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物
  • 2篇癌变
  • 2篇白斑
  • 1篇灯盏
  • 1篇灯盏细辛
  • 1篇地鼠
  • 1篇动物模型
  • 1篇动物实验
  • 1篇新生血管
  • 1篇新生血管化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化
  • 1篇血管生成
  • 1篇血管生成机制
  • 1篇增殖
  • 1篇增殖作用
  • 1篇粘膜
  • 1篇粘膜白斑
  • 1篇细胞
  • 1篇细胞增殖

机构

  • 3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国家医药管理...
  • 1篇北京大学口腔...

作者

  • 3篇周曾同
  • 3篇钟文静
  • 1篇乐福媛
  • 1篇曹宏康
  • 1篇周永梅
  • 1篇唐国瑶
  • 1篇张水龙
  • 1篇丁瑞宇
  • 1篇汪铮

传媒

  • 2篇中华口腔医学...
  • 1篇临床口腔医学...

年份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8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绞股蓝影响白斑癌变过程中Ha-ras基因突变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4
2000年
目的 观察绞股蓝对白斑癌变过程中Ha ras癌基因突变的影响 ,从分子水平探讨绞股蓝防癌、抑癌的机理 ,并对Ha ras基因与白斑癌变动态变化过程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法 ,检测经绞股蓝总甙、甙元、C2 0 OH皂甙等处理的金地鼠颊囊白斑癌变模型标本 ,观察Ha ras基因含第 6 1位密码子突变的阳性信号。结果 白斑癌变模型组突变率达2 2 96 % ,绞股蓝处理组平均为 7 5 9% ;绞股蓝各组抗突变率效佳依次为C2 0 OH组、总甙组、甙元组 ,其突变率分别为 5 32 %、6 2 5 %、11 0 0 % ;DMBA诱导癌变 4~ 8周时白斑模型组突变率为 11 10 %~40 0 0 % ,绞股蓝处理组为 0~ 10 70 %。结论 绞股蓝具有显著的抗癌基因突变功效 ,其有效成分与C2 0 带游离羟基有关。Ha
周曾同唐国瑶钟文静丁端宇毛德李伟国
关键词:口腔粘膜白斑癌变绞股蓝
灯盏细辛抗白斑癌变的功效及其血管生成机制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3
2001年
目的 评价灯盏细辛的抗癌变效果并动态观察其对癌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用Salley法诱导金黄地鼠颊囊白斑癌变 ,以灯盏细辛干预 ,采用墨汁灌注图像分析、微血管树脂铸形、α SMA免疫组化染色及组织病理对照等多种方法联合动态观察其变化规律。结果 灯盏细辛组较模型组白斑癌变率下降 1倍 ,正常细胞率是模型组的近 4倍。α SMA值明显高于模型组 (P <0 0 0 1)。血管面积与血管密度比值两组间相比P >0 0 5 ,但树脂微血管铸形显示形态和空间构筑近似于空白对照组。结论 灯盏细辛有确切的防止白斑癌变的功效。该药对白斑癌变过程中的血管增生和扩张无明显影响 ,但对血管构形、空间配置和血管壁的完整性有保护作用 ,可能是活血化瘀类中药发挥抗癌功效的“良性血管生成”
周曾同张水龙华丽钟文静金芝贵丁瑞宇
关键词:灯盏细辛病理性新生血管化动物实验癌变
金地鼠颊囊致癌模型P_(53)及其对细胞增殖作用的观察被引量:1
1998年
有效的早期诊断是阻断癌前病变、预防癌变发生的必要条件。本实验建立DMBA(二甲基苯并蒽)诱导的金地鼠颊囊致癌模型,采用P_(5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等免疫组化方法及VIDAS图像分析,发现P_(53)表达能敏感、准确地反映口腔癌前病变的粘膜病变程度,并观察到P_(53)阳性细胞在不同程度的上皮异常增生间具有不同的分布形态;实验还发现P_(53)与PCNA从不同检测角度揭示了细胞动力学变化的同一本质,初步证实了“P_(53)功能失活后促进了细胞的异常增殖”这一设想;实验结果还提示控制固定时间、注意观察与计数等因素在实验中的重要性。
钟文静周曾同曹宏康汪铮乐福媛周永梅
关键词:金地鼠颊囊P53细胞增殖动物模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