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波
- 作品数:9 被引量:215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气体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矿业工程更多>>
- 郯庐断裂带地幔岩包体的氦、氩同位素组成与成因
- 陶明信马锦龙孙明良郭原生高波
- 该项目实际工作在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三年时间内按期完成。2000年度进行并完成了资料调研与各项前期预备工作,对研究区进行野外科考与部分样品采集。2001年度完成了工作区的野外考察与样品采集工作,完成了大部分样...
- 关键词:
- 关键词:稀有气体同位素幔源岩
- 煤岩及其显微组分热模拟成气特征被引量:20
- 2002年
- 通过煤岩及其各显微组分等6个系列以50℃为一温阶,从250~550℃进行热模拟实验,对其气体产物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煤岩及其各显微组分产气率均呈增长趋势;不同的模拟物质,在同一温度下产气率各不相同;同一模拟物质,在不同温度下产气率亦不同;其中镜质组和壳质组具有较强的产气潜力,丝质组和半丝质组产气量甚低,而全煤表现为各显微组分成烃的综合效应。气体产物中CO2和N2主要在低温阶占比例较大。
- 刘全有刘文汇秦胜飞王万春高波
- 关键词:煤岩显微组分热模拟产气率
- 煤层气——新兴的能源资源及其灾害与环境问题被引量:12
- 1999年
- 煤层气指自生自储于煤层中的气体,成分以甲烷为主,故又称煤层甲烷(简称CBM)。但有些煤田煤层中聚集的气体以CO2为主,如波兰的下西利西亚煤田、中国的窑街煤田等,而此类高浓度CO2气多不是正常煤化过程中形成的[1,2]。在煤矿生产中则将煤层及其顶、底板...
- 陶明信高波李晶莹
- 关键词:煤层气瓦斯灾害
- 我国浅层复合气藏中天然气的成因鉴别被引量:16
- 2003年
- 浅层复合 (混合 )天然气藏广泛存在于含油气盆地中 ,有效鉴别浅层复合 (混合 )天然气藏中天然气的成因可为浅层气勘探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我国含油气盆地浅层天然气组分及碳同位素组成分布特征表明 ,浅层天然气在总体上显示相对较高的甲烷含量和相对较低的甲、乙、丙烷碳同位素比值。浅层复合 (混合 )气藏中天然气的来源决定了气藏不同的复合 (混合 )类型 ,如以生物气为主与低温热成因气的复合 ,以低温热成因气 (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 )为主与成熟 /高成熟热成因气的复合 ,以及低熟油伴生气与微生物降解气的复合。浅层复合 (混合 )气无论是甲烷碳同位素分布特征还是组分组成特征大部分都与生物气与热成因气的混合气相似 ,但从重烃组分含量 ,乙、丙烷碳同位素比值及其差值的不同 ,可以判断浅层复合 (混合 )
- 王万春刘文汇高波刘全有
- 关键词:天然气含油气盆地
- 煤层气地球化学研究
- 陶明信王万春李晶莹高波马锦龙
- 该课题首次明确提出了对新集矿区煤层气中存在次生生物气的认识,从气体地球学和煤有机地球化学方面进行了论证,论据充分,并初步估算了新集煤层气中次生生物气约占55%,原生煤层气绝大部分已散失,新集矿区煤层气成因类型属次生生物气...
- 关键词:
- 关键词:煤层气地球化学
- 煤层气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被引量:61
- 2003年
- 对煤岩的生储气能力、煤储层渗透率、煤层气保存条件等影响煤层气高产富集的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煤岩组分和煤变质程度是影响煤层生储气能力的主控因素。煤层的储气能力与温度、压力、灰分及水分含量等亦有关。煤层的渗透率取决于煤层本身的裂隙系统 ,而裂隙的发育程度又与煤变质程度及构造活动的强弱相关。煤层气的保存则取决于顶底板的封盖能力、构造活动、水动力环境等条件。煤层气成藏条件是煤层气基础地质研究中的核心问题 ,应加强研究。
- 高波马玉贞陶明信马根喜
- 关键词:煤层气富集煤岩灰分裂隙封盖能力
- 深部热流体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被引量:41
- 2001年
- 深部热流体是一种由多元组分构成的超临界流体 ,其上升活动可使地球内部的物质与能量发生调整或再分配。对油气而言 ,深部热流体携带的高热能可使沉积盆地的古地温升高 ,加快烃源岩的热演化进程 ,增加有效烃源岩的体积 ,促进烃类的生成 ;在上升过程中 ,因其具很强的溶解和扩散能力 ,故可萃取、富集沉积物中的分散有机质 ,同时又对生烃产生显著的加氢作用 ,从而为油气的形成补充物源。此外 ,热流体与围岩储层发生化学反应 ,可改善储层的孔渗条件 ,有利于油气的聚集成藏 ,而且因其具有较高的压力和含水量 ,可抑制烃类的热裂解而有利于油气的保存。
- 高波陶明信王万春
- 关键词:油气成藏
- 中国东部幔源流体的活动特征与成藏效应被引量:24
- 2001年
- 中国东部进入地洼构造演化阶段后发生了一系列构造活化现象,形成了一系列伸展性断层和巨型深大断裂带,其中的一些超壳或岩石圈断裂成为壳幔物质与能量交换,特别是地幔流体上升的主要构造通道。在郯庐断裂带附近及两侧的松辽、辽河、黄骅、济阳、苏北和三水盆地(坳陷)中的许多气井中,He和CO2的含量很高,部分气井中He的浓度超过其工业品位(0.05%)CO2的含量在80%以上,甚至近于纯CO2气藏。这些气井中的He和CO2不仅显示幔源特征,而且CO2具有岩浆成因特征。此类幔源气体一般都和壳源气体组分复合,在储盖层及构造圈闭发育的地区聚集成藏。
- 陶明信徐永昌韩文功高波马锦龙王万春
- 关键词:深大断裂带幔源流体成藏效应构造圈闭储盖层
- 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的分布特征与控制因素被引量:45
- 2002年
- 研究表明 ,在相同热演化程度条件下 ,除少量样品外 ,煤层气δ13 C1值一般较煤型气偏轻。影响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变轻的因素相当复杂。母质类型、成熟度、解吸扩散及运移效应、次生生物气的混入以及CO2 和CH4之间的同位素交换反应等都是影响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组成与分布的重要因素。
- 高波陶明信张建博张晓宝
- 关键词: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镜质体反射率煤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