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3日
星期五
|
欢迎来到南京江宁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进入后台
[
APP下载]
[
APP下载]
扫一扫,既下载
全民阅读
职业技能
专家智库
参考咨询
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芳
作品数:
2
被引量:4
H指数:1
供职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更多>>
合作作者
孙家振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张玉芬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
作品列表
供职机构
相关作者
所获基金
研究领域
题名
作者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作者
题名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在结果中检索
文献类型
1篇
期刊文章
1篇
会议论文
领域
2篇
天文地球
主题
2篇
地堑
2篇
玄武岩
2篇
伊通地堑
1篇
新生代
1篇
岩石
1篇
岩石圈
1篇
岩石圈厚度
1篇
软流圈
1篇
软流圈上涌
1篇
盆地
1篇
盆地演化
1篇
裂谷作用
1篇
发育
1篇
发育演化
1篇
大陆裂谷
1篇
大陆裂谷作用
机构
2篇
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2篇
孙家振
2篇
余芳
1篇
张玉芬
传媒
1篇
地质科技情报
1篇
2007'全...
年份
1篇
2009
1篇
2007
共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全选
清除
导出
排序方式: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排序
伊通地堑深部软流圈的上涌及其对盆地发育演化的控制和影响
被引量:4
2009年
对广泛分布于伊通地堑边界断裂的新生代玄武岩稀土元素组成进行了岩石圈厚度反演,得到了新生代岩石圈厚度变化情况,并结合该区构造演化特征综合分析得出晚白垩世至更新世发生两期深部熔岩上涌:第一期发生于晚白垩世至古新世,软流圈上涌强度大,上涌至约50km,直接导致伊通盆地的断陷和沉降;第二期发生于中新世11.5~11.0Ma,持续时间短,软流圈上涌强度较弱,表现为隆起构造,对盆地断陷后期起改造作用,控制着莫里青地区尖山构造带的形成以及该地区沉降中心的迁移。
余芳
孙家振
张玉芬
关键词:
伊通地堑
岩石圈厚度
玄武岩
软流圈上涌
伊通地堑新生代大陆裂谷作用及其对盆地演化的影响
伊通地堑位于郯庐断裂带北延部分。新生代火山岩广泛分布,是形成于大陆裂谷的构造环境,沿伊通地堑深大断裂喷出的板内玄武岩。本文主要对该区新生代大陆裂谷作用发生的时期、期次和强度进行大致确定,与盆地形成演化阶段进行对比,揭示大...
余芳
孙家振
关键词:
地堑
盆地演化
玄武岩
文献传递
全选
清除
导出
共1页
<
1
>
聚类工具
0
执行
隐藏
清空
用户登录
用户反馈
标题:
*标题长度不超过50
邮箱:
*
反馈意见:
反馈意见字数长度不超过255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