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杰

作品数:57 被引量:347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13篇专利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农业科学
  • 8篇生物学
  • 5篇天文地球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理学

主题

  • 12篇遥感
  • 10篇渔业
  • 8篇海域
  • 6篇渔场
  • 5篇渔业资源
  • 5篇声学评估
  • 5篇南海北部
  • 4篇上升流
  • 3篇大型底栖动物
  • 3篇底栖动物
  • 3篇鱼礁
  • 3篇鱼类
  • 3篇渔获
  • 3篇人工鱼礁
  • 3篇卫星遥感
  • 3篇南海中部
  • 3篇海表
  • 3篇海表温度
  • 2篇大洋
  • 2篇遥感技术

机构

  • 57篇中国水产科学...
  • 9篇大连海洋大学
  • 7篇上海海洋大学
  • 7篇中国水产科学...
  • 5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厦门大学
  • 2篇南方海洋科学...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57篇于杰
  • 35篇陈国宝
  • 15篇陈丕茂
  • 14篇陈作志
  • 8篇李永振
  • 6篇黄洪辉
  • 6篇范江涛
  • 6篇张俊
  • 6篇舒黎明
  • 5篇王新星
  • 5篇唐振朝
  • 5篇黎小国
  • 4篇黄梓荣
  • 4篇李娜娜
  • 4篇袁华荣
  • 4篇梁沛文
  • 4篇冯雪
  • 4篇郭禹
  • 4篇余景
  • 3篇周艳波

传媒

  • 7篇南方水产科学
  • 6篇水产学报
  • 5篇中国水产科学
  • 4篇海洋科学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海洋学报
  • 2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遥感技术与应...
  • 1篇水产科学
  • 1篇国土资源遥感
  • 1篇遥感信息
  • 1篇海岸工程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南方水产
  • 1篇渔业科学进展
  • 1篇南方农业学报
  • 1篇应用海洋学学...
  • 1篇2016年中...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6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 7篇2016
  • 10篇2015
  • 7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5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标本陈列架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标本陈列架,包括横截面为长方形的直立框架、横向平行设置在所述框架内部空间的若干个长方形支撑架和设置在所述长方形支撑架上的玻璃层板,所述长方形支撑架为内表面呈台阶状的方管,所述玻璃层板卡合于所述长方形支...
陈国宝梁沛文于杰刘艳
文献传递
人工鱼礁对防城港海域小型岩礁性鱼类诱集效果研究被引量:8
2019年
为探究人工鱼礁聚鱼效果,于 2017 年 2 月、4 月、9 月和 11 月主要通过声学探测技术,对防城港海域渔业资源密度、空间分布与大小组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防城港人工鱼礁区及其临近海域 4 次调查共捕获各类游泳生物和底栖无脊椎动物 201 种,包括鱼类 126 种、蟹类 32 种、虾类 20 种、虾蛄类 11 种和头足类 12 种。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渔业资源密度在时空层面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且交互作用显著(P<0.001)。2 月调查海域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密度(547745 ind/n mile2)约为其周边海域(203990 ind/n mile2)的 2.68倍,表现出明显的聚鱼效果。其中,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a)、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花斑蛇鲻(Sauridaundosquamis)等岩礁性底层鱼类为该季度主要优势种类。各航次人工鱼礁区小型个体所占比重较高,其平均目标强度(TS)分别为 55.6 dB(2 月)、 54.5 dB(4 月)、 53.6 dB(9 月)和 52.2 dB(11 月),随个体生长其平均 TS 呈稳步增大的变化趋势。在垂直方向上, 2 月和 4 月航次人工鱼礁区 90%以上回波单体主要分布在 9~16 m 中下水层。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建设对防城港海域小型岩礁性鱼类表现出明显的向底层诱集的效果,该结果能为海洋牧场生态效应系统评价提供重要支撑。
曾雷唐振朝贾晓平贾晓平陈国宝
关键词:人工鱼礁渔业资源
大亚湾核电临近海域中国毛虾声学探测分析被引量:7
2019年
于2019年1月11―14日在大亚湾核电基地临近海域尝试采用声学探测技术,同时辅以拖网调查与水下视频观测的方法,对该海域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的空间分布特征、定向迁移聚集规律和种群资源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以期为大亚湾核电基地典型冷源致灾生物中国毛虾的监测预警与应急防控提供新的思路。调查发现,拖网渔获物中中国毛虾所占比重在99%以上,仅有数量极少的水母和鱼类。19:00―07:00的声学原位观测结果显示,不同时段中国毛虾海里面积反向散射系数(NASC)波动较大(0.56~170.30m^2/n mile^2),整体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最高值出现在22:30―22:40时段。垂直空间分布上,中国毛虾主要集群分布于水深5.2~7.2 m的中下层水域,在22:50―00:10期间有明显向底层迁移的趋势。水平空间分布上,中国毛虾生物量密度由湾内至湾口断面逐渐增大。结合不同时段中国毛虾资源动态规律与水下视频观测结果,调查海域中国毛虾很可能在19:00―23:00期间向湾内迁移, 23:00之后向湾口迁移。综上分析可知,声学评估方法较传统的渔业调查手段具有生态、高效、时空分辨率高、能提供实时监测数据等诸多优点,更能满足大亚湾核电站冷源生物安全预警与应急防控的现实需求。
曾雷陈国宝王腾杨炳忠杨炳忠廖秀丽于杰
关键词:大亚湾核电站中国毛虾声学评估
南澳岛海域渔业资源声学评估与空间分布被引量:8
2018年
基于2014年秋季和2015年春季南澳岛海域渔业资源声学与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主要渔获物种类、资源动态与空间分布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优势种类存在较大差异,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和鹿斑鲾(Secutor ruconius)分别为秋季和春季主要优势鱼类。秋季和春季声学评估种类平均数量和生物量密度分别为(26 806±39 968)尾·n mile–2和(403.68±601.9)kg·n mile–2、(34 416±38 497)尾·n mile–2和(124.5±139.26)kg·n mile–2。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14年秋季渔获组成单一和混合2种不同条件下,调查海域渔业资源数量与生物量密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7<0.05;P=0.004<0.05);而2015年春季不同条件下差异均不显著(P=0.113>0.05;P=0.310>0.05)。该差异可能与不同季节声学评估种类优势集中程度相关。由于鹿斑鲾(Secutor ruconius)等种类季节性集群活动的影响,调查海域渔业资源在水平空间上分布极不均匀。此外,以15m水深为界,不同季节回波单体目标强度(TS)频率组成及其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曾雷陈国宝于杰
关键词:渔业资源声学评估底拖网
珠海外伶仃岛海域海洋牧场选址探讨被引量:2
2022年
海洋牧场选址是海洋牧场建设前需首要考虑的重要环节,适宜的选址是确保海洋牧场建设成功的前提。文章从海岸线稳定性、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生态红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海洋工程和设施等5个方面选取了34个指标作为海洋牧场适宜性评价的因素,建立海洋牧场选址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根据珠海外伶仃岛海域实际情况,选取岛屿海岸线长度和面积变化强度、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生态红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港口、锚地、通航密集区、海底管线等8个指标,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对珠海外伶仃岛海域海洋牧场选址进行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无最适宜和较适宜进行海洋牧场建设的区域,一般适宜和不适宜的区域所占面积分别为33.09和45.59 km2,其中适宜海洋牧场建设区域与珠海市目前已建人工鱼礁和规划海洋牧场区域范围相近。
谢笑艳陈丕茂佟飞袁华荣冯雪余景于杰舒黎明
关键词:地理信息
南海北部马面鲀渔获率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根据2009-2014年在南海北部生产的183艘渔船的渔捞日志,分析了南海北部海域马面鲀渔获率随作业方式、年际分布与季节分布间的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渔获马面鲀主要作业类型为双拖、单拖、桁杆拖虾、围网、定置张网和刺网6种,其中单拖、双拖网作业渔获率较高;2009-2014年,南海北部马面鲀渔获率低于南海南部,整体渔获率呈逐年递减趋势,仅2011年渔获率突增,2014年马面鲀渔获率降为最低。马面鲀常年主要分布于珠江口、粤西、海南岛沿岸及北部湾海域,粤东海域偶有分布。海南岛沿岸、粤西及珠江口海域渔获率密度较大,北部湾和粤东海域渔获率密度相对较小。各区域渔获率季节变化明显,渔获率最大值常在夏季出现,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引起渔获率差异的主要原因为自然条件与捕捞压力。本文通过对马面鲀渔获率变化及原因分析,为南海北部马面鲀合理捕捞提供依据。
郭禹陈国宝于杰李斌王东旭
关键词:渔获率马面鲀南海北部
围填海对珠江口南沙湿地资源与生物资源的影响被引量:17
2016年
利用1989、1994、2004和2014年陆地卫星遥感资料,采用遥感影像解译手段、GIS数字化和叠加分析等方法,分析珠江口南沙湿地围填海开发进程,并通过对2002—2003年和2013—2014年两个时期10个航次的现场调查资料的对比分析,研究围填海对南沙周围水域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1)4个时相南沙湿地海岸线长度分别为213.6 km、230.0 km、232.5 km和248.6 km。1989—1994年、1994—2004年和2004—2014年海岸线长度年增加幅度分别为3.28 km/a、0.25 km/a和1.61 km/a,海岸线向海推进最大距离分别为4900 m、1700 m和7700 m。(2)1989—2014年南沙湿地因围填海增加面积约46.3km^2,增加幅度最大的阶段为1989—1994年,增加面积占总增加面积的40.60%;其次是2004—2014年,增加面积占总增加面积的34.99%;1994—2004年围填海占用的滩涂面积最小(24.41%),南沙万顷沙和龙穴岛的围填海活动最为剧烈。(3)近10年来,南沙湿地浮游动物、大型底栖动物、潮间带生物、鱼类和头足类等生物资源种类分别减少了60.34%、73.21%、26.67%、79.78%和50.00%,栖息密度分别减少58.49%、12.38%、79.96%、78.78%和66.79%,生物量分别减少了82.16%、73.23%、15.83%、70.49%和62.43%。甲壳类的种类数和栖息密度分别减少了13.33%和69.85%,但生物量增加了114.20%。(4)浮游动物多性性指数增加了10.24%,大型底栖动物、潮间带生物、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等多样性指数分别减少了71.10%、91.82%、18.18%、66.90%和73.68%,优势种更替显著。可见,南沙湿地围填海不仅改变了海岸线的类型和长度,占用了湿地资源,同时也对周边水域的海洋生物产生了不利影响。
于杰陈作志徐姗楠
关键词:珠江口围填海生物资源遥感
茅尾海夏季海水与表层沉积物叶绿素a空间分布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根据2011年6月茅尾海生态环境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叶绿素a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水叶绿素a变化范围1.384~4.060mg/m3,平均值为2.143mg/m3,表层沉积物叶绿素a范围为0.006~0.740mg/kg(湿重),均值为0.124mg/kg;海水与表层沉积物叶绿素a均呈现自河口向南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单位面积表层沉积物叶绿素a平均含量为上方水柱叶绿素a平均含量的129.44%,沉积物对该海域初级生产力有显著的潜在贡献。相关分析表明,海水和沉积物叶绿素a均与无机氮及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O.05或P〈O.01)。
廖秀丽黄洪辉刘华雪戴明于杰田梓杨
关键词:叶绿素A沉积物
南海中西部渔场上升流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南海中西部海域是我国外海渔业开发的潜在渔场之一,摸清该海域的物理环境特征可为我国开发中西部渔场提供参考。本文以遥感风场和海温数据为基础,分析了2003~2012年西南季风期起止时间的年变化、上升流中心位置时空变动以及风场对上升流中心位置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南海中西部海域,西南季风期通常从5月份开始,到9月份结束,西南季风持续天数平均值为129.4d,其中,风向角呈51°~60°的天数最多,占总季风天数的21.98%,西南季风期持续时间有增加的现象。上升流中心位置变动范围为11°~15°N,109°~112°E。西南季风期平均风速减小时,年平均上升流中心在经向上向近岸移动,在纬向上向高纬度移动;平均风速增加时,年平均上升流中心在经向上向离岸方向移动,在纬向上向低纬度移动;当西南季风期平均风向角减小时,年平均上升流中心向低纬度移动,平均风向角增大时,年平均上升流中心向高纬度移动。此外,发现厄尔尼诺年此上升流面积显著大于非厄尔尼诺年,而最低温度比2003~2012年平均最低温度低1.3℃。
于杰王新星李永振陈国宝
关键词:上升流风场海表温度
马尾藻遥感信息提取被引量:4
2013年
以Landsat数据为基础,分析马尾藻的图像和波谱特征,对比分析单波段提取法、双波段比值法、双波段差值法和归一化植被指数法对马尾藻信息的提取结果,并利用IKONOS数据来验证4种方法的提取精度。结果表明:马尾藻在Landsat真彩色(TM3、TM2、TM1)和假彩色(TM4、TM3、TM1)合成图上均呈黄色,其生长边界在假彩色合成图上更为清晰。马尾藻水体与非藻类水体在TM4的差异最大,在TM3也存在细小差异,单波段提取法(TM4)、双波段比值法(TM4/TM3)、双波段差值法(TM4-TM3)和归一化植被指数法((TM4-TM3)/(TM4+TM3))都可以从自然水体中提取出马尾藻信息,与IKONOS的提取结果相比,归一化植被指数法的提取精度最高。
于杰黄洪辉舒黎明陈国宝
关键词:马尾藻LANDSAT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