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平
- 作品数:303 被引量:719H指数:12
- 供职机构: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文学更多>>
- 说“萬”:中华民族舞蹈原始发生蠡测(二)被引量:1
- 2020年
- "萬"是什么?现在的通识是一个"大数",即"个、十、百、千、萬"的"萬"。稍稍追问一下,应该还有不少人知道,有一个"卍"(逆时针旋转)的符号被称为"萬字号"。但为什么这个符号称为"萬字号"呢?估计就没什么人答得上来了。笔者曾翻阅文史大家郭绍虞《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论集引宋人陈叔方《颍川语小》曰:"萬,舞名、州名、虫名,又姓也,非‘万’也。佛胸之‘卍’与此‘萬’同"(《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 于平石磊(图)
- 关键词:郭绍虞语言文字
- 千古的绝唱至情的爱——大型音乐剧《梦临汤显祖》观后被引量:2
- 2017年
- 为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上海音乐学院、江西省抚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出品了大型音乐剧《梦临汤显祖》。场刊上,“倾情原创、中国风范”八个字格外醒目——可以理解的是,汤显祖作《牡丹亭》时,追求的是“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至情”;我们的音乐剧要《梦临汤显祖》,不“倾情”何以能“至情”?
- 于平
- 关键词:汤显祖音乐剧至情《牡丹亭》中国风
- “既有风格”与“主体表述”——区域性民族舞蹈教学的发展之道被引量:1
- 2017年
-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区域少数民族舞蹈也随之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找到"一元"与"多元"的契合点也要准确把握"守望"和"展望"的关系。在区域性民族舞蹈教学中将"个性"和"共性"有机结合起来,使区域性民族舞蹈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道。
- 于平
- 关键词:民族舞蹈教学
- 舞剧结构要素论被引量:8
- 2002年
- 事物的结构,是对事物构成要素的结构,舞剧的结构也是如此。因此,要研究舞剧的结构,就不能不研究舞剧的构成要素。舞剧的构成要素,在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层面,会有不同的要素排列和不同的构成关系;对不同视角、不同层面舞剧要素的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舞剧结构的独特性和自律性的认识。
- 于平
- 关键词:舞剧要素论戏剧
- 当代京剧、昆曲发展策略四题被引量:4
- 2008年
- 艺术的生命在于一种积极生产理念指导下的艺术生产。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当代生存面临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如结合落实科学发展观谋划京剧现代戏创新的问题,对现代题材的关注、表现以及戏曲艺术本身的发展问题,京剧、昆曲实现创新、发展的机制、制度问题,等等。尤其对于现实题材的表现和戏曲现代戏的创作,绝不能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号召、倡导层面。要激发艺术家创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同时更要营造有利的创作氛围,努力在实践中解决"创作难"问题。对于艺术实践,各级政府文化管理部门要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在资金上提供扶持、要允许"试错"宽容"越界",同时更要洞察新意、促进新生。以昆曲为例,全国各艺术院团、艺术创作单位应确立"生产自救"的理念进行"创新"的生产。要通过剧目的创新使剧种得以跟进大幅迁变中的文化生态,分别可以从"古曲新翻"、"相互移植"、"应时新制"三个方面来考虑。对于昆曲艺术在当代中国的生存、发展、繁荣,极为关键的是确立其自身积极的生产理念。只有生长着的生存和使生态不断好转的生存才体现出昆曲艺术当代生存的生机。昆曲艺术的当代生存应该是有质量、有价值的生存;也必然是有生长、有生机的生存。这也必将促使中国的传统戏曲在谋生长、促生产、护生存、显生机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
- 于平
- 关键词:传统戏曲
- 公共文化重在引导“群体心理”
- 2014年
- 重视“广场舞”背后的“群体心理” 笔者曾在许多城镇感受过“广场舞”的氛围,数百人在极其强烈的节奏和音响中去做极其单纯并重复的动作,舞者是在自我操练中无意识运动身体,又是在运动身体中无意识认同群体……这种健身目的引导的“群体心理”,当然对于每一个体而言是积极的“文化活动”,但它所呈现的痴迷状态,也会让人联想到曾经风行的“甩手疗法”以及饮红茶菌等。
- 于平
- 关键词:群体心理公共文化健身目的文化活动无意识身体
- 价值学视野中的舞蹈批评被引量:3
- 2006年
- 舞蹈批评是对舞蹈“创价”活动及其产品进行科学评价的实践活动。如何进行理性的舞蹈批评并使舞蹈批评在“言之有物”的基础上“言之有理”,是批评作为一门学科的科学建设中需要思考的问题。价值学视野中的舞蹈批评作为一种实践活动,要在对对象的价值评估中实现对其对象的最优价值关系;要通过价值的批评来体现批评的价值;其价值追求要从自觉走向自由;要特别关注批评主体的创价活动;要深入研究舞蹈“创价”活动的特殊性。科学的舞蹈批评呼唤舞蹈价值学的建构。
- 于平
- 关键词:舞蹈批评价值学
- 新文化时代的创新型城市建设
- 2013年
-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就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和落实新的文化发展理念,由此我们而步入一个"新文化时代"。
这个"新文化时代"是一个不同于呼唤"德先生"、"赛先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这是一个告别"运动文化"而进入常态文化运动的时代,这是一个真正的"群众运动"(或曰"群众选择")而非"运动群众"的时代。
- 于平
- 关键词:文化时代创新型城市建设新文化运动群众运动运动文化
- 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文化发展道路探索被引量:3
- 2010年
- 李长春同志在2010年全国宣传部长座谈会上题为《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讲话,论及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需正确处理的十个方面的重要关系。对此,落实到文化建设和具体的文化工作中,本文认为应该把握如下三点:一是推动文化发展是论述"十大关系"的重要前提,二是"十大关系"的论述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三是"十大关系"体现出"统筹兼顾"的发展文化的道路。我们要特别把握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发展"是第一要务,文化发展是"十大关系"的主旨所始终围绕的核心命题;要把握"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把握科学发展观主张的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作为对于中央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重大战略部署的贯彻落实,讲话特别强调了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特别强调了发展文化产业对于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关于"十大关系"的讲话是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对文化发展道路的洞察和探索,对我们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 于平
-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文化建设文化发展
- 文化强国建设的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被引量:2
- 2012年
- 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一定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出"文化强国建设"是要"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很显然,没有文化的改革创新,就不会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谈不上文化强国的建设。早在2008年,李长春同志就在《求是》发表署名文章,强调"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和落实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抢占文化发展制高点"也好,"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也好,说明对我们文化"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评价参照是当今世界"文化列强"的文化软实力,说明我们迫切需要的是能实现"转型发展"的"改革创新"。在国家行政学院2012年"推进城镇化建设"专题研讨班上,国务委员马凯同志作了题为《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高城市发展质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讲话,促使我们思考转变方式、提高质量的"文化发展"的课题。我们当下的文化建设,是为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基础。这个基础,对内是不断满足并拉动"文化内需"的平台,这应是一个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平台;对外是不断交流与交锋"文化列强"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应大力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看文化强国建设的转型发展,其实也将会涉及到文化产品观念、内容、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等具体层面上的转型发展。对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
- 于平
- 关键词:文化强国文化影响力文化竞争力文化创新力文化传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