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轶文
- 作品数:38 被引量:90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脉压对急性心肌梗死及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内皮祖细胞内皮相关基因表达差异的影响
- 2007年
- 目的观察脉压(PP)对急性心肌梗死及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7 d内皮祖细胞(EPCs)内皮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采集高PP(≥60 mm Hg,1 mm Hg=0.133 kPa)及低PP(≤40 mm Hg)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发生6 h内和急诊PCI后7 d的外周血。以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MNCs),在包被明胶的培养瓶内以M-199培养液培养并在刺激因子作用下,14 d后收集贴壁细胞,经鉴定为EPCs。抽提RNA,进行24个内皮相关基因在心肌梗死6 h和PCI后7 d表达差异的芯片检测,并以RT-PCR法进行验证。24个内皮相关基因分别为调节血管收缩舒张功能、血管新生和内皮细胞活性的相关基因:ACE、AGTR-1、AGTR-2、eNOS、COX-2、ET-1、ETA、ETB、SOD-1、CDH5、VEGF、VEGFR1、VEGFR2、ICAM1、ICAM2、ICAM3、PECAM-1、E-Selectin、L+Selection、VCAM1、tPA、uPA、PAI和VWF。芯片图像通过Agilent Scanner获取,扫描像素值为10 m,PMT(%)数值为100。采用Zipf's law标准化统计方法实现高PP与低PP基因表达差异的比较。结果心肌梗死6 h及急诊PCI后7 d,高PP与低PP对基因表达的差异为: ETB(ETNRB)、ACE是共同下调基因, SOD-1、ETA、AGTR-1为共同上调基因。对上调差异表达基因AGTR-1、ETA及SOD-1进行RT-PCR验证也显示了相同结果。结论在心肌梗死导致内皮相关基因改变的基础上,PP作为独立因素可影响EPCs相关内皮基因的表达,即高PP较低PP使ETB(ETNRB)、ACE基因下调,SOD-1、ETA、AGTR1基因上调。
- 戴秋艳孙宝贵严轶文张治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术密度梯度离心FICOLLVEGFR下调基因
- 冷冻直导管行肺静脉节段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短期效果
- 2008年
- 目的探讨使用冷冻直导管节段消融肺静脉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可行性和短期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临床确诊阵发性房颤患者11例,采用6mm冷冻直导管、Lasso导管标测肺静脉电位,节段消融电隔离肺静脉,肺静脉电位消失30min为消融隔离成功。结果平均消融术时间(252.55±51.99)min,曝光时间(35.65±9.88)min。共隔离36根肺静脉,平均每根静脉冷冻(7.9±4.1)次。消融即刻成功率100%。平均随访(8.73±4.15)个月,短期成功率81.8%。结论冷冻直导管节段消融肺静脉治疗房颤的短期效果较好。
- 陈岗汪芳孟伟栋张锋严轶文诸葛萦张彩凤庄文燕薛吉祥
- 关键词:心房颤动冷冻消融肺静脉电隔离
- 索他洛尔有效治疗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一例被引量:1
- 2013年
- 患者,女,61岁。因"反复发作性心悸、胸闷1年半"入院。结合心脏超声、MRI诊断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2003年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术后口服胺碘酮及倍他乐克,但仍反复放电。2011年因起搏器电池耗竭更换ICD。术后改用索他洛尔每日2次,每次80 mg。1月后及以后程控随访未发现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事件。
- 严轶文陈岗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索他洛尔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裸小鼠心肌缺血模型的研究
- 目的建立裸小鼠心肌梗死的模型并进行细胞移植,探讨人类来源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在免疫缺陷并有心肌缺血模型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在辅助通气的条件下,开胸并结扎裸小鼠的冠脉前降支,并采用心电图描记结扎即刻是否引起ST段明显抬高作为结...
- 张治诸葛萦朱彦琪严轶文孙冰安英华李为真戴秋艳孙宝贵
- 文献传递
- 左后分支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12例
- 2008年
- 对12例左后分支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行射频消融手术。11例经程序刺激诱发出室速,1例术后一周复发,再次予消融成功。1例经程序刺激及药物激发未诱发出室速,予经验消融后1个月复发,未再行消融。术后12例体表心电图全部呈左后分支阻滞型图形,而未复发的10例术后Ⅰ、aVL导联S波加深明显(P<0.001)。结论:消融治疗左后分支性室速成功率高,心电图新出现的左后分支阻滞图形是成功的重要指标。
- 殷乐陈岗汪芳孟伟栋严轶文诸葛萦戴秋艳
- 关键词: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
- 心肌缺血再灌注对血管内皮祖细胞功能基因的影响
- 目的心肌缺血及再灌注常伴有内皮功能的紊乱,对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的功能影响尚知之甚少。本实验目的观察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治疗对EPCs功能的影响,观察心肌梗死...
- 戴秋艳孙宝贵严轶文张治
- 文献传递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及干细胞因子的变化被引量:10
- 2007年
-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和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的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AMI患者共25例,收集患者入院即刻,第13、、71、4和28天的抗凝血各2 ml,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如下细胞表面标记物:CD34+、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CD31+、CD144+、CD133+、CD45+,比较各时间点的差异。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SCF水平。结果AMI后CD34+细胞逐渐升高,到第7天时达到峰值,而VEGFR-2+、CD31+、CD144+、CD133+细胞则出现下降趋势,并且于第7天时达到谷值(P<0.05)。AMI患者外周血清SCF浓度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P<0.01),但AMI后第1天时SCF浓度与外周血CD34+细胞数呈直线相关(P<0.01)。结论AMI可引起外周血干细胞数量增多以及血清SCF浓度升高,但也许会消耗循环中有内皮功能或向内皮分化的细胞。这些干细胞数量的增多可能受SCF浓度的调节。
- 严轶文戴秋艳张治李为真朱彦琪孙宝贵
- 关键词:心肌梗塞干细胞干细胞因子流式细胞术
-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向血管内皮祖细胞分化的体外研究被引量:6
- 2005年
- 目的该实验从简化方法、提高得率的角度出发,试图建立直接培养单个核细胞(MNC)而得到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EPCs)的方法。方法抽取人外周抗凝血,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得到MNC,体外对MNC进行诱导分化培养,然后选择免疫荧光、免疫组化、流式细胞记数和RT-PCR方法鉴定培养所得的细胞是否具有EPCs的特征。结果MNC在培养的第2天开始出现成簇现象;第4天细胞由圆形转变为梭形贴壁细胞,呈条索状或管状分布;第7天85%的贴壁细胞摄取Ac-LDL;第14天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检测CD31、CD34、vWF、Flk-1均阳性;同时流式细胞记数检测结果显示CD31和CD34均为阳性;另外RT-PCR结果显示培养的细胞表达内皮细胞特异性基因Flt-1,Flk-1、ecNOS、tie-2等。结论用此方法培养的MNC细胞具备了内皮细胞以及干细胞双重特征,故初步认定,人外周血MNC在体外经适当条件的培养,完全可以分化成EPCs。
- 严轶文孙宝贵戴秋艳
- 关键词:血管内皮祖细胞
- rs2200733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关联性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人基因组rs2200733位点的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并发房颤发生的关联性。方法:根据入选标准,选择中国汉族中青年高血压并发房颤患者208例(房颤组)和不伴房颤的高血压患者405例(对照组)。采集患者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rs2200733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结果:rs2200733位点存在多态性,分别为TT、TC和CC型,其基因型频率在房颤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8.1%、33.7%、8.2%和72.9%、25.9%、1.2%。基因型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01),房颤组TC和CC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rs2200733位点多态性与房颤显著相关(OR=3.143,95%CI:1.442-6.581)。结论:rs2200733位点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房颤发生存在相关性,TC和CC基因型可能是房颤发生的一个遗传易感因素。
- 姜衡刘兵王芹严轶文吴宗贵
- 关键词:心房颤动高血压单核苷酸多态性
-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裸鼠缺血心肌中的分化被引量:1
- 2008年
- 我们旨在探讨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uman peripheral derived mononuclear cells,hMNCs)能否向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分化。分离出hMNCs,将其经尾静脉回输到裸鼠心肌梗死模型中,2-12w后获取裸鼠心脏制备冰冻切片。用免疫双染判断移植细胞是否分别向以上三种细胞分化。免疫荧光分析的结果显示回输hMNCs后,在其心肌缺血区发现有部分细胞能同时表达人类特异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和心肌特异的TNT(troponin T)抗原、HLA和平滑肌细胞特异的平滑肌α-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抗原、HLA和血管内皮细胞特异的Ⅷ因子v WF(Von Willebrand factor)抗原。从而推断hMNCs通过分化参与梗死后心脏组织的再生修复过程。
- 张治严轶文朱彦琪诸葛萦戴秋艳孙宝贵
- 关键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心肌梗死裸鼠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