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芹超
- 作品数:51 被引量:192H指数:8
-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原发肾细胞癌一例被引量:1
- 2012年
- 患蕾,男,53岁,因“大便习惯改变8个月、便血2d”于2010年8月25日来我院就诊。查体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及电解质均未见明显异常。盆腔CT检查发现直肠壁增厚,盆腔淋巴结增大。
- 王永华刘静邵世修于芹超董胜国
- 关键词:非霍奇金淋巴瘤肾细胞癌淋巴结增大大便习惯肝肾功能肠壁增厚
- 四种治疗输尿管上段复杂性结石方法的比较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比较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输尿管镜碎石术(URL)、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MPCNL)和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RLU)四种方法对输尿管上段复杂性结石的治疗效果,分析并总结输尿管上段复杂性结石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比较以上四种方法治疗输尿管上段复杂性结石患者165例的临床效果。结果四种治疗方法一次治疗成功率分别为:ESWL组66.7%、URL组81.6%、PCNL组100%、RLU组100%。术后1周结石清除率分别为:ESWL组38.1%、URL组60.5%、MPCNL组77.8%、RLU组100%。结论对于结石体积较大、梗阻时间较长、肾积水严重者,可首选MPCNL或RLU。通过比较综合分析,MPCNL效果更好。RLU可作为治疗失败的补救治疗方案。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治疗意愿、治疗费用、医院设备、医生技术水平等方面综合考虑,制定出最佳治疗方案。
- 张刚张刚
- 关键词: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
- 表现为泌尿系疾病的侵袭性纤维瘤病4例报告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探讨发生于泌尿系附近的侵袭性纤维瘤病的临床特征.方法:报告4例侵袭性纤维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有泌尿系疾病的临床表现 ;4例分别误诊为膀胱肿瘤1例、输尿管肿瘤2例、肾肿瘤1例.均行手术切除或加用放疗,术后经病理确诊.结果:经随访6~17个月,3例治愈,1例复发.结论:本病易误诊泌尿系疾病;影像检查可提示占位性病变,确诊依赖病理检查;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 杨晓坤董胜国邵世修于芹超王晓董震毛昕
- 关键词:纤维瘤病侵袭性治疗学
- 膀胱癌术后吉西他滨与吡柔比星灌注对复发预防效果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GEM)与吡柔比星(THP)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有效性及其安全性。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浅表性膀胱癌病人79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观察组39例病人采用GEM行膀胱灌注治疗,对照组40例病人采用THP进行膀胱灌注治疗。随访1~2年,观察两组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2年内复发率为17.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8%,对照组2年内复发率为22.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347,P〈0.05)。结论 GEM和THP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效果相近,而GEM膀胱灌注不良反应更少,病人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孔令启于芹超杨猛屈艳琳
- 关键词:吉西他滨吡柔比星复发
- 阻断B7-H1通路增强膀胱癌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实验研究
- 2014年
- 目的:探讨膀胱癌患者外周血与正常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免疫功能的差异以及B7-H1阻断对膀胱癌患者外周血DCs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集膀胱癌患者及正常人的外周血,用rhGM-CSF、rhIL-4和rhTNF-α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诱导分离DCs,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DCs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然后于膀胱癌DCs组加入B7-H1的阻断型抗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B7-H1阻断后DCs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ELISA法检测阻断后DCs分泌IL-10和IL-12的水平。结果:膀胱癌患者外周血DCs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低于正常人外周血DCs,而加入B7-H1阻断型抗体阻断B7-H1后,膀胱癌患者外周血DCs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同时其分泌IL-10水平明显降低,而分泌IL-12水平明显增加。结论:膀胱癌患者外周血DCs存在免疫功能缺陷,其机制可能与DCs表面B7-H1的诱导高表达有关,而B7-H1阻断能够增强膀胱癌患者外周血DCs的免疫功能。
- 李贤军王永华于芹超刘静王硕高建楠孙立江
- 关键词:膀胱肿瘤B7-H1树突状细胞免疫逃逸
- 不同α受体阻滞剂联合M受体阻滞剂治疗BPH下尿路症状的尿流动力学研究
- 2014年
- 目的:比较多沙唑嗪联合托特罗定与坦索罗辛联合托特罗定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下尿路症状(LUTS)的尿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方法:选取诊断明确的BPH患者50例,采用随机非双盲方法平均分为A、B两组,A组患者服用多沙唑嗪联合酒石酸托特罗定缓释剂、B组患者服用坦索罗辛联合酒石酸托特罗定缓释剂联合治疗12周,于治疗前后对潴尿期与排尿期的相关尿流动力学指标,如最大尿流率(Qmax)、膀胱剩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排尿开始时膀胱压、膀胱顺应性等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治疗前的各项指标无统计学意义。服药治疗12周后,两组Qmax、排尿开始时膀胱压、膀胱顺应性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而剩余尿量和最大膀胱容量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治疗后两组间比较,A组Qmax、排尿开始时膀胱压、膀胱顺应性均优于B组(P<0.05),而两治疗组之间的剩余尿量及最大膀胱容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α受体阻滞剂联合M受体阻滞剂治疗BPH能明显提高Qmax,降低排尿开始时膀胱压力,改善膀胱顺应性,且多沙唑嗪联合应用M受体阻滞剂优于坦索罗辛联合应用M受体阻滞剂。
- 岳德志曹延炜于芹超王晓韩雨
- 关键词:多沙唑嗪坦索罗辛
- u-PA与u-PAR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被引量:2
- 2001年
- ①目的 探讨尿酸氧化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 PA)、尿酸氧化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 (u PAR)在前列腺癌 (Pca)中的表达及其意义。②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37例Pca组织标本、19例前列腺增生症 (BPH)组织标本中u PA ,u PAR的表达。③结果 BPH组织中u PA ,u PAR表达均为阴性。低分化Pca组织中u PA ,u PAR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中、高分化组 (P =0 .0 39,0 .0 2 5 ) ,Pca伴骨转移组织中u PA ,u PAR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骨转移组 (P =0 .0 0 16 ,0 .0 0 2 9)。④结论 u PA ,u PAR阳性表达与Pca细胞分级、转移有关 ,可以作为判断Pca恶性程度的指标之一。
- 于芹超董胜国闫靖中
-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前列腺肥大尿酸氧化酶U-PAU-PAR
- 原发T1G3膀胱尿路上皮癌病理亚分期与预后的关系
- 2015年
- 目的:探讨病理亚分期在T1G3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预后评价中的意义以及T1me(T1-微浸润和T1-广泛浸润)亚分期系统作为T1G3患者亚分期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原发T1G3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87例,其中56例患者的基础资料、病理阅片及随访完整。按照T1me分期法,将56例T1G3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获得的病理标本分为T1m期17例(A组)和T1e期39例(B组),然后分析患者的预后情况。基础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5年无复发生存率、5年无进展生存率比较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Log-rank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是否多发、膀胱灌注治疗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年无复发生存率(P=0.037)、5年无进展生存率(P=0.04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m期患者预后优于T1e期患者。结论病理亚分期是判断原发T1G3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T1me分期法作为T1G3膀胱尿路上皮癌病理亚分期的分期方法客观、实用、易行。
- 韩雨于芹超曹延炜王永华岳德志
- 关键词:T1G3尿路上皮癌
- 黄芪甲甙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远期防护作用被引量:21
- 2004年
- 目的 观察黄芪甲甙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IRI)远期改变的作用。方法 采用Sprague Dawley大鼠右侧肾切除 ,左侧肾动脉夹闭 6 0min肾IRI模型。实验动物分为肾IRI组 ,实验组 (astragalosideIV ,Astr)和假手术组 (Sham) ,观察肾IRI大鼠术后 4、12和 2 4周血清肌酐、尿蛋白 ,肾组织的病理 ,胶原染色及转化生长因子 (TGF) β1的变化。 结果 IRI组尿总蛋白随时间延长进行性增加 ,皮髓质交界处胶原染色增强且在术后 2 4周肾间质中胶原增加 ,同时术后 12周和 2 4周TGF β1的蛋白质和mRNA表达明显增加。Astr组上述改变虽然多于Sham组 ,但在 2 4周时明显低于IRI组 (P <0 0 5 )。结论 大鼠肾IRI 2 4周肾纤维化趋势明显增加 ,黄芪甲甙通过下调TGF β1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肾脏损害。
- 于芹超朱同玉张永康
- 关键词:黄芪甲甙肾缺血IRI转化生长因子Β肾纤维化
- 黄芪甲甙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肾脏远期MCP-1表达的作用被引量:17
- 2004年
- 目的 观察黄芪甲甙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 ,IRI)远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monocytechemoattractantprotein 1,MCP 1)的作用。 方法 采用Sprague Dawley大鼠右侧肾切除 ,左侧肾动脉夹闭 6 0min肾缺血后再灌注模型。实验动物分为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组 (IRI) ,实验组 (AstragalosideIV ,Astr)和假手术组 (Sham) ,观察肾IRI大鼠术后 4、12和 2 4周血清肌酐 (Cr)、尿蛋白、肾组织的病理、胶原染色及MCP 1的变化。结果 IRI组尿总蛋白随时间延长进行性增加 ,皮髓质交界处胶原染色增强且在术后 2 4周肾间质中胶原增加 ,同时的MCP 1蛋白和mRNA表达增加。术后 12和 2 4周 ,Astr组上述改变较IRI组明显减轻 (P <0 .0 5 ) ,虽然略高于Sham组但无明显差别 (P >0 .0 5 )。结论 黄芪甲甙通过下调MCP
- 于芹超朱同玉张永康张立关建明
- 关键词:MCP-1黄芪甲甙远期肾缺血再灌注损伤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