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绍松
- 作品数:43 被引量:244H指数:10
- 供职机构: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化学工程生物学更多>>
- 一株Brevibacillus sp.的原生质球的制备及其对Cr(Ⅵ)的还原吸附效果分析被引量:1
- 2009年
- 利用优势菌生物系统的还原吸附作用去除水环境中的Cr(Ⅵ)是一种有前景的处理方法。为了进一步探究优势菌Brevibacillus sp.还原去除Cr(Ⅵ)的机理,利用正交试验得到酶法制备优势菌原生质球的最佳条件,分析原生质球对Cr(Ⅵ)的还原吸附效果。结果表明:酶解最佳条件为酶浓度0.1 mg/L,酶解时间30 min,酶解温度30℃。高渗环境下的优势菌原生质球对Cr(Ⅵ)和总Cr的去除效率分别为75.90%和63.82%,均高于完整菌株,而相对低渗环境下的原生质球,由于质膜破裂,对Cr(Ⅵ)和总Cr的还原吸附去除效率最低。结合Cr(Ⅵ)去除率高于总Cr去除率的现象可以推测,可再生原生质球对Cr(Ⅵ)的还原吸附过程是一个与其生理活性(透膜机制和代谢活性)相关的过程,且Cr(Ⅵ)的还原与吸附是两个联系非常紧密的反应。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提高Cr(Ⅵ)还原去除效率奠定了理论基础。
- 许燕滨邓映霞黄绍松孙水裕
- 关键词:原生质球生物吸附生物还原
- 氧化剂对氯化铁与石灰联合调理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5年
- 以污泥比阻(SRF)、污泥毛细吸水时间(CST)、污泥滤液中总有机碳(TOC)、蛋白质、多糖以及DNA浓度为评价指标,研究了3种氧化剂(KMn O4、Na Cl O2、Ca(Cl O)2)对氯化铁与石灰联合调理污泥的脱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Na Cl O2和Ca(Cl O)2后污泥的SRF和CST均未显著减小,只有投加KMn O4的污泥SRF随投加量增大逐渐减小,经联合调理后污泥SRF减小率可达90.8%。KMn O4氧化反应产物具有吸附絮凝作用,使破解后的污泥重新絮凝,改善污泥脱水性能。高压板框压滤脱水实验结果表明,当KMn O4与氯化铁和石灰联用时,脱水泥饼含水率可降至62%,脱水率可达91%。
- 莫汝松戴文灿孙水裕梁嘉林刘瀚豪陆智炜黄绍松
- 关键词:氧化剂污泥脱水性能胞外聚合物
- 零价铁活化过一硫酸盐联合单宁酸调理改善市政污泥脱水性能的机理研究被引量:7
- 2022年
- 探讨了零价铁(ZVI)活化过一硫酸盐(PMS)联合单宁酸(TA)调理对市政污泥高压压滤深度脱水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TA、ZVI和PMS投加量及初始pH值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并深入探究实现污泥深度脱水的潜在机理.结果表明,初始pH值为6.0,ZVI投加量为120 mg·g^(-1)干污泥量(DS),PMS投加量为100 mg·g^(-1) DS,TA投加量为0.06 mmol·L^(-1)·g^(-1) DS时,污泥的脱水效果达到最佳,比阻(SRF)和结合水去除率分别高达88.60%和53.17%.经调理联合高压压滤系统处理后,污泥泥饼含水率由89.75%降低至45.17%.进一步研究表明,联合调理实现污泥深度脱水分为3个阶段,包括氧化、絮凝和蛋白质沉淀.最终,ZVI/PMS联合TA调理可大幅提高污泥的脱水性能.该研究结果可为ZVI/PMS联合TA调理技术在市政污泥深度脱水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莫志华梁嘉林关智杰廖小健杨贤戴文灿黄绍松李益洪孙水裕
- 关键词:污泥脱水蛋白质二级结构单宁酸
- 负载磁性废茶生物炭活化过一硫酸盐高效降解水中腐殖酸和富里酸被引量:9
- 2021年
- 城市污水厂二级处理出水中含有大量的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s,DOM)会对生物和受纳水体构成潜在的危害,因此有必要对二级处理出水进行深度处理.本研究以农业废弃物茶叶渣为原料,通过对废弃茶叶改性和负磁制备一种磁性废茶生物炭(Fe-tea biochar,Fe-TB),用于活化过一硫酸盐(Peroxymonosulfate,PMS)氧化降解水中的腐殖酸(Humic acid,HA)和富里酸(Fulvic acid,FA).考察Fe-TB铁负载量、PMS浓度、Fe-TB投加量、初始pH、HA和FA的初始浓度对Fe-TB/PMS体系氧化降解HA和FA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铁碳比为2/1(W/W)、PMS=0.2 g·L^(-1),2Fe-TB投加量分别为0.6 g·L^(-1)(HA体系)和0.4 g·L^(-1)(FA体系)、初始pH=7条件下,50 min时对初始浓度为20 mg·L^(-1)的HA和FA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5.3%和77.4%;经过4次重复循环使用,HA和FA的去除率均在59.0%以上,表明其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淬灭实验及电子顺磁共振(EPR)分析结果证明2Fe-TB/PMS体系以单线态氧(1O2)为主要氧化活性物种降解HA和FA.实际二级处理出水中的DOM降解结果表明,2Fe-TB/PMS体系可以有效降解实际水体中的DOM,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杨贤梁嘉林曾刘婷关智杰廖小健周思宇黄绍松孙水裕
- 多生境膜生物反应器中活性污泥的流变特性被引量:1
- 2016年
- 以多生境膜生物反应器运行过程中活性污泥的流变性能为研究对象,考察污泥浓度(MLSS)和剪切速率(γ)对活性污泥流变特性的影响,以期揭示其中活性污泥的流变学特性,从而为优化其运行提供理论及实验基础。反应器系统在不排泥的情况下运行,持续运行105 d,反应器内生物质浓度从刚开始驯化的3 200 mg·L^(-1)累积到最终的12 500 mg·L^(-1)。在运行过程中,在常温下同步测定了污泥的动力黏度、极限黏度和上清液黏度。结果表明: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污泥黏度均减小,表现出剪切稀化的特性,非牛顿流体的特征十分明显;活性污泥极限黏度随MLSS、EPS增加而增大,在低质量浓度(<8 000 mg·L^(-1))下的活性污泥流变特性与Bingham模型十分吻合,而在高质量浓度(>8 000 mg·L^(-1))下的则近似于Ostwald de Vaele模型。
- 杨康华汤兵邱兵冯宪凤宾丽英黄绍松付丰连
- 关键词:流变性能宾汉模型
- 调理剂FeCl_3/CaO对深度脱水市政污泥燃烧特性的影响被引量:9
- 2015年
- 利用热重分析仪(TG-DTG)研究了Fe Cl3/Ca O添加量和升温速率对深度脱水市政污泥燃烧特性的影响,并得出污泥燃烧的动力学参数.试验结果表明,Fe Cl3/Ca O深度脱水后的泥样燃烧过程中有4个失重阶段:水分的析出、挥发分1的燃烧、挥发分2和固定碳的燃烧、以碳酸钙的分解为主的无机物分解.随着调理剂添加量的增加,可燃性指数和挥发分特征指数得到提高,有利于污泥初期的燃烧;而燃尽指数和综合燃烧特性指数先略微上升后降低,适量的添加量有助于污泥燃烧.燃烧动力学计算表明,反应峰前的反应级数一般取0.5,峰后取2,表观活化能随Fe Cl3/Ca O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
- 曾佳俊孙水裕陈楠纬卓钟旭莫如松黄绍松刘敬勇
- 关键词:深度脱水市政污泥燃烧特性
- 以水浮莲粉末悬浮液为阳极底物的微生物燃料电池
-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燃料电池领域,公开了一种以水浮莲粉末悬浮液为阳极底物的微生物燃料电池,其由两个亚克力有机玻璃的半开合盒子拼接而成,中间为两片夹着质子交换膜的橡胶软垫,由螺母螺片固定,质子交换膜把电池分隔成阴阳两极室。本发...
- 尹光彩李文聪牛艳黄绍松魏如鹏江楠刘佳赟刘志敏
- 文献传递
- 一种使用生物挂膜载体处理硫化铅锌矿尾矿库废水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使用生物挂膜载体处理硫化铅锌矿尾矿库废水的方法,首先用从尾矿库的土壤中筛选驯化出降解尾矿库废水的枯草芽孢杆菌进行生物挂膜,将载体浸没在枯草芽孢杆菌的菌液中,按0.01%的重量比加入松醇油,持续曝气,待到出...
- 孙水裕杜青平黄绍松林伟雄许燕滨宋卫锋戴文灿刘敬勇
- 文献传递
- 环境类本科专业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初探被引量:18
- 2007年
- 本科教学评估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有利于完善教学条件,有利于优化教学环节。在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迎评等大背景条件下,文章结合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特点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做了一些设想和改革,以期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 刘敬勇罗建中黄绍松林美强杨佐毅
- 关键词:环境类本科专业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 松醇油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条件优化被引量:4
- 2012年
- 从广东凡口铅锌矿尾矿库周边土壤中分离出一株能高效降解松醇油的细菌KS-1,并进行人工配制含松醇油的模拟废水的化学需氧量(COD)降低条件优化试验研究。形态学和生理学分析表明:该KS-1菌株为革兰氏阳性好氧菌,呈细胞杆状、芽孢椭圆或柱状;接触酶、硝酸盐还原和V-P测定呈阳性反应;能利用葡萄糖、木糖、甘露醇、柠檬酸盐、淀粉和明胶生长,不能利用吲哚、卵黄卵磷脂酶、苯丙氨酸脱氨酶和丙酸盐生长。16SrDNA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与Bacillus subtilisAF0907的相似性达到100%,最终鉴定菌株KS-1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 AF0907),登录号为GU272021。正交试验优化结果表明:菌株KS-1降低松醇油废水COD工艺最佳条件为pH4,接种量15%,摇床转速200 r/min,松醇油浓度300 mg/L,在此条件下反应4 d,COD去除率达到65.91%。
- 梁杰慧孙水裕杜青平刘敬勇黄绍松尹光彩田静曾佳俊许娉婷
- 关键词:松醇油选矿废水菌种鉴定枯草芽孢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