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邹俊

作品数:6 被引量:35H指数:4
供职机构: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术后
  • 2篇胆管
  • 2篇胆管损伤
  • 2篇胆囊
  • 2篇胆囊切除
  • 2篇胆总管
  • 2篇动脉
  • 2篇动脉栓塞
  • 2篇选择性动脉
  • 2篇选择性动脉栓...
  • 2篇手术
  • 2篇栓塞
  • 2篇切除
  • 2篇外伤
  • 2篇腹腔
  • 2篇腹腔镜
  • 2篇腹腔镜胆囊
  • 2篇腹腔镜胆囊切...
  • 1篇胆肠
  • 1篇胆肠吻合

机构

  • 6篇广州军区广州...

作者

  • 6篇詹世林
  • 6篇陈建雄
  • 6篇何邹俊
  • 6篇霍枫
  • 5篇陆树桐
  • 4篇彭林辉
  • 3篇谭晓宇
  • 1篇曹昕

传媒

  • 2篇中国微创外科...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岭南现代临床...
  • 1篇2011年全...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选择性出血动脉栓塞在外伤性脾脏破裂出血处理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探讨选择性出血动脉栓塞在处理外伤性脾脏破裂出血中的效果。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把导管放至脾动脉后造影,显示脾脏出血部位,然后把微导管放至出血(叶、段)血管,注入PVA、明胶海绵颗粒等栓塞剂进行止血。结果44例脾动脉造影显示脾外伤(夏氏分级)Ⅱ级23例,Ⅲ级19例,Ⅳ级2例。44例均顺利完成选择性出血血管栓塞,其中脾叶动脉血管栓塞13例,脾段动脉血管栓塞31例;1次栓塞成功35例,再次栓塞成功9例。无继发出血及开腹手术病例,无死亡病例。术后1周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恢复正常。44例随访0.5~1年,无再出血、严重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选择性脾动脉出血血管栓塞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出血的一种有效、简便、微创的方法。
詹世林陈建雄彭林辉霍枫曹昕谭晓宇何邹俊
关键词:外伤性脾破裂脾动脉栓塞选择性动脉栓塞
血管介入技术在严重肝外伤损伤控制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技术(肝动脉造影及栓塞)在损伤控制性处理严重肝外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3例损伤控制性处理后的严重肝外伤病人进行血管造影,观察是否有再出血的表现,并对出血动脉进行选择性的栓塞。观察止血效果。结果13例肝动脉造影显示2例胆道出血,5例肝外伤创面出血,3例假性动脉瘤形成,3例无出血征象。10例进行了出血肝动脉分支栓塞均成功止血。随访3个月至2年,无再出血病例及死亡病例。结论血管介入技术是诊断严重肝外伤行损伤控制性处理后是否再出血以及有效的止血方法。
詹世林陈建雄彭林辉霍枫陆树桐何邹俊
关键词:损伤控制外科肝动脉栓塞选择性动脉栓塞
ERC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瘘处理中的应用
:探讨经内镜逆行胆管造影(ERC)在腹腔镜胆囊切除(LC)术后胆瘘处理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16例LC术后胆瘘患者及早应用ERC检查,了解胆瘘的部位、程度、类型。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鼻胆管引流、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或剖腹...
詹世林陈建雄彭林辉霍枫陆树桐何邹俊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瘘胆管损伤
成人胰腺段胆总管囊肿手术技巧及术后胰瘘的预防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成人胰腺段胆总管囊肿的手术技巧及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2006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1例胰腺段胆总管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方法与技巧以及主要并发症胰瘘产生的原因。结果:手术采用Kocher切口游离胰头及十二指肠第二、三段充分暴露胰腺段胆总管囊肿,38例行囊肿切除、囊肿内黏膜剥除或囊肿黏膜烧灼法处理胰腺段胆总管囊肿,3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均康复出院,无手术死亡病例。1例(2.4%)术中门静脉损伤,术后1例(2.4%)胆瘘,4例(9.8%)胰瘘(均为胆总管残端连续缝合残端瘘),5例(12.2%)切口感染。随访6个月至8年,3例术后3个月内有畏寒发热,1例死于肿瘤复发,2例死于脑出血,其余患者术后无腹痛、发热、黄疸复发。病理结果显示,41例胆总管囊肿中,合并胆管黏液乳突状腺瘤1例,胆管黏液腺癌3例,腺癌2例。结论:胰腺段胆总管囊肿手术相对复杂,应在充分游离胰头及十二指肠第二、三段,合理选择囊肿切除、黏膜剥离或黏膜烧灼的方法。处理好胆总管残端、避免胰管损伤是胰瘘的有效预防措施。
詹世林陈建雄霍枫谭晓宇陆树桐何邹俊
关键词:胆总管囊肿胰腺瘘
经内镜胆管造影及鼻胆管引流处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被引量:14
2012年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graphy,ERC)及鼻胆管引流在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后胆漏处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4年1月~2010年12月,对16例LC术后胆漏及早应用ERC检查,了解胆漏的部位、程度、类型。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鼻胆管引流配合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或剖腹探查。结果 ERC检查显示胆管损伤ⅠA型7例,ⅡA型6例,ⅢD型3例。11例行鼻胆管引流7~20 d,2例单纯腹腔引流7、11 d,胆漏愈合;3例肝门部胆管空肠吻合,痊愈出院。16例随访3个月~3年,中位时间1年3个月,无腹痛、发热、黄疸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ERC及鼻胆管引流是LC术后胆漏的简便、准确、微创的诊断和处理方法。
詹世林陈建雄彭林辉霍枫陆树桐何邹俊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胆管损伤
胆肠吻合口结石的成因分析及手术方法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总结胆肠吻合口结石的相关因素及其纠正手术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例胆肠吻合口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患者中2例为胆总管-十二指肠侧侧吻合,1例为胆管-空肠侧侧Ω形吻合,4例为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4例胆总管未横断。结石直径2.5-8 cm,平均4 cm。无手术死亡。随访6个月-8年,平均3年。无明显胆管炎症状发作及结石复发。结论胆肠吻合口结石的形成与手术方式有一定关系,处理方法是取尽结石、切除病灶和纠正原来有缺陷的手术方式。
詹世林陈建雄霍枫陆树桐谭晓宇何邹俊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