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
- 作品数:5 被引量:15H指数:2
- 供职机构:湖北省医学科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水利工程生物学更多>>
- 河滩型血吸虫病流行控制对策的研究
- 1989年
- 江汉平原的沿江滨湖州滩,是血吸虫病湖沼型重流行区。这里自然环境复杂,夏秋洪水多,钉螺分布面广,人畜感染频繁,患病率多在30~50%,长期缺乏控制流行的办法。为此我们从1981年开始,选定了在水位难以控制、钉螺不易消灭的河滩地区,进行了控制血吸虫病的斌验,5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刘元秀吴金鑫杨光斌陈伟刘松泉
- 关键词:控制血吸虫病钉螺分布易感地带流行区水体感染性
- 水体钉螺扩散机理的探讨——钉螺水力学室内实验研究
- 1996年
- 1990—1993年,运用水力学、泥沙运动力学和钉螺生物学相关理论、方法,开展钉螺静止水体,流动水体沉降及动水起动3类室内试验,研究水体钉螺生物物理特征.试验结果:首次确定了钉螺生物物理指标的9个参数;建立了钉螺水体沉降、起动的4类6个实用公式;观察或测定了水流影响水休钉螺运动因素及值域.揭示了钉螺水体扩散形成机理,阐明现场研究多种扩散现象的成因,为现场防止钉螺扩散的安全工程,如“拦截”、“中层取水”、“沉螺”等工程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 杨先祥徐兴建陈伟潘庆燊张威熊正安李永生
- 关键词:钉螺
- 食蟹猴疟原虫实验感染恒河猴后原虫密度消长的观察
- 2003年
- 目的 探讨食蟹猴疟原虫感染恒河猴后原虫密度消长和抗体滴度变化及相互关系。 方法 食蟹猴疟原虫实验感染恒河猴后 ,在 7年多的时间内 ,定期进行病原学检测和疟疾荧光抗体检测 ,记录分析原虫密度消长和抗体滴度变化等数据。 结果 实验恒河猴接种食蟹猴疟原虫后 ,最早 3d可检出原虫 ,12~ 19d可达到原虫血症高峰期 ,2 483d(时间最长者 )时还可检出原虫 ;荧光抗体试验显示感染第 8d时可检出阳性 ( 1∶ 2 0 ) ,15 8~ 181d达到高峰滴度 ( 1∶ 6 40~ 1∶ 2 5 6 0 ) ,持续 6 0~ 85 d后抗体滴度逐渐下降 ,到实验结束时各猴抗体滴度还保持在 1∶ 40~ 1∶ 16 0。 结论 食蟹猴疟原虫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实验虫种 ,用它在疟疾研究和抗疟工作中适时的替代间日疟原虫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 陈昌源张华勋裴速建左胜利陈伟
- 关键词:食蟹猴疟原虫恒河猴
- 钉螺起动流速试验研究被引量:11
- 1994年
- 阐述了钉螺起动流速试验研究成果。由于钉螺对河床具有吸附作用,因而钉螺起动可概括为三种不同起动状态:第一种为定床有吸附力起动,起动流速在1.0m/s以上;第二种为动床有吸附力起动,起动流速约在0.3~0.4m/s之间;第三种为无吸附力起动,起动流速在0.14~0.19m/s之间。钉螺无吸附力起动可利用钉螺起动流速公式计算。
- 张威熊正安陈伟刘建兵
- 关键词:渠道钉螺流速
- 钉螺在水体中运动特征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 1996年
- 目的:阐明钉螺在静水与动水中的运动方式与特征,探索新的防止钉螺扩散的途径。方法:运用水力学、泥沙运动力学和钉螺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结果:首次提出钉螺在水中运动状态-流速关系的阈值,获得有关钉螺运动特征的5个参数,并推导出相应的7个数学公式。结论:提供了研究钉螺在水体中的运动特征。
- 杨先祥杨先祥陈伟徐兴建吕桂阳陈伟潘庆桑张威熊正安李小平潘庆桑
- 关键词:钉螺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