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 作品数:48 被引量:215 H指数:9 供职机构: 上海市气象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水利工程 经济管理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长江口细颗粒泥沙密实室内试验研究 2013年 细颗粒泥沙密实速度问题是认识细颗粒动力过程重要的参数之一,也是决定地貌学数学模型表现能力的核心参数。利用“大型可温控自动搅拌沉降试验筒”及音叉密度仪等,对3种取自长江口的原状沙样进行了密实过程试验,并分别利用密度计法和迈克劳林公式计算了密实速度。通过对比发现:密度计法计算过程简化太多,不宜采用;迈克劳林公式物理意义较强,适合作为密实速度计算公式。试验成果发现泥沙粒径是影响密实速度的重要影响因子,长江口细颗粒泥沙密实速度大致为0.31×10-3~4.8×10-3 mm/s。 万远扬 陈曦 黄伟 沈淇关键词:长江口 细颗粒泥沙 2007年国内台风模式路径预报效果评估 本文就2007年中央气象台编号的热带气旋对国家气象中心台风数值预报模式、上海台风模式、上海GRAPES-TCM模式、广州台风数值预报模式和沈阳台风数值预报模式等国内五种台风业务数值预报模式的路径预报效果进行了检验评估.检... 马雷鸣 李佳 黄伟 梁旭东对流尺度数值预报中的云物理初始化方法改进及个例试验 被引量:6 2017年 通过在云初始化方案中增加由地表感热和潜热通量确定的对流尺度速度作为对流判据,同时增加层云云冰、云水计算方案,改进云分析方法,并基于第2代华东快速更新循环同化模式预报系统,针对2015年4月28日华东强对流个例,进行对比试验,分析了改进的云初始化方案对云分析结果和模式预报效果的影响。试验表明:在云分析中增加对流判据,使得平均40%左右的云分析格点判定为非对流格点,对流格点分布与正的感热通量分布相似,在陆地上有显著日变化。在对流和层云格点判定之后,增加层云云冰、云水计算方案分析层云格点,显著地减小了模式初始场的云冰、云水混合比,有效地减弱了模式积分初始阶段云冰、云水含量的剧烈调整,尤其是在陆地区域。采用改进的云初始化方案进行预报,可以减少模式前1 h和前6 h的降水强度;尤其在个例的循环试验中,强降水中心强度和面积的预报比原方案显著减弱。 李佳 李佳 陈葆德 黄伟关键词:强对流 修正城市下垫面类型对上海地区数值天气预报的影响 精细化预报对数值模式预报能力的提高提出了迫切要求。随着数值模式中陆面过程的发展,对下垫面物理特征属性的考虑更为细致和全面。很多研究表明,改进下垫面描述状况是提高数值预报精度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研究所使用的模式为美国新一代... 杨玉华 马雷鸣 周广强 梁旭东 李佳 黄伟关键词:精细化预报 文献传递 台风涡旋循环初始化方法及其在GRAPES-TCM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2010年 由于观测资料的缺乏,全球数值模式中台风涡旋一般较弱。但在区域数值模式中由于能使用更高的分辨率,采用适合台风的物理过程计算方案,因此区域模式中的台风涡旋能得到更好的发展。通常情况下,由于区域模式每次预报都使用全球模式的预报结果作为背景场,因此在区域模式中得到发展的台风涡旋并不能出现在下一次预报的初始场中。本研究结合BDA和涡旋重定位方法,采用MC-3DVar技术将台风涡旋初始化与资料同化技术结合起来,提出了循环初始化技术。在该技术中,提取区域模式6 h预报的台风涡旋周围的廓线资料,并根据台风观测位置将这些廓线资料平移到正确位置进行同化,从而使得台风涡旋在区域模式中得到循环发展。个例试验的结果表明循环初始化方案能更准确地刻画初始台风的强度和结构,相比控制试验,其初始台风强度更接近实况,结构更为合理,而且与观测更为接近,相应的,台风路径和强度预报也有很大的改善。对超强台风"蔷薇"的22次预报的总体结果表明,相对控制试验,循环初始化方案使得试验的总体路径预报距离误差从24 h的113 km降低到89 km,从48 h的188 km降低到184 km。另一方面,循环初始化方案对强度预报也有很大改善,24 h中心气压均方根误差从控制试验的32 hPa降到22 hPa。2009年汛期开始,以循环初始化方案为基础的GRAPES-TCM投入准业务试验,在对2009年2、3、4和6号热带气旋的准业务运行的预报结果的分析表明,新的方案较之采用涡旋重定位的GRAPES-TCM业务系统在路径和强度预报能力方面均有较大改善。 黄伟 梁旭东关键词:热带气旋 下垫面类型差异对大城市地面气象要素数值预报影响的试验研究 2007年 采用高分辨率卫星资料反演得到的上海地区下垫面资料对美国WRF模式下垫面类型进行修改,使模式下垫面更接近实况。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城市下垫面修正导致地面粗糙度变化和陆面能量平衡收支变化,从而改进了地面风速、气温和相对湿度的预报效果。 杨玉华 马雷鸣 周广强 周广强 梁旭东 李佳关键词:数值天气预报 下垫面 全文增补中 热带气旋路径数值模式业务试验性能分析 被引量:36 2007年 在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创新基地开发的GRAPES基础上,建立了热带气旋路径预报系统(GRAPES-TCM)。并对2002、2003年热带气旋进行了一系列时间为48 h的路径后报试验,对2004年的热带气旋路径进行准业务预报。针对热带气旋路径预报的分析表明,GRAPES-TCM对热带气旋路径具有良好的预报能力。比较了2004年GRAPES-TCM准业务预报同北京数值预报和日本数值预报的结果,GRAPES-TCM的预报结果比北京的好,与日本数值预报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GRAPES-TCM计算的总的热带气旋24、48 h平均距离误差大约为150、250 km。GRAPES-TCM计算的热带气旋路径的平均距离误差随着其初始强度的增强而减小,台风级的热带气旋路径的24 h平均距离误差仅为111 km,48 h平均距离误差也在210 km左右,与此同时,预报的强热带风暴的24和48 h平均距离误差则为166.6和242.6 km。GRAPES-TCM后报的"突然转向"和"突然变速"热带气旋的平均距离误差24 h达到280 km,48 h则在300 km左右,超过其总的平均距离误差。对于"回旋"路径的热带气旋也有一定的预报能力。对不同分辨率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提高GRAPES-TCM的分辨率可为稍长时间的热带气旋路径预报提供更为可靠的结果,2004年的热带气旋路径预报的48 h平均距离误差不到200 km。 黄伟 端义宏 薛纪善 陈德辉关键词:GRAPES 热带气旋 近30年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热带气旋降水强度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9 2013年 利用中国地面台站逐日降水资料和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研究了1978~2007年影响我国热带气旋降水强度的变化及其对我国东南沿海盛夏降水变化的影响。近30年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盛夏的热带气旋降水增加是导致我国东南沿海盛夏降水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仅从热带气旋降水来看,东南沿海和内陆(包括江西、湖南东部和湖北南部)热带气旋降水强度显著增加,而影响热带气旋降水频次略有增加。通过对雨量站与引起降水热带气旋的中心距离的变化分析发现:内陆地区影响热带气旋距离显著下降,近距离热带气旋引起降水的增加,是该区域热带气旋降水强度增加的主要来源;而东南沿海地区近距离热带气旋降水增加不明显,热带气旋降水强度的增加主要由于同距离热带气旋降水强度的增加。热带气旋经过频次的空间的变化结果证实,近30年经过中国沿海的TC个数变化不大,仅福建沿海一带略有增加,而内陆地区则增加明显,且经过该区域时热带气旋移动速度变慢,这均与该区域近距离热带气旋降水的增加一致。 黄伟关键词:东南沿海 热带气旋 降水强度 赴韩国参加第1届中韩热带气旋联合研讨会总结 2009年 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余晖副所长一行7人组成的代表团于2008年12月1~5日参加了在韩国济州召开的第1届中韩热带气旋联合研讨会(The First Korea—China Joint Workshopon The Tropical Cyclones)。本次会议是根据韩国气象厅与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合作联合工作组第9次会议关于未来合作活动的协议, 曾智华 谭燕 黄伟关键词:热带气旋 FIRST 代表团 工作组 1967-2006年中国东南沿海盛夏降水强度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2012年 利用中国地面台站逐日和逐时降水资料,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近40年(1967—2006年)盛夏(7—8月)降水强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逐日降水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南沿海盛夏的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且主要是由日降水强度增强所致,日降水频次的贡献不显著。结合逐时降水资料的分析结果发现,东南沿海地区虽然降水日的平均降水时数显著增加,平均逐时降水强度也显著增强。通过按降水持续时数确定的降水事件分类分析发现,短持续降水(≤4 h)平均小时强度显著增强,具体表现为弱小时强度降水减少和强降水增多。长持续性降水(≥15 h)平均小时强度减弱,但降水频次增加。由于长持续性降水的平均小时降水强度远大于短时降水平均小时强度,对整体小时强度增强是正贡献。总之,我国东南沿海盛夏平均降水强度增强主要来自长持续性降水频次的增多、短时强降水频次的增多和短时弱降水频次的减少。 黄伟 宇如聪 李建关键词:东南沿海 降水强度 持续时间 盛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