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潜

作品数:8 被引量:57H指数:3
供职机构: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降水
  • 4篇暴雨
  • 2篇汛期
  • 2篇天气学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学
  • 2篇前汛期
  • 2篇热带
  • 2篇环流
  • 2篇环流特征
  • 2篇急流
  • 2篇海温
  • 1篇低空
  • 1篇低空急流
  • 1篇东太平洋
  • 1篇汛期降水
  • 1篇印度洋海温
  • 1篇应用气象
  • 1篇时空分布特征
  • 1篇瞬变

机构

  • 8篇深圳市国家气...
  • 1篇广州市气象局
  • 1篇惠州市气象局
  • 1篇广东省气象台
  • 1篇深圳市气象服...

作者

  • 8篇陈潜
  • 6篇郑群峰
  • 2篇林良勋
  • 1篇陈训来
  • 1篇陈芳丽
  • 1篇卢超
  • 1篇王博
  • 1篇力梅
  • 1篇吴亚玲

传媒

  • 5篇广东气象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0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冬季华南降水年际变化的环流特征及对前期海面温度异常响应
2023年
利用我国160站降水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英国哈德莱中心的海表面温度资料,分析了华南冬季(12月至次年2月)降水年际变化的大气环流特征以及对前期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异常的响应。结果表明,东亚高空急流异常偏南(偏北),东亚大槽减弱(增强),天气瞬变扰动和南支槽加强(减弱),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西南风在华南形成异常辐合(辐散),从而有利于该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偏少)。ENSO型SST异常不能完全解释华南降水异常年南支槽和低层环流特征,进一步研究表明,导致华南降水异常的南支槽和低层风场变化与热带印度洋和赤道西太平洋SST异常关系更为密切。由前期热带印度洋和赤道西太平洋构建的SST指数和华南冬季降水相关达到0.44,两者相关系数在SST指数超前1个月时达到最大,对华南冬季降水具有一定潜在预报意义。
李超李媛陈潜陈潜
关键词:南支槽印度洋海温
1952~2008年影响深圳市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被引量:18
2010年
统计分析1952~2008年对深圳造成风雨影响的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影响深圳的热带气旋在20世纪50~80年代处于高频次期,90年代以后处于低频次期。从突变检验结果来看,1993和2005年分别发生了突变。影响深圳的热带气旋年内变化呈现单峰型分布,其中8月份出现对深圳造成严重影响的热带气旋概率最大。
李辉郑群峰王博陈潜吴亚玲
关键词:气候学气候特征热带气旋
1953—2019年深圳市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20年
使用1953—2019年深圳国家基本气象站的逐日降雨资料,采用百分位法计算得出深圳市前后汛期极端降水总量、极端降水日数和极端降水强度。运用累积距平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67年深圳市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深圳地区后汛期极端降水较前汛期偏大,主要和台风有关;(2)前、后汛期极端降水强度年际变化特征明显,前汛期在1~2、2~4、4~6年的周期显著;后汛期存在1~2、2~3和5~8年的周期振荡;(3)前汛期极端降水总量长期变化趋势不明显,极端降水日数有所增强,极端降水强度减弱;后汛期极端降水总量和极端降水强度均小幅减少。
张超周佐欢蔡伟源陈潜陈潜
关键词:天气学极端降水前汛期后汛期
基于一种统计方法的近海台风风雨分布应用被引量:3
2020年
以1997—2017年影响深圳的台风为研究对象,利用上海台风研究所的最佳台风路径集和深圳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在统计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针对网格区域内台风造成深圳风雨分布的预估方法。将每个台风路径点按4个移动方向划分,当网格内某一方向数超过总数的1/2时,该方向称为该网格主方向。通过对2018—2019年的3个严重影响深圳的台风的分析,每个台风以影响深圳最严重的3个路径点作为预估试验对象,结果表明:在9个试验对象中,有5个台风路径点的移动方向与网格主方向一致,这些路径点的试验结果均表现较好,路径点所在网格对应的统计结果与实况总体较一致,能大致捕捉到风雨中心区域,部分细节刻画甚至比EC模式预报更精细;但当移动方向与网格主方向不一致时,将统计结果作为台风风雨分布预估,可能出现较大偏差。因此,对于移动方向与网格主方向一致的台风路径点,该统计预估方法能为精细化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特别是对于不同起报时次的模式预报调整较大时,该方法得到的结果可作为预报员进行综合预报的判据之一。
郑群峰郑群峰陈潜赵春阳陈潜李明华
关键词:应用气象精细化预报近海台风台风暴雨
最近5年深圳大暴雨降水特征及主要影响系统被引量:25
2014年
利用深圳市稠密自动气象站降水观测,对2008—2012年64个大暴雨(24 h雨量≥100mm)以上降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大暴雨主要集中在5—9月,6月达到峰值;降水主要出现在10:00—14:00,其中14:00降水次数最多。(2)大暴雨具有累积雨量大、强降水时间集中、雨强大等特点;雨强出现频率与时雨量值成反比;全市有3个显著高发区。(3)大暴雨的天气形势主要有台风型、西南季风型、北部湾低压型、热带云团型和冷空气切变线型,台风型出现次数最多,其次是西南季风型。(4)5月多见冷空气切变线型;6月以西南季风型为主;7—9月以台风型为主。
陈元昭林良勋陈训来陈潜张蕾郑群峰
关键词:气候学大暴雨时空分布特征
2018年8月深圳一次连续暴雨过程初步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利用NCEP FNL 1°×1°再分析资料、自动气象站数据和风廓线雷达等资料,对2018年8月28日至31日由季风低压造成的深圳连续暴雨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连续暴雨期间,南亚高压稳定少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呈双脊型并缓慢西伸,北脊阻挡西南季风北上,使得季风低压在双脊之间缓慢西移并发展加强,为持续暴雨发生提供了必要的大尺度环流条件。强盛时期的季风低压垂直伸展范围约8~9 km,直至对流层中层,与副高之间气压梯度加大,导致低空急流加强并向下传播,深厚的急流区为暴雨提供充足的水汽和能量。低空急流的向下传播时间早于短时强降水发生0.5~1 h。925 hPa及其以下的对流层底层风场呈气旋式辐合,是重要的抬升触发条件。而1 km以下风场由西南风转为偏南风,在地形抬升作用下加速上升运动,最大垂直上升速度达0.5 Pa/s,地形对降水具有显著的增幅作用。
王蕊郑群峰郑群峰陈元昭林良勋林良勋陈潜
关键词:天气学连续暴雨低空急流
深圳降水的周末效应浅析被引量:1
2013年
对1981-2010年30年深圳日雨量及降水频次的周末效应特征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30年降水频次、平均日雨量均存在周末效应,周六降水频次、平均日雨量均高于周一;各年代降水频次周末效应随着时间的推进而逐渐减弱,而平均日雨量周末效应却随着时间的推进在缓慢增强;四季中,降水频次均存在明显的周末效应,平均日雨量只在春、夏季存在周末效应;30年平均相对湿度和各年代平均相对湿度均与平均日雨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近几年资料分析表明,平均日雨量与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具有反相关系。
力梅郑群峰陈潜卢超
关键词:降水周末效应
粤东暴雨中心前汛期降水异常的环流特征及前兆性信号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研究了1967~2018年粤东暴雨中心前汛期降水的年际变化,以及降水异常对应的环流异常特征,并对降水异常的前兆性信号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以后粤东暴雨中心前汛期降水年际变率增强,2005年以后降水偏多年异常增多。降水异常年的环流特征差异显著,偏多年对流层中上层高空急流增强,副热带高压范围偏大西脊点偏西,东亚大槽偏深,江南地区偏南风减弱,有利于粤东辐合增强;偏少年高空急流减弱位置偏北,副热带高压范围偏小,大陆高压增强,底层我国东部地区偏南风一致减弱,不利于粤东辐合。降水偏多(偏少)年的前兆性信号主要表现为极地海冰偏少(偏多)以及赤道东太平洋暖(冷)海温异常。进一步研究表明,高空急流以及东亚大槽和前期极地海冰异常有关,而副热带高压和前期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有关。
李明华李超陈芳丽郑群峰郑群峰张超陈潜周佐欢
关键词:前汛期降水高空急流副热带高压赤道东太平洋海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