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圣烜
- 作品数:13 被引量:64H指数:4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婴儿胆汁淤积症110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5
- 2013年
- 目的总结婴儿胆汁淤积症的病因及临床表现。方法对2002年7月至2012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童感染消化科住院治疗的1106例婴儿胆汁淤积症患儿病因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对比胆道闭锁与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表现,以及婴儿淤胆性巨细胞病毒(CMV)肝炎、希特林蛋白(Citrin)缺乏所致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NICCD),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FIC1、PFIC2、PFIC3)与胆汁淤积的关系。结果胆道闭锁368例(33.27%),未明确病因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病312例(28.21%),CMV肝炎228例(20.61%),遗传代谢病91例(8.23%),其中包括NICCD22例(1.99%),PFIC48例(4.34%)。胆道闭锁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性黄疸,肝脏肿大伴质地改变和粪便颜色白色或浅黄色。淤胆性CMV肝炎临床表现为持续性黄疸,肝脏肿大,部分病例伴脾脏肿大,病程中粪便颜色浅黄甚至白色,听力损害等。NICCD主要表现为黄疸伴胖圆脸、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低蛋白血症、高氨血症、低血糖、凝血机能障碍及血多种氨基酸升高。PFIC1和PFIC2血清γ-GT值正常或降低,临床表现为持续性黄疸、粪便颜色浅黄、皮肤瘙痒、肝脏肿大,但PFIC2以胆汁淤积性肝病更为严重,PFIC3则以胆汁性肝硬化为突出表现。未明确病因的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病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结论胆道闭锁、CMV肝炎及遗传代谢病是引起我国婴儿胆汁淤积症最常见的原因,未明确病因的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病须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 刘圣烜黄志华董琛
- 关键词:婴儿胆汁淤积病原学胆道闭锁
- 持续性黄疸 肝脏肿大 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被引量:8
- 2012年
- 1病历摘要
患儿女,3个月20d。因“皮肤、巩膜黄染3个月,肝脏肿大”于2010-09~10入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学系消化病区。患儿于3个月前(出生后20d)在当地医院就诊时发现全身皮肤、巩膜黄染,肝脏肿大,粪便浅黄色。近数日来,经常手抓面部及耳部皮肤。
- 董琛刘圣烜黄志华
- 关键词:胆汁淤积新生儿ALAGILLE综合征
- 结直肠息肉患儿内镜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探讨
- 2023年
- 目的研究结直肠息肉患儿内镜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并据此探讨相关防治措施,为提升患儿临床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21年10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60例接受内镜治疗术的结直肠息肉患儿,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并发症分为出现并发症组(30例)和未出现并发症组(30例)。统计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结直肠息肉患儿内镜治疗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出现并发症组右半结肠息肉、广基息肉、术中使用止血夹数量<2个患儿占比均高于未出现并发症组;术前便血时间、住院时间、内镜操作时间均长于未出现并发症组;息肉病变直径大于未出现并发症组;术后大便得分、白细胞计数(WBC)、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高于未出现并发症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右半结肠息肉(OR=2.158)、广基息肉(OR=1.613)、术中使用止血夹数量<2个(OR=2.128)、术前便血时间长(OR=1.765)、病变直径长(OR=1.891)、术后大便得分高(OR=2.145)、术后WBC高(OR=2.158)、术后血清CRP水平高(OR=2.042)、内镜操作时间长(OR=1.868)均为结直肠息肉患儿内镜治疗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术前便血时间长、病变直径长、内镜操作时间长、右半结肠息肉、广基息肉、术中使用止血夹数量<2个、术后WBC高、血清CRP水平高、术后大便得分高均为结直肠息肉患儿内镜治疗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可采取相应干预策略来降低结直肠息肉患儿内镜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改善预后,提升患儿的生活质量。
- 甘璐刘圣烜朱慧云
- 关键词:结直肠息肉内镜治疗并发症
- 儿童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与治疗被引量:3
- 2011年
- 儿童胆道系统感染包括急、慢性胆囊炎和胆管炎。急性胆囊炎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呈持续性胀痛,Murphy征阳性,伴恶心、呕吐,部分患儿有高热、寒战、黄疸,重症者发生昏迷。急性胆管炎发病急骤,以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三联征为临床特征,少数患儿以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病死率高。本文介绍儿童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 黄志华刘圣烜董琛
- 关键词:胆囊炎胆管炎儿童
- 益生菌对胆汁淤积性黄疸大鼠小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的影响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探讨双歧三联活菌(培菲康)对胆汁淤积性大鼠小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ZO-1(zonula oc-cludens-1)和Occludin表达的调控机制。方法雄性3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培菲康组,模型组和培菲康组均给予α-异硫氰酸萘酯(ANIT)50 mg/kg一次性灌胃,建立急性肝内胆汁淤积动物模型,培菲康组于造模前4 d开始给予培菲康4.2×107个活菌数/(kg.d)灌胃大鼠。分别于造模后24、48和72 h三个时间点处死大鼠,取末端回肠黏膜组织,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s免疫印迹法检测紧密连接蛋白ZO-1、闭锁蛋白(Occludin)的分布和表达,并利用图像分析系统对Western blots图像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ZO-1和Occludin蛋白主要沿大鼠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膜的顶端呈线状分布,模型组大鼠24 h时ZO-1和Occludin的阳性染色较对照组减少,48 h减少最为明显,72 h阳性染色有所恢复,而培菲康组大鼠各时间点ZO-1和Occludin的阳性染色和模型组相比均明显增多。Western blots结果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相一致,模型组24 h已经开始下降(ZO-1 0.1294±0.0481)、(Oc-cludin 0.1950±0.0441),48 h达到最低(ZO-1 0.0395±0.0095)、(Occludin 0.0137±0.0092),72 h开始恢复(ZO-10.2024±0.0498)、(Occludin 0.1494±0.0355),各时间点与对照组(ZO-1 0.2887±0.0237)、(Occludin 0.4266±0.067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培菲康组各时间点蛋白表达分别为24 h(ZO-1 0.2110±0.0367)、(Occludin 0.3056±0.0572),48 h(ZO-1 0.1173±0.0423)、(Occludin 0.0521±0.0123),72 h(ZO-1 0.2601±0.0191)、(Occludin 0.2050±0.0721),与模型组相应时间点数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三联活菌能够影响胆汁淤积性大鼠小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蛋白的分布和表达,可以恢复肠黏膜上皮屏障的完整性。
- 刘圣烜黄志华林莉
- 关键词:益生菌紧密连接蛋白
- 急性肝内胆汁淤积幼鼠肠黏膜屏障损伤机制及益生菌对其干预的研究
- 第一部分
急性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幼鼠肠黏膜屏障损伤机制的研究目的:为模拟人体淤胆型肝炎建立α-异硫氰酸萘酯(ANIT)诱导的急性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的幼鼠模型,研究急性肝内胆汁淤积性大鼠小肠粘膜屏障的变化及其机制。 ...
- 刘圣烜
- 关键词:益生菌急性肝内胆汁淤积紧密连接蛋白肠黏膜屏障核转录因子
- 儿童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症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16年
- 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症(BRIC)于1959年由Summerskill与Walshe首先对其临床表现进行了描述[1],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肝脏疾病,其临床特征为自限性反复发作的黄疸伴严重皮肤瘙痒,黄疸持续时间不一,长者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短者仅持续数周,而在黄疸恢复期临床表现和血生化指标均可完全正常,且不会进展为肝硬化。
- 李雪松刘圣烜刘艳黄志华
- 关键词:肝内胆汁淤积复发性黄疸儿童
- 肝癌患者间接门脉DSA与多排螺旋CT门脉造影三维成像的对比分析
- 目的:探讨间接门脉DSA与16排多层螺旋CT门脉造影(SCTP)的门脉成像差异。 方法:对30例肝占位病变伴肝硬化患者均经肠系膜上动脉或腹腔动脉行间接门脉DSA和SCTP三维成像,对比分析2种影像质量差异。 结果:不同程...
- 刘圣烜
- 关键词:门静脉造影术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 文献传递
- 急性肝内胆汁淤积幼鼠肠黏膜屏障损伤机制及益生菌干预的研究
- 第一部分急性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幼鼠肠黏膜屏障损伤机制的研究 目的:为模拟人体淤胆型肝炎建立α-异硫氰酸萘酯(ANIT)诱导的急性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的幼鼠模型,研究急性肝内胆汁淤积性大鼠小肠粘膜屏障的变化及其机制。 方法:...
- 刘圣烜
- 关键词:急性肝内胆汁淤积紧密连接蛋白肠黏膜屏障核转录因子炎症介质急性肝内胆汁淤积紧密连接蛋白肠黏膜屏障核转录因子炎症介质
- 文献传递
- 婴幼儿急性侵袭性肺曲霉病八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分析婴幼儿急性侵袭性肺曲霉病的临床特征,以期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识别及诊治能力。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8月至2011年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普通儿科病房内收治的8例15个月以下婴幼儿急性侵袭性肺曲霉病的临床资料,分析宿主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治经过及转归情况。结果①诊断依据:5例血清曲霉半乳甘露聚糖实验吸光度指数(GMI)为1.92~3.27,2例2次痰培养检出烟曲霉菌,1例GMI2.85同时1次痰培养检出烟曲霉菌者,均符合临床诊断。②危险因素:7例病前有静脉用广谱抗生素或加糖皮质激素治疗史(6例住院,1例门诊治疗);1例1月龄幼婴父母有严重足癣。③临床特点:4例高热型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早期无明显呼吸道症状体征而肺部CT病变严重,杆状核粒细胞比率明显升高(0.25~0.68),与WBC总数和超敏CRP值正常明显不相称;4例非高热型病例WBC总数、超敏CRP及杆状核粒细胞比率都正常,3例有低热,呼吸道症状体征和肺部CT病变较严重;另1例1月龄幼婴仅有精神反应差。④影像学特点:肺部CT表现以不规则散在分布条索状致密影及小片结节影(6例)和单侧大片团块样实变影(1例)为多见,部分累及胸膜;1例表现为双侧主支气管周围病变伴主支气管狭窄。⑤临床转归:首例患儿并发严重脓毒症,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另7例在临床诊断或拟诊后立即伏立康唑治疗,1~3d内病情迅速缓解。结论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滥用使婴幼儿发生侵袭性肺曲霉病的危险性增加;普通儿科病房内可能存在曲霉菌院内感染和传播风险;高热型病例早期具有症状体征轻而肺部CT病变重和外周血杆状核粒细胞明显增高而WBC总数和超敏CRP正常等临床特征;尽早伏立康唑治疗可获显著疗效并有效降低病死率。
- 周华黄永建舒赛男刘圣烜黄浩李旭芳方峰
- 关键词:曲霉菌病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