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文奎

作品数:13 被引量:149H指数:9
供职机构: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河南省动物学省级重点学科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杂交鳢
  • 3篇养殖
  • 3篇幼鱼
  • 3篇杂交
  • 3篇翘嘴鲌
  • 3篇乌鳢
  • 3篇饵料
  • 3篇饵料密度
  • 2篇养殖密度
  • 2篇幼鱼摄食
  • 2篇摄食
  • 2篇投喂
  • 2篇人工繁殖
  • 2篇仔鱼
  • 2篇苗种
  • 2篇苗种培育
  • 2篇饥饿
  • 2篇繁殖
  • 2篇斑鳢
  • 2篇残食

机构

  • 13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大连水产学院

作者

  • 13篇刘文奎
  • 12篇樊启学
  • 9篇杜海明
  • 5篇张磊
  • 4篇程鹏
  • 4篇朱邦科
  • 2篇董俊锋
  • 2篇董俊峰
  • 1篇谢从新
  • 1篇方巍
  • 1篇赵志刚
  • 1篇于淼
  • 1篇李波
  • 1篇杨凯

传媒

  • 4篇淡水渔业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2篇水利渔业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中国水产
  • 1篇中国海洋湖沼...

年份

  • 1篇2009
  • 3篇2008
  • 8篇2007
  • 1篇200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饵料密度对杂交鳢仔鱼生长、存活的影响被引量:22
2007年
研究了饵料密度(每毫升0.1个、0.3个、1.0个、3.0个和10.0个)对3种规格(Ⅰ:0.68 cm;Ⅱ:1.50 cm;Ⅲ:3.20 cm)杂交鳢仔鱼生长、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饵料密度为每毫升0.1~1.0个的范围内,3种规格仔鱼的特定生长率随饵料密度增加而显著升高,当饵料密度为每毫升1.0个时,特定生长率达到最高值,随着饵料密度进一步增加,规格Ⅰ仔鱼的特定生长率随饵料密度的增加而下降,规格Ⅱ、Ⅲ仔鱼的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变化。饵料密度对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各饵料密度组的成活率都很高。规格差异对饵料密度不敏感,3种规格仔鱼的最适饵料密度均为每毫升1.0个。
刘文奎樊启学朱邦科杜海明
关键词:杂交鳢仔鱼饵料密度存活
饥饿和恢复投喂对翘嘴鲌幼鱼摄食、生长及体成分的影响被引量:20
2009年
研究了在20.3~24.8℃条件下分别饥饿0d、4d、8d、12d和16d后恢复投喂16d对翘嘴鲌(Ctdteral—burnus)幼鱼摄食、生长及体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饥饿时间延长,幼鱼体质量损失率显著增大;肝体指数变小,水分和灰分含量逐渐升高;粗脂肪含量存饥饿前期下降较快,饥饿后期下降速率降低,各饥饿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粗蛋白含量饥饿前期下降缓慢,饥饿4d、8d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饥饿后期下降明显,饥饿12d、16d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比能值不断下降,除饥饿4d组外,各饥饿组与对照组都有显著差异(P〈0.05)。恢复投喂后,各饥饿组鱼体生化组成和鱼体比能值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恢复投喂期间各饥饿处理组的摄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饥饿4d、8d组翘嘴鲌幼鱼具有完全补偿生长能力;饥饿12d、16d幼鱼仅有部分补偿生长能力。
程鹏樊启学张磊赵志刚董俊锋刘文奎杜海明
关键词:幼鱼饥饿摄食体成分
规格差异和饵料密度对杂交鳢(Channa maculate♀×C.argus♂)仔稚鱼残食的影响被引量:11
2008年
采用试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残食行为、规格差异和饵料密度对杂交鳢仔稚鱼残食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杂交鳢仔鱼全长达到1.30cm(7日龄)时出现残食。同规格杂交鳢仔稚鱼饱食状况下几乎没有残食现象,而全长2.21cm仔鱼在饥饿状况下表现出了较高的残食率;规格差异越大,残食率越高,全长比为0.57∶1.00、0.50∶1.00、0.39∶1.00的3个试验组的残食率分别为18.35%、46.65%、61.67%,差异显著;饵料缺乏时的残食率显著高于饵料充足时,全长2.21cm杂交鳢仔鱼饲养7d,不投饵和饱食情况下的残食率分别为46.67%和1.11%,差异显著;以日投喂率0%、5%、15%饲养杂交鳢仔稚鱼(全长比为0.50∶1.00)5d,残食率依次为83.33%、35.00%、3.33%,差异显著。可见,规格差异和摄食状况对杂交鳢仔稚鱼的残食都有显著影响。生产上,小个体和大个体全长比低于0.60∶1.00时,及时分池饲养是提高杂交鳢仔稚鱼成活率的重要途径。
杨凯樊启学刘文奎李波方巍
关键词:杂交鳢残食饵料密度
饥饿和再投喂对翘嘴鲌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9
2008年
研究了饥饿和再投喂对翘嘴鲌(Culter alburnus Basilewsky)幼鱼前肠、后肠和肝胰脏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在20.3~24.8℃条件下将375尾翘嘴鲌幼鱼[体质量(4.22±0.29)g]分为5组,分别饥饿0d(对照组)、4d、8d、12d和16d,饥饿后恢复投喂16d。结果显示,饥饿4d、8d后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显著下降;饥饿12d后,脂肪酶活性仍显著下降;随着饥饿时间延长,消化酶活性变化趋于平缓。恢复投喂后,蛋白酶活性迅速升高,其中肝胰脏蛋白酶活性(除饥饿4d组)升至显著高于饥饿前水平,然后逐渐恢复正常;恢复投喂4d后,除饥饿4d组后肠、肝胰脏及饥饿12d组前肠外,淀粉酶活性升至显著高于饥饿前水平,8d后恢复正常。与淀粉酶活性相似,脂肪酶活性先迅速升至显著高于饥饿前水平,然后再逐渐恢复正常,饥饿4d组的脂肪酶活性变幅较小,饥饿时间较长的,脂肪酶活性变幅较大。[中国水产科学,2008,15(3):439-445]
樊启学程鹏刘文奎
关键词:翘嘴鲌饥饿再投喂消化酶活性
投喂频率对鳡幼鱼摄食及生长的影响被引量:28
2007年
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1次/d,2次/d,3次/d,4次/d)对鳡(Elopichthys bambusa)幼鱼摄食及生长的影响,试验持续30 d。结果显示:投喂频率从1次/d增加到4次/d,鳡幼鱼的摄食率逐步提高,1次/d组的摄食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体重增加率、特定生长率有不同程度增高,在3次/d时达到最高;饲料转化率逐次下降,1次/d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随着投喂频率增加,实验各组组内个体体重差异显著下降,鳡的规格趋于整齐,组间每日摄食表现也各不相同。试验表明:鳡的生长受投喂频率的影响,每天投喂3次是鳡养殖的最佳投喂频率。
杜海明刘文奎张磊董俊峰樊启学
关键词:投喂频率摄食率
乌鳢养殖技术之一 雄性乌鳢与雌性斑鳢杂交试验被引量:17
2007年
乌鳢(Channa argus)和斑鳢(C.maculata)属于鲈形目、攀鲈亚目、鳢科、鳢属。杂交鳢是以乌鳢为父本、斑鳢为母本,通过杂交获得的子一代,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在生产上表现出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产量高、易驯食人工配合饲料、便于开展规模化养殖等优点,在珠三角地区已取代乌鳢和斑鳢而成为鳢科鱼类中最主要的养殖品种,然而由于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不成熟,难以稳定、规模化地提供优质苗种,制约了养殖的健康快速发展。
刘文奎樊启学朱邦科杜海明张磊董俊锋
关键词:杂交试验养殖技术乌鳢斑鳢雌性雄性
赤东湖翘嘴鲌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2003-2004年对赤东湖翘嘴鲌进行了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的研究,2003年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6%~54%和60%-83%,2004年分别达到了65%-91%和81%~95%。2003年出夏花苗种2.4万尾,成活率为10%;而2004出夏花苗种125万尾,成活率为70.0%-80.4%。
程鹏樊启学陈年林刘文奎杜海明
关键词:翘嘴鲌人工繁殖苗种培育
鳡鱼苗种培育及驯食技术研究
樊启学姚凯朱邦科谢从新杜海明刘文奎陈良雨黄永涛
该课题采用网箱培育亲鱼和网箱原位催产技术,使受试亲鱼全部成功产卵,催产率达100%,受精率达到81%以上,孵化率93%,产后亲鱼成活率达57%。建立了天然饵料生物培育规格小于5cm鱼种的技术,成活率达到80~85%。通过...
关键词:
关键词:鳡鱼苗种培育驯食
不同饵料密度对不同规格杂交乌鳢生长、存活的研究
本文研究了不同饵料密度(100个/L、300个/L、1000个/L、3000个/L 和10000个/L)对三种规格(0.68cm、1.50cm、3.20cm)仔鱼的生长、存活进行了研究。发现仔鱼的生长在100个 /L~1...
刘文奎樊启学
文献传递
乌鳢(♂)×斑鳢(♀)杂交F<,1>代生长与存活的研究
本文针对杂交鳢苗种培育存活率普遍偏低的状况,对影响其生长、存活的饵料密度、放养密度和残食三个关键因素做了深入研究,试验结果如下: 1.以浮游动物主要是枝角类为饵料,研究了五种饵料密度(0.1 ind/mL、0....
刘文奎
关键词:杂交鳢养殖密度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