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卓

作品数:4 被引量:11H指数:1
供职机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基因
  • 3篇单核
  • 3篇单核苷酸
  • 3篇单核苷酸多态
  • 3篇单核苷酸多态...
  • 3篇多态
  • 3篇多态性
  • 3篇直肠
  • 3篇直肠癌
  • 3篇结直肠
  • 3篇结直肠癌
  • 3篇核苷
  • 3篇核苷酸
  • 3篇肠癌
  • 2篇肿瘤
  • 2篇淋巴
  • 1篇抑癌
  • 1篇抑癌基因
  • 1篇易感
  • 1篇易感性

机构

  • 4篇上海市第一人...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4篇彭志海
  • 4篇周崇治
  • 4篇裘国强
  • 4篇任卓
  • 3篇樊军卫
  • 3篇贺林
  • 2篇贺光
  • 1篇唐华美
  • 1篇王晓亮
  • 1篇李大鹏
  • 1篇王权
  • 1篇黄飞

传媒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肿瘤

年份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diMCC基因511T/C单核苷酸多态性对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突变基因(MCC)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511在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和非癌对照组中的分布情况,并分析其与散发性结直肠癌发病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从172例肿瘤组织和180例非癌对照组血样中提取DNA,采用Taqman探针技术检测MCC基因511T/C多态性表型,并用统计软件计算和比较各基因型的分布。结果肿瘤组与对照组就MCC基因511T/C多态性的基因表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21,P〉0.05)。MCC基因511T/C多态性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x^2=6.39,P〈0.05),但与患者性别、年龄、浸润深度、组织类型以及远处转移的发生均无明显相关(P均〉0.05)。结论MCC基因511T/C多态性可能通过引起其邻近的APC基因的缺失或失活参与散发性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
唐华美任卓贺光周崇治樊军卫裘国强贺林彭志海
关键词:单核苷酸多态性淋巴结转移结直肠癌突变基因
结直肠癌缺失基因20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研究
2008年
结直肠癌缺失基因(DCC)因位于结直肠癌高频杂合缺失区域18q21而被认为是抑癌基因。重组腺病毒携带DCC基因转染多种癌细胞株均发现其能诱发凋亡。研究表明,DCC能与netrin-1结合共同介导轴突细胞间的黏附和分化,并在结直肠癌中发现netrin-1的异常表达。鉴于DCC基因序列中168位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引起的氨基酸替换与恶性肿瘤淋巴转移相关联,
任卓贺光彭志海贺林周崇治樊军卫裘国强
关键词:单核苷酸多态性结直肠癌缺失基因肿瘤淋巴转移腺病毒携带DCC
9号染色体胃癌抑癌基因候选区域精细定位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通过对胃癌9号染色体微卫星位点杂合缺失进行精细定位,寻找新的胃癌相关抑癌基因。方法:选择在前期实验中筛选获得的9号染色体高频缺失位点D9S175附近10cm内加选的3个微卫星位点,采用PCR法对48例胃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进行PCR检测,使用自动荧光测序仪对产物进行杂合缺失分析。结果:9q21.1~21.2区域所测位点平均杂合缺失率为30%,其中以D9S237位点杂合缺失率最高(44%),D9S1879位点杂合缺失率最低(16%);微卫星位点D9S1122的杂合缺失率与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9q21.1~21.2区域为高频杂合缺失区域,该区域内可能存在新的胃癌相关抑癌基因。
王权黄飞周崇治任卓裘国强李大鹏王晓亮彭志海
关键词:胃肿瘤杂合子丢失
X射线损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散发性结直肠癌易感性相关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Arg399Gln在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和非癌对照组中的分布情况,分析其与散发性结直肠癌及其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从178例肿瘤组织和非癌对照组的180例血样中提取DNA,采用Taqman探针技术检测Arg399Gln多态性表型,并用统计软件计算各基因型的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结果肿瘤组与对照组就XRCC1 Arg399Gln多态性的基因表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不超过60岁的患者和超过60岁的患者在该位点的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399Arg/Arg基因型为参照,在年龄超过50岁的人群中(OR=0.64,95% CI 0.50~0.83,P<0.05)和男性人群中(OR=0.64,95% CI 0.51~0.79,P<0.05)携带至少一个Gln等位基因可致罹患散发性结直肠癌的风险显著降低;XRCC1 399SNP与患者性别及散发性结直肠癌的发生部位、Dukes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病理分型均无显著相关性(P均>0.05)。结论XRCC1 399SNP可能通过改变DNA的损伤修复功能,成为散发性结直肠癌的易感因素。
任卓樊军卫周崇治裘国强贺林彭志海
关键词:结直肠癌单核苷酸多态性DNA修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