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万传法

作品数:73 被引量:215H指数:7
供职机构:上海戏剧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8篇艺术
  • 2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1篇电影
  • 29篇中国电影
  • 8篇叙事
  • 6篇导演
  • 6篇情感
  • 6篇美学
  • 5篇早期中国电影
  • 5篇改编
  • 4篇电影研究
  • 4篇主体性
  • 3篇电影叙事
  • 3篇艺术
  • 3篇元叙事
  • 3篇文化
  • 3篇美学分析
  • 3篇美学风格
  • 3篇改编研究
  • 3篇表演
  • 2篇当代电影
  • 2篇电影创作

机构

  • 59篇上海戏剧学院
  • 12篇上海大学
  • 4篇北京电影学院
  • 4篇同济大学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 2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传媒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艺术研究...
  • 1篇中国电影艺术...
  • 1篇上海文联

作者

  • 72篇万传法
  • 5篇陈犀禾
  • 3篇周爱军
  • 2篇厉震林
  • 2篇李亦中
  • 2篇周斌
  • 2篇李建强
  • 1篇张智华
  • 1篇李道新
  • 1篇黄会林
  • 1篇周星
  • 1篇李晓红
  • 1篇章柏青
  • 1篇范志忠
  • 1篇王宜文
  • 1篇黄式宪
  • 1篇刘宇清
  • 1篇姚国强
  • 1篇尹鸿
  • 1篇石川

传媒

  • 38篇当代电影
  • 6篇电影艺术
  • 5篇北京电影学院...
  • 3篇高等学校文科...
  • 3篇浙江传媒学院...
  • 2篇电影新作
  • 2篇上海师范大学...
  • 2篇上海大学学报...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电影评介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社会科学文摘
  • 1篇艺术评论
  • 1篇当代动画
  • 1篇未来传播
  • 1篇电影理论研究...

年份

  • 3篇2023
  • 5篇2022
  • 4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5篇2013
  • 5篇2012
  • 4篇2011
  • 5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2
  • 2篇2001
  • 1篇1998
7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电影巨片生产的历史足迹被引量:4
2010年
"巨片"、"大片"的出现及其概念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好莱坞20世纪70年代中期甚至之前更早的历史。《宾虚传》、《音乐之声》、《埃及艳后》等影片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出现,是好莱坞针对派拉蒙案判决之后电影环境的变化以及为实现与全民普及了的电视进行竞争的策略性产物,并由此奠定了宽银幕、立体声、高投资、大场面和超级明星演绎的超级奇观的大片模式。至70年代中期,伴随着市场营销以及数字化技术在电影产业中的愈益重要,一种被贾斯汀.怀亚特称之为"高概念"的电影出现了。从此,一种"大投入、大制作、大营销、大市场"的商业运作模式被明确确定下来,并在《大白鲨》、《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等一系列"高概念"影片中被发扬光大。在中国,电影巨片的生产也是中国电影工业系统中的核心与关键。在经过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全方位发展阶段、新世纪国际化运作阶段和主流文化新发展阶段四个时期之后,中国电影巨片的生产创作已日渐壮大并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但与好莱坞"高概念"大片相比,大营销的不足与高科技的缺失是制约中国巨片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中国电影巨片的未来,必须重视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多元化、多类型建设以及数字化高科技的应用开发等等。
倪震万传法
1987-2001年中国电影的时空及镜语美学分析
78-2008年的30年间,中国电影大致可以分为1978-1987年、1987-2001年、2001-2008年三个时期,①与1978-1987年的中国电影相比较,1987-2001年的中国电影,在美学上开始由&quot...
万传法
关键词:电影作品美学思想
七者大圣:传统之本与先锋之变——郑大圣及其电影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因为《村戏》,郑大圣再度成为热点人物。本文以一个认识、两个因素、三个阶段、四个个案、五个特色、六个方面及七个心相为点、线、面,详细分析并总结了郑大圣的电影创作及艺术特色,并认为,迄今为止,郑大圣已形成了自己"双内核"的美学体系。
万传法
关键词:双内核写意虚实
1987—2001年合拍片与进口分账大片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1987—2001年,高潮迭起的合拍片与进口分账大片,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电影的生产与创作。一方面,《少林寺》等合拍片的成功,激活了内地曾一度中断了几十年的武打片生产;另一方面,《亡命天涯》等进口分账大片所带来的强烈刺激,则直接催生了《秦颂》、《兰陵王》、《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等相对大投资、大制作的一系列影片。可以说,合拍片与进口分账大片已对这一时期整个中国电影的生产与创作及中国电影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万传法
关键词:合拍片
在思想、心灵的深处 谈侯孝贤及其影片被引量:7
1998年
在思想、心灵的深处谈侯孝贤及其影片万传法观侯孝贤的影片《好男好女》,总使我想起辛弃疾的《丑奴儿》一词,其中的上阙“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颇符合梁静的故事,下阙“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则极...
万传法
关键词:侯孝贤《恋恋风尘》《悲情城市》个体情感影片电影节
“后电影”时代:智能洞穴、数字结界与全球意识形态分析
2023年
数字技术的发展,宣告了“后电影时代”的来临,其主要标志是电影的主体地位开始受到短视频等的强烈冲击。随着“新技术革命”的突飞猛进,以及量子理论等新理论的未来启示,后电影时代的纵深性正日益显现出来。正是基于此背景,文章从元宇宙景观化、叙事凝结化、技术意识化三个方面,详细论证了后电影时代的新特征,即:胶囊元宇宙和全域元宇宙的张力正在造成一种“智能洞穴”的新型景观政治,元宇宙电影的新型叙事渐渐趋向于一种凝结态,而叙事的凝结化则是全球技术意识化的一种缩影。毫无疑问,“后电影”正引导人类社会完成与现实的“再次分离”。
万传法金澍
主流、新主流与后主流--关于概念的路径及其思考
2022年
"新主流"作为一个概念,是相对于"旧"而言的.因此何谓"旧"何谓"新",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对于中国电影历史的定位性阐释与理解。文章不认同将"主流简单追溯至"左翼电影的做法,而是认为.在"新主流"之前,存在着一种"双主流"的交替并存模式。这一提法在以往关于"主流"的讨论中,对于"上海电影"与"延安电影"的界定与认知,已经被广泛接受。
万传法
关键词:左翼电影定位性
1987—2001年中国电影的时空及镜语美学分析
2013年
1987—2001年,中国电影在叙事之外,也在时空及镜语运用上,有了诸多的变化和发展。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所分别代表的"人物奇观美学"、"空间奇观美学"和"东方奇观美学"在时空上所倚重的"人物大于空间"、"空间大于人物"、"空间与人物间离"等策略方式,开始逐一显现;而在镜语运用上,除了写实与写意的共同追求外,"人物奇观美学"则更强调宏大与史诗;"空间奇观美学"更强调运动,而"东方奇观美学"则更强调静止与凝固感。
万传法
关键词:表现性纪实性风格化
“十七年”电影中的上海城市想象及现代性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在与"上海"有关的"十七年"电影创作中,存在着一种明显的"现代性"的"分裂"与"暧昧",它通过"新旧对比"、"速度呈现"、"社会主义白话景观"等表现出来,展现了一种"现代性"的新困境和别样表述方式:借用、挪移以及化异。
万传法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表演美学及其生态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新世纪之后,中国电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在由电影市场→电影生产→电影内部结构的逐层渗透中,新世纪以来的电影表演美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格局及特点表现为:伪戏剧化表演或亚戏剧化表演大行其道;生活化表演、无表演的表演渐去渐远,类型化表演、风格化表演抢占中盘;"轻表演"与媚俗化表演风头正劲。而上述诸种变化,正在深刻影响着中国电影的表演生态。
万传法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