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园园

作品数:3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医疗卫生重点科研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毒性
  • 2篇神经毒
  • 2篇神经毒性
  • 2篇比卡因
  • 2篇布比卡因
  • 1篇蛋白
  • 1篇蛋白相互作用
  • 1篇心房
  • 1篇心房颤动
  • 1篇心房颤动患者
  • 1篇氧化应激
  • 1篇阵发
  • 1篇阵发性
  • 1篇阵发性心房颤...
  • 1篇褪黑素
  • 1篇相互作用
  • 1篇相互作用蛋白
  • 1篇硫氧还蛋白相...
  • 1篇静脉
  • 1篇静脉窦

机构

  • 3篇广西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陈园园
  • 2篇刘敬臣
  • 1篇黄开进
  • 1篇周刚
  • 1篇张志新
  • 1篇张毅
  • 1篇赖坚
  • 1篇周婷
  • 1篇沈怡晴
  • 1篇曾晓春
  • 1篇刘浩

传媒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国际麻醉学与...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基于铁死亡探讨褪黑素缓解布比卡因脊髓神经毒性的机制
2023年
目的:探讨褪黑素(MT)能否通过抑制铁死亡缓解布比卡因脊髓神经毒性。方法:将36只成年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组(N组)、布比卡因组(B组)、褪黑素与布比卡因共处理组(BM组),各组于0 d、1 d、2 d、3 d测定最大抗伤害效应百分比(%MPE)、BBB评分进行行为学评估,并于给药后3 d取材,取腰膨大处脊髓组织进行HE、尼氏染色观察各组脊髓组织神经元病理损伤情况和神经元存活数量,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改变,多重免疫荧光检测活性氧(ROS)表达水平,ELISA检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铁含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脊髓组织GPX4、4HNE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N组比较,B组%MPE升高,BBB评分降低,脊髓组织空泡增多,存活神经元数量减少,脊髓组织损伤程度较重,线粒体缩小,双层膜密度增加,线粒体嵴消失或断裂,ROS、MDA、铁含量增多,GSH降低,4HNE蛋白表达升高,GPX4蛋白表达降低(均P<0.05)。与B组比较,BM组%MPE降低,BBB评分升高,脊髓组织损伤较轻,脊髓组织空泡减少,存活神经元增多,线粒体损伤改善,ROS、MDA、铁含量下降,GSH升高,4HNE蛋白表达降低,GPX4蛋白表达升高(均P<0.05)。结论:MT可抑制铁死亡,从而缓解大鼠鞘内注射布比卡因引起的脊髓神经毒性。
刘子儒赵漾陈园园罗云鹏罗茜韦丽玲周刚刘敬臣
关键词:神经毒性褪黑素布比卡因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冠状静脉窦电传导改变的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研究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患者冠状静脉窦(coronary sinus,CS)传导的电生理特性。方法 :病例组为PAF患者33例;对照组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或室性早搏患者39例。应用固定程序S1S1500、400、350、300、280 ms分别起搏CS近端、CS远端,观察CS内A波的传导顺序,分别测量CS近端至CS远端、CS远端至CS近端的传导时间。结果:(1)心腔内电生理检查观察窦性心律下CS内A波的传导顺序,病例组中斜线型26例,弧线型7例;对照组中斜线型27例,弧线型12例。(2)在所有病例中,两组患者的CS传导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斜线型病例,各刺激周长下房颤组的CS传导时间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PAF患者,冠状窦肌肉组织存在传导延迟。
周婷刘浩曾晓春张毅陈园园沈怡晴黄开进张志新
关键词:阵发性心房颤动冠状静脉窦
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调控氧化应激在布比卡因引起脊髓神经毒性中的机制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在布比卡因介导氧化应激引起脊髓神经毒性中的机制。方法无特定病原体(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110~13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2只):对照组(C组)、布比卡因组(B组)、布比卡因+腺相关病毒(AAV)‑TXNIP短发夹RNA(shRNA)(BT组)、布比卡因+shRNA组(BS组)。C组、B组、BT组、BS组大鼠均行L_(5)‑L_(6)节段鞘内置管。C组和B组均鞘内注射5μl生理盐水;BT组和BS组分别鞘内注射5μl AAV‑TXNIP shRNA(病毒滴度为1.01×10^(12)VG/ml)和5μl无义对照序列shRNA。随后拔除鞘管,待所有大鼠饲养至250~300 g时,再次行L_(5)‑L_(6)节段鞘内置管,B组、BT组、BS组鞘内注射3次5%布比卡因0.12μl/g,每次间隔90 min,C组在相应时间内鞘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于相应处理后采用大鼠甩尾潜伏期(TFL)换算而来的最大抗伤害效应百分比(%MPE)、巴索‑比蒂‑布雷斯纳汉(BBB)评分法于鞘内注射布比卡因或等量生理盐水后当天(T_(0))、鞘内注射后第1天(T_(1))、鞘内注射后第2天(T_(2))、鞘内注射后第3天(T_(3))测定大鼠的尾部感觉和下肢运动功能;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损伤情况,尼氏染色观察存活神经元;生化检测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GSH)含量,免疫荧光多重染色法检测活性氧(ROS)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TXNIP信使RNA(mRNA)水平,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脊髓神经组织中TXNIP、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蛋白水平。结果与C组比较:B组、BT组、BS组T_(0)、T_(1)、T_(2)、T_(3)时%MPE均较高,BBB评分均较低(均P<0.05);B组和BS组脊髓组织少突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增多,神经元细胞水肿或萎缩,存活神经元较少(均P<0.05);B组、BT组、BS组的MDA含量较高(均P<0.05),SOD、GSH、CAT含量较低(均P<0.05);B组和BS组ROS水平较高(均P<
陈园园赵漾罗云鹏赖坚刘子儒罗茜刘敬臣
关键词:神经毒性氧化应激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布比卡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