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 作品数:40 被引量:253 H指数:10 供职机构: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 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哲学宗教 更多>>
2010—2020年四川省餐饮服务场所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了解四川省2010—2020年在餐饮服务场所发生的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点,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方法通过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整理和分析2010—2020年四川省餐饮服务场所食源性疾病事件,所收集数据采取描述性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四川省2010—2020年上报的餐饮服务场所食源性疾病511起,发病7868人,死亡人数7人,死亡病率为0.1%。餐饮服务场所暴发的高峰时间是6—9月,报告事件数和发病人数分别占51.5%和52.2%。明确的原因食品中,主要为肉与肉制品和蔬菜与蔬菜制品,报告事件数分别占15.7%和13.5,发病人数均占16.4%。已知病因事件中,由微生物引起的事件最多,报告事件数和发病人数分别占总数的44.2%和62.3%,7例死亡病主要由毒蘑菇、亚酸盐和乌头碱引起。主要的引发因素为加工不当和储存不当,报告事件数分别占21.7%和20.0%,发病人数分别占18.4%和22.2%。结论餐饮服务场所食源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夏秋季,主要原因食品为肉与肉制品蔬菜与蔬菜制品,主要致病因素是微生物,引起死亡的主要致病因子是毒蘑菇、亚酸盐和乌头碱。主要的引发因素为储存不当和加工不当。建议针对以上流行病学特点,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及监督管理,从而减少餐饮服务场所中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蒋恩霏 林黎 陈文 张誉关键词:食源性疾病 2014年四川省食品中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分析 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了解四川省食品中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方法 2014年在四川省21个监测点采集了4大类1 122份食品样品,按照国家标准方法,进行防腐剂、着色剂、护色剂和甜味剂的检测。结果熟肉制品中硝酸钠和亚硝酸钠的超标率分别为0.51%、5.08%;流动街头餐饮的肉制品亚硝酸钠超标率3.06%;流动街头餐饮米面制品(除油炸面制品、面糊、裹粉、煎炸粉外)中铝的残留检出率为71.97%;着色剂在葡萄酒和果酒、玉米粉、小米及小米粉以及街头流动餐饮的肉制品中有检出;甜味剂在葡萄酒和果酒中有检出。结论四川省食品中食品添加剂存在超标与超范围使用的问题,应加强监管,保障消费者健康,确保食品安全。 郭艳 马梦婷 陈文 张誉 兰真 林黎关键词:食品添加剂 亚硝酸盐 铝 着色剂 甜味剂 2016-2018年四川省毒蕈中毒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分析2016-2018年四川省毒蕈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及流行病学特征,为毒蕈中毒事件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整理2016-2018年四川省毒蕈中毒事件相关信息,对其流行病学特征开展描述性分析,运用SPSS 17.0进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采用Map Info Pro 9.5绘制地图。结果 2016-2018年,四川省共报告毒蕈中毒事件318起,中毒病例1 180例,死亡22例。6-10月是毒蕈中毒高发期,该时期报告事件数占总数的95.28%。报告事件数排前5的市(州)依次为绵阳、广元、自贡、成都和宜宾,共报告195起事件,占总数61.32%。家庭是毒蕈中毒的主要发生场所,92.14%的中毒事件发生在家庭。74.07%的中毒病例临床症状为胃肠炎型,22例死亡病例均为肝肾损伤型。有2起事件开展了专业的毒蕈种类鉴定。结论毒蕈中毒是近年来四川省食源性疾病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在毒蕈中毒高发地区加强监管监测,通过针对性健康教育提高高危人群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加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毒蕈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宋阳 张誉 陈文 周玉锦 程刚关键词:毒蕈 食物中毒 流行病学特征 2017-2022年四川省生肉中常见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研究 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了解四川省生肉中常见致病菌污染水平,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参考。方法2017—2022年在四川省采集生禽肉和生畜肉共1763份,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方法检测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空肠弯曲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和致泻大肠埃希菌,利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率的差异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空肠弯曲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和致泻大肠埃希菌总检出率分别为26.65%、9.95%、7.66%、0.40%和1.24%。沙门菌在生禽肉和生畜肉的检出率分别为27.40%和24.11%,鸭肉检出率(36.00%)高于(χ^(2)=11.711,P=0.008)鸡肉(25.70%),猪肉检出率(30.77%)高于(χ^(2)=8.746,P=0.026)牛肉(13.75%);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在羊肉中的检出率(30.77%)高于(χ^(2)=13.611,P=0.002)猪肉(5.59%),在冷却肉(13.95%)和冷冻肉(22.48%)的检出率高于(χ^(2)=50.632,P<0.001)鲜肉(6.78%),在超市的检出率(17.00%)高于(χ^(2)=16.723,P=0.004)农贸市场(8.62%);空肠弯曲菌在生禽肉中的检出率(12.60%)高于(χ^(2)=84.318,P<0.001)生畜肉(0.81%),且在生禽肉中的检出率较稳定,为12.22%~13.53%,空肠弯曲菌在鲜肉中的检出率(9.46%)高于(χ^(2)=30.667,P<0.001)冷却肉(0.76%)和冷冻肉(0.85%)。结论四川省生肉中常见致病菌污染较为严重,需连续监测,加强监管。 范春梅 宋阳 张誉 周玉锦 陈文 林黎关键词:生肉 致病菌 2019—2022年四川省毒蕈中毒事件流行特征及毒蕈种类分析 2024年 目的 分析2019—2022年四川省毒蕈中毒事件流行特征,为四川省毒蕈中毒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从“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2019—2022年四川省毒蕈中毒相关信息,运用Excel 13.0整理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9—2022年四川省共报告毒蕈中毒事件数474起,发病人数1 659例,死亡人数10例,病死率为6.03‰;6—10月是毒蕈中毒事件高发期,事件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占比分别为91.77%(435/474)、91.56%(1 519/1 659)、80.00%(8/10);绵阳市、凉山州、自贡市、宜宾市、广元市、成都市和泸州市是重点市州,事件数、发病人数占比分别为81.22%(385/474)、78.72%(1 306/1 659),安州区、盐源县、江油市、荣县、游仙区、旺苍县、古蔺县、木里藏族自治县、三台县是重点区县,此9个区县事件数均超过10起,事件数占47.89%(227/474);家庭是高发场所,事件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占比分别为88.40%(419/474)、81.73%(1 356/1 659)、100.00%(10/10);引发事件原因的主要环节是自采,占75.20%(379/504);引发事件原因的主要因素是误食误用,占97.28%(465/478);有毒型别中以胃肠炎型最多,占65.45%(36/55)。结论 相关部门应增加项目经费支持毒蕈种类的鉴定与分型工作;重点地区在高发季节应针对重点人群积极开展毒蕈中毒健康教育活动,制作地方野生蕈科普图谱,深入农村和家庭开展野生蕈宣教工作;基层医疗机构应提升毒蕈中毒病例的诊断能力和救治水平;有关部门需继续加强监测报告体系建设。 同昭燕 陈文 许毅 林黎关键词:毒蕈中毒 2015—2021年四川省食源性疾病事件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质量评价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评价2015—2021年四川省食源性疾病事件调查报告质量,为提高调查能力和规范撰写调查报告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2015—2021年四川省发病人数≥10人的食源性疾病事件调查结案报告,根据相关指南及文献,挑选39项关键指标对报告内容开展质量评价。结果有259起事件的结案报告纳入分析。报告质量评分分数范围为9~34分,中位数为23分。报告历年平均分呈明显上升趋势(r=0.964,P<0.001),但仍存在一定问题。53.67%报告未计算患病率,50.97%报告未计算临床特征比例,仅25.10%报告绘制发病曲线,仅有16份报告开展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66.02%报告未调查可疑食品加工过程,仅23.94%报告分析食品污染环节;采集水源样本、环境样本、从业人员生物样本的事件占比均低于40.00%;仅58.69%的报告得出准确的调查结论,44.79%事件未查明致病因子,60.62%事件未查明致病食品;32.43%报告的内容逻辑较混乱、条理不清晰,仅42.47%报告的全文格式规范。结论四川省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食源性疾病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及调查报告撰写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宋阳 张誉 陈文 周玉锦 范春梅 林黎 许毅 兰真关键词:食品安全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2020年四川省哨点医院沙门菌腹泻病例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 分析2020年四川省哨点医院沙门菌腹泻病例的流行特征和影响因素,以采取科学的防控措施,减少沙门菌感染。方法 收集2020年四川省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描述沙门菌腹泻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并采用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沙门菌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20年四川省食源性疾病监测腹泻病例中沙门菌阳性率为5.52%(349/6 323),血清型分布中鼠伤寒沙门菌占比最多,为55.87%(195/349),全年有7月和10月2个高峰期,散居儿童、5至11月和蛋与蛋制品更容易发现沙门菌阳性患者。结论 沙门菌感染是四川省食源性腹泻病例的主要致病原因,全年有2个流行高峰期,不同职业、不同月份和不同食品分类可能引起沙门菌感染风险差异。 陈文 冷嘉玲 林黎 张誉 许毅关键词:沙门菌 腹泻病例 影响因素 2015年四川省6类即食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调查 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了解四川省即食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情况,为食源性疾病监测及我国即食类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年在四川26个监测点采集6大类即食食品,共993份样品进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结果检出致病菌107株,致病菌检出率为10.78%,其中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为12.81%;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2.12%;致泻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1.16%;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检出率为0.81%;沙门菌检出率为0.31%;副溶血性弧菌未检出。流动早餐、街头凉粉凉面小吃和寿司中致病菌阳性率较高,分别为17.98%、10.97%和10.20%。不同种类即食食品致病菌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015年所监测的四川地区6大类即食食品中均不同程度检出食源性致病菌,尤其是在街头小吃、流动早餐和寿司中检出率较高。建议卫生监督执法部门加强监管执法,适时制定我国适用的即食类食品安全标准,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张誉 马梦婷 陈文 兰真 张立实关键词:即食食品 食源性致病菌 食品 2019年四川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 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分析2019年四川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规律及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19年四川省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314起,发病人数1725人,死亡8人,病死率0.46%,年发病率2.1/10万。8月的事件数最多占18.47%;绵阳市的事件数最多(27.07%),绵阳市年平均发病率最高为每7.1/10万;家庭是主要的疾病暴发场所(72.61%);毒蘑菇的事件数最多(35.99%);沙门菌的事件数在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中最多(11.46%);亚硝酸盐引起的事件数在化学性食源性疾病中最多(2.23%);引发事件原因的因素主要是误食误用(47.46%)。结论要在重点季节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相关部门要加强市场监管。 陈文 许毅 林黎关键词:食源性疾病 四川首例食用鱼干引起河豚毒素食物中毒的调查 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查明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措施。方法对所有就餐者和可疑餐次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比较病例与未发病者进食食谱的差异,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发病原因。结果就餐的4人中有3人食用了鱼干,3人中毒死亡,症状相似,未食用鱼干的1人未发病,从死者的心血、胃内容物中检测出河豚毒素。结论此次事件是因食用鱼干引起的河豚毒素食物中毒,为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要加强水产品及其干货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强对群众不食用河豚鱼及制品和来历不明鱼干的宣传,加强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为食物中毒事故原因查明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加强培训医院救治河豚毒素中毒的能力。 陈文 毛素玲 兰真 刘蒙蒙 朱岚 何玲 杨勇 童华兵 李雨芯 邓晓林 刘祖阳关键词:鱼干 河豚毒素 食物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