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彬
- 作品数:8 被引量:110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我国海洋气象数值预报业务发展与思考被引量:10
- 2014年
- 近年来,我国海洋气象数值预报业务有了一定的进展,国家级和沿海省台建立了海雾、海浪、风暴潮等一些海洋气象数值预报模式。通过对我国沿海省台业务应用中的海洋气象数值预报模式的调查,概述了我国现行海洋气象数值预报业务模式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海洋气象数值预报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探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 黄彬阎丽凤杨超徐晶
- 关键词:海洋气象
- 我国海洋气象预报业务现状与发展被引量:27
- 2012年
- 近年来,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海洋防灾减灾的需要,我国海洋气象预报业务有了长足的进展。对海洋气象预报业务的现状及其发展进行了简要回顾,阐述了当前海洋气象监测技术手段,以及国内外在海雾、海上大风、海浪和风暴潮等海洋气象灾害预报技术方面的发展,指出了当前海洋气象业务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 尹尽勇徐晶曹越男张增海赵伟黄彬
- 关键词:海洋气象
- 海雾历史检索数据库的设计和实现被引量:4
- 2014年
- 针对我国海雾预报业务及科研需求,收集整理了中国近海最近10年海雾个例数据,开发了海雾个例数据库系统,实现了国家、省、市级预报员和科研人员对海雾个例相关数据的实时调阅和打包下载。系统提供不同检索条件的多功能查询和海雾个例的实时查阅以及历史数据、卫星监测产品等资料的下载功能。为预报员更有效地开展实时预报提供了便捷参考,也为科研人员从事海雾研究提供了详细和全面的观测数据和分析产品支撑。
- 黄彬郭云谦张增海
- 关键词:数据库
- 黄渤海一次持续性大雾过程的边界层特征及生消机理分析被引量:37
- 2014年
-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的FNL客观再分析资料和L波段雷达探测资料以及采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多通道气象卫星监测数据和定性分析海雾的方法来处理卫星监测的海雾信息,探讨了2010年2月22—25日黄渤海大雾过程的边界层海气要素的特征、大雾成因及生消机理,结果表明:(1)这次大雾是产生在欧亚中高纬平直环流、大气层结稳定的气象条件下。南支槽前的西南气流与副热带高压西北侧及沿海高压脊后部的偏南气流汇合,形成一支跨越中低纬的偏南气流为海雾形成提供有利的水汽条件。(2)大雾的生消与海表温度、气海温差、空气稳定度和风场等气象、水文要素有密切关系;大雾期间,黄渤海气海温差在0~2℃;大气边界层至对流层下部均有逆温层和等温层,逆温层内的温差为6~8℃,垂直温度的变化是上层温度随时间增大高于低层,使逆温层加强并不断抬升,抑制空气垂直对流发展。近地层空气湿度较大,在200 m附近出现一个液态水含量达0.6 g·kg^(-1)大值区;850 hPa以下层均由2~4 m·s^(-1)的东北风随高度顺转成6~8 m·s^(-1)的西南风,为大雾形成和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3)大雾的湍流最大发展高度达到240 m,湍流混合作用可将中上层湿区水汽和雾滴带到近海面层,同时也有利于空气的降温,易达到饱和凝结而形成大雾。中低层持续弱暖平流把暖湿气流输送至冷海面上有利于近海面逆温层的建立和维持,海面辐射冷却作用激发平流形成大雾。
- 黄彬王皘陆雪李靓张礼春
- 关键词:边界层特征湍流混合
- 渤海中南部突发性大风成因分析及预报思考
- 利用常规资料、自动气象站、风廓线、ERA Interim0.25°×0.25°再分析资料、EC-thin和TJ-wrf模式结果,对2017年11月23日夜间渤海突发性大风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并探讨短期时效的预报失败原因及...
- 孙晓磊黄彬易笑园刘彬贤苏杭林晓萌
- 关键词:订正方法
- 渤海冷空气大风过程中3次风速波动的原因分析被引量:14
- 2017年
- 根据FY-2G卫星遥感监测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逐6h1°×1°再分析资料,分析2014年12月31日至2015年1月1日渤海大风过程中风速的3次波动特征以及影响系统,并对大风期间物理量进行了诊断分析,揭示了冷空气影响过程中渤海大风的突增以及波动性成因。结果表明:当冷空气影响渤海时,冷暖空气对比使低空锋区迅速加强,风力突增明显。大风期间高层深厚的冷平流自上而下形成了一条西北东南向后倾式的冷平流传输通道,平流分3次传送到底层对应着大风期间的3次波动峰值。整个过程动量下传起了重要的作用,下沉气流的径向度越大,高层下沉运动越强,对应地面的风速越大。
- 黄彬杨超朱男男易笑园魏晓琳
- 关键词:温度平流动量下传
- 渤海中南部突发性大风成因分析及预报思考被引量:5
- 2018年
- 利用常规资料、自动气象站、风廓线、ERA Interim 0.25°×0.25°再分析资料、EC-thin和TJwrf模式结果,对2017年11月23日夜间渤海突发性大风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并探讨短期时效的预报失败原因及订正思路。研究表明:(1)高空动量下传是风速快速增长的原因,较强的高层动量下传及风速垂直切变明显增强了近地层风速的突发性和对流性;(2)大风过程冷平流强度的增强直接造成地面增压,前期增温使冷锋过境时锋区强度加大地面气压梯度加强,风速变化与最大变压梯度对应,大风区位于正变压梯度中心;(3)由于前期增温导致补充冷空气过境前层结不稳定伴有上升运动,有利于空气的垂直能量交换;(4)数值模式因对地面高压强度及移速的预报偏差,导致模式对于渤海23日风场预报大幅度偏弱。
- 孙晓磊黄彬易笑园刘彬贤苏杭林晓萌
- 关键词:动量下传风廓线
- 诱发渤海风暴潮的黄河气旋动力学诊断和机制分析被引量:21
- 2011年
- 利用数字化6.7μm卫星水汽图像、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以及干侵入和位涡理论,对2007年3月3~5日诱发渤海罕见风暴潮过程的黄河气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和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风暴潮是在欧亚中高纬度环流调整、高纬不稳定低槽东移发展及东亚大槽重建的过程中发生的,强烈发展的黄河气旋产生强偏北大风,导致渤海潮位暴涨。对流层顶附近的干冷空气伴随着大位涡舌区、水汽图像上暗区向对流层中低层侵入;当干侵入与输送带的暖湿空气汇合成强水平变形区,形成斧形干区时,气旋移到上下连通的大位涡区中爆发性发展;干湿汇合的核区形成的螺旋型结构是气旋发展的成熟阶段。在气旋中心区低θw值的干侵入空气叠加在高θw值的暖湿空气上,出现了位势不稳定层结;干侵入空气下沉,静力稳定度变小,绝对涡度增大是引发气旋爆发性发展的热力和动力的强迫机制。变压梯度、气压梯度、高空风动量下传和超低空急流的偏差风辐散共同作用,形成渤海风暴潮的强风。
- 黄彬陈涛康志明向纯怡
- 关键词:黄河气旋风暴潮干侵入位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