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燕

作品数:21 被引量:245H指数:6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病理科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肿瘤
  • 6篇细胞
  • 6篇淋巴
  • 6篇淋巴瘤
  • 6篇免疫
  • 5篇腺癌
  • 5篇病理
  • 4篇预后
  • 4篇临床病理
  • 4篇免疫表型
  • 4篇基因
  • 4篇表型
  • 3篇荧光
  • 3篇荧光原位杂交
  • 3篇原位
  • 3篇原位杂交
  • 3篇上皮
  • 3篇尿路上皮
  • 3篇细胞淋巴瘤
  • 3篇弥漫

机构

  • 20篇复旦大学
  • 5篇复旦大学附属...
  • 2篇上海中医药大...

作者

  • 20篇陈燕
  • 13篇殷于磊
  • 10篇肖立
  • 10篇余波
  • 8篇卢晨
  • 5篇高丰
  • 5篇朱雄增
  • 5篇滑炎卿
  • 5篇葛虓俊
  • 5篇李铭
  • 4篇陈慧
  • 3篇吕凡真
  • 3篇任庆国
  • 2篇李瑶
  • 2篇范德生
  • 2篇齐琳
  • 1篇陆芳
  • 1篇施展
  • 1篇杨博
  • 1篇王静文

传媒

  • 5篇临床与实验病...
  • 4篇中华病理学杂...
  • 2篇中华肿瘤杂志
  • 2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肿瘤
  • 1篇诊断学理论与...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癌症进展
  • 1篇内科理论与实...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6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具有内翻生长特征的尿路上皮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病理学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 研究伴内翻生长特征的尿路上皮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免疫组织化学和多点荧光原位杂交在其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具有内翻生长特征的尿路上皮病变41例,分为内翻乳头状瘤、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旺炽型von Brunn细胞巢,用多点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其3、7、17号染色体获得和9p21缺失;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标记p53、CK20和Ki-67;并对12例进行随访.结果 (1)内翻乳头状瘤12例,平均1.2 cm,由互相连接的细胞索或巢在固有膜内生长,细胞索相对较细而宽窄一致,细胞巢外呈栅栏状、内为流水状排列,可见鳞状分化,无细胞学上的异型性,无或偶见核分裂象,4例可见少量表面外生乳头,被覆少于6层的正常尿路上皮.(2)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24例,平均2.1 cm,结构似内翻乳头状瘤,但细胞索较粗并宽窄不一,细胞巢粗大并不规则状,可形成实体结构,瘤细胞轻至中度异形,核分裂象1~8个/10 HPF,3例表面均未见外生性乳头,但表层尿路上皮有明显异型增生,有少量外生乳头者外生成分形态符合低级别或低度恶性潜能.(3)旺炽型yon Brunn细胞巢5例,平均0.9 cm,表面被覆正常或增厚的黏膜组织,固有膜内见巢状分布、大小不等、排列紧密的尿路上皮团伴有囊腔形成,细胞均无异型性,无或偶见核分裂象.多点荧光原位杂交:79.1%(19/24)的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存在染色体异常阳性,而内翻乳头状瘤和旺炽型von Brunn细胞巢无阳性染色体异常.免疫组织化学:CK20仅在2例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中弱表达,内翻乳头状瘤和旺炽型von Brunn细胞巢均为阴性;16例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和1例内翻乳头状瘤中有5%~50%的瘤细胞弱表达p53;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中1%~5%表达Ki-67,内翻乳头状瘤和旺炽型von Brunn细胞巢均低于1%.随访:2例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经多次复发后为浸润性癌,�
肖立王朝夫朱雄增殷于磊陈燕卢晨余波
关键词:泌尿系肿瘤乳头状瘤内翻
经多层螺旋CT探讨肺磨玻璃结节与支气管的关系被引量:76
2013年
目的研究磨玻璃结节(GGN)与支气管的关系及其类型,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采用MSCT对117例,共127个GGN(分为肺浸润性腺癌组68个、浸润前病变组15个、良性组44个)进行扫描,在横断面和MPR图像上观察GGN的分布、实性成分的含量及其与支气管的关系。按照CT图像上病灶内实性成分所占比例将GGN分为3类,A类为纯GGN;B类为磨玻璃成分76%~99%的混合GGN;C类为磨玻璃成分50%~75%的混合GGN。将GGN与支气管的关系分为5型:Ⅰ型:支气管在GGN中被实性成分截断;Ⅱ型:支气管在GGN实性成分扭曲、扩张;Ⅲ型:支气管在GGN的磨玻璃区扭曲、扩张;Ⅳ型:支气管在磨玻璃区走形正常;Ⅴ型:支气管在病灶旁边绕行,未进入病灶内部。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 X^2检验,当有理论数〈1或所得概率接近检验水平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算法检验;对GGN中磨玻璃成分及其与支气管类型用Spearma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GGN与支气管关系的类型与其所在肺野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浸润性腺癌组、浸润前病变组及良性组P值均〉0.05)。(2)3组GGN与支气管是否存在关系之间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X^2=36.32,P〈0.01)。(3)GGN与支气管关系显示为Ⅰ型时,浸润性腺癌组、浸润前病变组及良性组分别为14、0、0个;Ⅱ型在3组中分别为25、0、3个;Ⅲ型在3组中分别为10、0、2个;Ⅳ型在3组中分别为8、1、12个;Ⅴ型在3组中分别为1、0、9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浸润性腺癌组以Ⅰ、Ⅱ型多见;浸润前病变组多与支气管无关系;良性组以Ⅳ、Ⅴ型多见。(4)CT图像上病灶内实性成分比例,A-C类分别为17、19、49个,病灶内磨玻璃成分含量与支气管分型
高丰葛虓俊李铭任庆国齐琳陈燕吕凡真滑炎卿
关键词:支气管
泌尿道肾源性化生6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 探讨肾源性化生(nephrogenic metaplasia,NM)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泌尿道NM,分析其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女性1例,男性5例;年龄31-81岁,平均58.1岁;2例有泌尿道结石、3例有前列腺增生症或腺性膀胱炎而经尿道电切病史、1例同时伴发尿路上皮癌;3例累及输尿管、2例前列腺尿道部、1例膀胱三角区。膀胱镜下见黏膜粗糙或低乳头状突起。镜下见病变主要由管状、囊状、小巢状和乳头状结构组成,可见伊红色基膜样物;增生上皮为立方状或柱状,部分有细胞学非典型性;间质慢性炎。免疫表型:表达PAX2、PAX8、CK7、P504S,不表达p63、CD10、PSA。结论 NM是少见的尿路上皮瘤样病变,常有泌尿道损伤病史,需与尿路上皮癌、前列腺癌、透明细胞腺癌及子宫内膜异位鉴别,掌握其临床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可提高确诊率。
欧阳琪肖立陈燕卢晨余波衣琳殷于磊
关键词:尿路上皮免疫表型
滤泡性淋巴瘤的细胞遗传学改变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中国人滤泡性淋巴瘤(FL)的细胞遗传学改变。方法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57例来自中国上海地区的FL患者的染色体改变情况,并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t(14;18)和Bel-6、IgH基因重排情况。结果57例FL中,常见的断裂点(发生频率≥10%)分别为14q32(68.4%)、18q2I(38.6%)、3q27(21.1%)、lqlO(15.8%)和lq21(12.3%),有19例(33.3%)F1L存在t(14;18)。18q21断裂点和t(14;18)在1-2级FL中的发生频率较高(57.6%和54.5%),而在3级FL中较低(12.5%和4.2%,P〈0.05);而3q27/Bel-6则主要发生在3级F1L(37.5%)中,较少发生在1-2级FL(9.1%,P〈O.05)中。在染色体数目改变上,发生频率≥10%的染色体的获得或缺失有X+(21.1%)、lq+(35.1%)、5+(10.5%)、6p+(12.3%)、7+(22.8%)、12q+(10.1%)、18q+(17.5%)、1p-(14.0%)、6q-(14.0%)和14q32-(15.8%)。1-2级FIJ中18q+的发生频率高于FL3级(P〈0.05)。t(14;18)-F1L中14q32-的发生频率高于t(14;18)+FL(P〈0.05)。结论中国上海地区FTJ在细胞遗传学改变上主要为t(14;18)明显偏低以及1q+发生频率较高,且在3级FL中更加显著。
陈燕殷于磊朱雄增RichardIrons陈慧
关键词:淋巴瘤滤泡型细胞遗传学
YAP蛋白在胃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胃腺癌中YAP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胃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人胃腺癌组织中YAP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用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法和Cox模型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分析YAP蛋白表达与胃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胃腺癌组织中YAP蛋白的细胞质阳性表达(31.6%vs 1.0%)、细胞核阳性表达(22.4%vs 0.0%)均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1)。YAP蛋白细胞质阳性表达与细胞核阳性表达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0.5818,P﹤0.0001)。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YAP蛋白细胞核阳性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较YAP蛋白细胞核阴性组低(P﹤0.05)。Cox模型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YAP蛋白的表达未能作为胃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结论部分胃腺癌组织中存在YAP蛋白的高表达,且YAP蛋白细胞核表达的胃腺癌患者的预后较差,可以作为此病的早期诊断指标。
余波陈慧王葳殷于磊肖立王华李瑶陈燕
关键词:胃腺癌免疫组化预后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检测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cell,Treg)比例的变化,初步分析其在肿瘤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FCM法检测42例NHL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中CD4+CD25+/CD4+、CD4+CD25+Foxp3+/CD4+T细胞比例的变化,并与28例健康对照进行比较。结果:NHL患者化疗前外周血中CD4+CD25+/CD4+T细胞的比例为(20.71±4.22)%,CD4+CD25+Foxp3+/CD4+T细胞的比例为(4.45±1.52)%,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P<0.01)。化疗后,NHL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CD4+T细胞的比例为(11.32±3.13)%,CD4+CD25+Foxp3+/CD4+T细胞的比例为(2.27±1.07)%,均较化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仍高于健康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HL患者外周血Treg比例升高,可能引起机体免疫抑制,并推测与NHL患者的发病相关。
曾晓颖李开春韩韬杨博陈燕唐曦施展陈玺王静文
关键词: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外周血调节性细胞检测PERIPHERALCD4+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免疫学分型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免疫学分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Hans、Choi和Tally三种免疫学分型法则对148例华东地区DLBCL病例进行免疫学分型,比较三种法则的免疫学分型结果与临床特征及生存资料的关系,并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本组病例进行临床特征及免疫学分型等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 148例DLBCL三种法则分型结果得到的生发中心B细胞样(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GCB)亚型显著低于非GCB(non-GCB)/活化B细胞样(activated B-cell-like,ABC)亚型(P<0.05),其中Tally法则得到的GCB亚型数最低.三种法则分型结果完全一致的病例114例(77.0%),其中GCB亚型(19例,16.7%)亦显著低于非GCB/ABC亚型(95例,83.3%;P=0.000 1).80例有随访资料的病例三种分型法则所得到的GCB和非GCB/ABC亚型的5年总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及生存曲线均无明显差异(P>0.05).三种法则分型结果均显示原发于胃的DLBCL(primary gastric DLBCL,PG-DLBCL)的GCB亚型数倾向高于其他组别,PG-DLBCL的5年OS率及生存曲线也倾向好于其他组别.Cox多因素生存模型分析发现,年龄(HR=1.036,P=0.001)及分期(HR=1.997,P=0.000)对患者生存期有显著影响,年龄越大及分期越高患者死亡风险增加,然而三种法则分型结果均对患者生存期无明显影响.结论 Hans、Choi和Tally三种免疫学分型法则均不能有效地对华东地区DLBCL进行预后相关分组.PG-DLBCL的免疫表型及临床预后可能不同于其他部位DLBCL.
陈燕肖立朱雄增卢晨余波范德生殷于磊
关键词:免疫表型分型预后
穿刺活检前列腺癌ERG基因重排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ERG基因重排在前列腺癌中的发生率及特征。方法收集前列腺癌连续穿刺标本242例,均为6~14针,左、右侧不同部位分瓶送检,年龄58~91岁,PSA水平5~5000 ng/ml,免疫组化法检测ERG蛋白表达,荧光原位杂交( 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技术检测ERG基因重排。结果免疫组化法检测42例前列腺癌中ERG蛋白阳性,阳性率为17.4%,阳性病例FISH检测均见基因重排现象,其中19例为缺失型信号,23例为分离型信号;阴性者均未见基因重排现象。5例同时存在ERG阳性与阴性腺癌病灶。周围良性腺体未见ERG蛋白表达和基因重排现象。阳性病例中,Gleason评分6者12例,Gleason评分7者23例,Gleason评分8或以上者7例。 PSA水平〈100 ng/ml组ERG阳性率为19.6%,PSA水平〉100 ng/ml组ERG阳性率为10%。肿瘤临床分期T3或以内组ERG阳性率为17.2%,T4组及有盆腔淋巴结转移或有远处转移组阳性率为19%。χ2检验显示ERG基因重排与低Gleason评分腺癌相关,与PSA水平、临床分期、疾病进展无相关性。结论免疫组化是检测ERG基因重排、前列腺癌诊断的重要辅助指标。前列腺癌多灶现象常见。 ERG基因重排与临床预后无明显相关性。
肖立殷于磊陈燕卢晨余波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荧光原位杂交
滤泡性淋巴瘤不同组织学分级的免疫表型及遗传学改变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滤泡性淋巴瘤(FL)的免疫表型和遗传学改变。方法:连续性收集54例FL患者及27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合并FL(DLBCL+FL),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B细胞淋巴瘤(Bel)2基因、CD10、Bcl-6、多发性骨髓瘤原癌基因1(MUMl)和Ki67的表达情况,并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t(14;18)、Bcl-6和Myc基因重排情况。结果:FL1-2级23例,FL3级31例。FL的t(14;18)阳性率为53.7%,其中FL1~2级组阳性率为100%,而FL3级组阳性率为19.4%.明显低于FL1。2级(尸10.0001)。FL的Bcl-6基因重排阳性率为14.8%,全部分布于FL3级,FL1~2级未见有Bcl-6基因重排。DLBCL+FL组的Bcl-6基因重排阳性率为37.5%,未见有t(14;18)。FL1-2级组的Bcl-2、CD10和Bcl-6均为阳性,MUMl多为阴性,44.5%的病例Ki67低表达。而FL3级组及DLBCL+FL组中CDIO阳性率明显降低。Ki67均为高表达,大部分MUMl表达阳性。结论:FL1—2级组的t(14;18)阳性率高,免疫表型经典。FL3级组的t(14;18)阳性率则显著降低,而Bcl-6基因重排阳性率明显增高,CD10表达率明显降低。
余波陈燕殷于磊
关键词:滤泡性淋巴瘤免疫表型遗传学异常
肺瘢痕癌的CT诊断与鉴别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肺瘢痕癌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瘢痕癌的临床及CT资料,并与52例良性肺瘢痕组织进行对照分析。比较瘢痕癌首次CT表现、瘢痕癌术前CT表现与良性瘢痕组织CT表现,采用t检验和Pearson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9例肺瘢痕癌中,26例为腺癌。肺瘢痕癌CT表现:瘢痕癌首次检查与术前检查、瘢痕癌术前检查与良性瘢痕组织的大小、分叶、毛刺及血管集束征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瘢痕癌首次CT表现和良性瘢痕组织的大小、分叶、毛刺及血管集束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膜凹陷在瘢痕癌首次检查与术前检查、瘢痕癌首次检查和良性瘢痕组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瘢痕癌术前检查与良性瘢痕组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内是否有空泡、周围是否伴有磨玻璃影在良性瘢痕组织与瘢痕癌的首次检查、术前检查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瘢痕癌首次和术前检查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不规则或多角形、长条索边缘及钙化灶的差异在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瘢痕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通过仔细观察瘢痕组织的大小、分叶、毛刺、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病灶内空泡、周边磨玻璃影有助于鉴别肺瘢痕癌与肺良性瘢痕组。随访观察瘢痕组织的动态变化有助于瘢痕癌的早期诊断。
高丰葛虓俊李铭陈燕滑炎卿陆芳孙奕波
关键词:肺肿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