=11.899,P=0.001]。晕厥患者合并的心血管疾病依次为高血压[1480(30.5%)]、冠心病[1057(21.4%)]、心房扑动/颤动[359(7.2%)]和二度房室传导阻滞[236(4.8%)]。心原性晕厥患者合并冠心病的比例远高于其他类型的晕厥患者[417(38.4%)比640(16.6%),χ^(2)=241.376,P<0.001]。此外,合并症还包括脑血管病[551(11.1%)]和糖尿病[632(12.8%)]。结论中国成人晕厥以神经介导性晕厥最为常见,有诱因、先兆的患者较为年轻,女性有晕厥先兆者占比较高,心原性晕厥患者中有家族史、合并冠心病的比例较高。
杨丰菁李旭梁鹏刘中梅刘彤吴云信栓力张高星闫世林许岭平王立新胡波岳文伟浦介麟黄织春王锐文雯蔺佩鸿李莉余再新王晓东刘喜久阿迪拉·阿扎提张洁曲秀芬Gary TSE潘懿坤洪葵朱洁明李丽华潘文伍勇王敏宋昌军王增帅董剑廷杨新春胡喜田王福军刘文玲
关键词:直立性低血压神经介导性晕厥心房扑动不明原因晕厥老年科
国人长QT综合征基因筛查及分子致病机制研究状况
自1995年发现第一个长QT综合征(LQTS)致病基因至今,目前已在13个致病基因上发现了950多个突变。已公开发表的中国LQTS患者特异基因突变点有47个,包括KCNQ1上17个、KCNH2上19个、SCN5A上4个、...
李翠兰刘文玲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长QT综合征基因筛查
文献传递
治疗长QT综合征普萘洛尔的效果优于美托洛尔被引量:3
2013年
遗传性长QT综合征(LQTS)是一种原发性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严重者可发生致心律失常性晕厥和猝死,其标志性特征为表现在心电图上QT间期延长的心脏复极异常。因为绝大多数的致命性心律失常的触发因素是交感神经活性的突然增加,所以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13受体阻滞剂一直是治疗LQTS最重要的措施。
李翠兰刘文玲张莉严干新胡大一
关键词:遗传性长QT综合征美托洛尔普萘洛尔致命性心律失常致心律失常性
健康人高位右侧胸前导联Brugada心电图征调查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初步了解我国健康人高位右侧胸前导联 Brugada 心电图征发生率及其意义。方法对1005例健康体检者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X 线胸片、标准12导联和第二肋间右侧胸前导联心电图检查,按照欧洲心脏病学会制定的标准筛选 Brugada 心电图征。结果排除4例器质性心脏病和心律失常患者后,共1001例(男877例,女124例)人选,年龄17~75(28.3±14.8)岁。标准导联心电图检查发现5例2型 Brugada 心电图征(0.5%),第二肋间右侧胸前导联心电图检查发现47例 Brugada 心电图征(4.70%),均为男性(2型40例,3型7例)。无不明原因晕厥或黑矇史,无猝死家族史。结论对于症状不典型者,依据标准导联或高位右侧胸前导联2型或3型 Brugada 心电图征诊断 Brugada 综合征要慎重。
梁鹏刘文玲胡大一武东刘杰
关键词:心电描记术流行病学因素BRUGADA综合征
信息反馈对提高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不同类型内科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实践与思考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教学质量评估后的信息反馈”对提高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不同类型内科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意义。方法北京大学医学部2010级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41名实习学生分为12轮先后进入心内科实习,每轮学生安排相同课程,包括“基础类”“病例讨论类”和“操作见习类”3种不同类型。每次课后由学生填写“授课质量评估表格”,由非带教教师收集并分析评估结果,在课程进行3轮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教师,并继续进行教学及评估。比较不同类型课程反馈前后学生对教师的评估结果。结果信息反馈后,基础类和病例讨论类课程在“课前材料准备”“PPT制作”“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评分比反馈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操作见习类”课程反馈后整体评估结果均有提高。结论教学质量评估后的信息反馈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理解学生的需要,使教师更加重视课前材料准备,改善PPT制作,提高教学效果。信息反馈对于不同类型内科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改善效果不同,对于“操作见习类”课程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
陈江天郭丹杰李忠佑靳文英李琪刘传芬王鸿懿刘文玲马志毅王龙王鲁雁任景怡
关键词:八年制医学教育内科学教学效果
中国人遗传性长QT综合征KCNQ1和KCNH2基因新突变被引量:9
2002年
目的 :遗传性长QT综合征 (LQTS)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性心脏病。特征性表现为心电图上QTc延长及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 (TdP)导致的晕厥和猝死。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已明确遗传性LQTS是由于编码离子通道的基因突变造成的 ,包括编码钠离子通道的基因SCN5A和编码钾离子通道亚单位的基因KCNQ1,KC NH2 ,KCNE1,KCNE2 ,和KCNJ2。目前 ,中国人LQTS基因突变的报道较少 ,本研究目的是找到中国LQTS基因突变。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测序分析 ,对来自中国 14个省、市、自治区的 31个遗传性LQTS家系筛查了最常见的 2个LQTS致病基因KCNQ1和KCNH2。结果 :发现了 2个KCNQ1新突变 :S5跨膜片段的S2 77L和孔区的G30 6V;3个KCNH2新突变 :跨膜片段S1的L4 13P、跨膜片段S5的L5 5 9H和发生于跨膜片段S3的L5 2 0V。KCNH2L4 13P和L5 5 9H突变患者的ECGT波为双峰 ;KCNQ1S2 77L和G30 6V突变患者的ECGT波高尖。结论 :本研究发现的突变点丰富了LQTS离子通道突变的基因库资料。本研究的中国LQTS患者的突变率KCNQ1(6 .5 % )和KCNH2(10 % )
刘文玲胡大一李翠兰李萍秦绪光李运田李志明李蕾董玮戚豫王擎
关键词:QT延长综合征钠通道钾通道KCNQ1
长QT综合征患者运动试验特征及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的影响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LCSD)降低长QT综合征(LQTS)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的机制。方法观察12例LQTS患者在运动试验过程中模拟交感神经活性增高的情况,总结其变化特征,比较LCSD手术前后这些特征的改变情况。结果手术使静息时的心率校正QT间期(QTc)缩短(0.54s±0.04s到0.50s±0.04s,P=0.026),使运动时所达到的最大心率降低(141次/min±18次/min到124次/min±14次/min,P=0.003)。运动过程中LQTS患者表现为运动中的QTc有所缩短,在运动末和/或恢复早期显著延长(运动前:0.54s±0.02s,运动10min:0.46s±0.02s,恢复4min:0.55s±0.03s);手术使恢复早期QT间期骤然升降的程度明显减小(术后运动前:0.53s±0.03s,运动10min:0.48s±0.03s,恢复4min:0.53s±0.05s)。代表QT间期对心率适应性反应的参数———QT对RR间期的斜率,运动后与运动前相比,变得明显陡峭,从运动前的0.61±0.06升高到运动后的0.71±0.07,P<0.01。手术使运动前的斜率变得明显平缓(术前0.61±0.06,术后0.55±0.07,P=0.013);同时使运动后的斜率也变得明显平缓(术前0.71±0.07,术后0.66±0.06,P=0.018)。手术前有7例患者在运动末和/或恢复早期有顿挫T波的形态变化,手术使其中的4例变化消失。结论LCSD手术可使LQTS患者运动前后的QT/RR间期斜率都变平缓,从而降低了运动引起的QT间期过度延长,这可能是其有效治疗LQTS的机制之一。
李翠兰胡大一史旭波杨虎王吉云梅运清刘文玲李蕾许玉韵
关键词:长QT综合征交感神经切除术QT间期
共1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