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金旭

作品数:20 被引量:49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市和平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北京市东城区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动脉
  • 8篇冠状
  • 8篇冠状动脉
  • 7篇综合征
  • 7篇急性冠状动脉
  • 6篇急性冠状动脉...
  • 6篇冠状动脉综合...
  • 5篇梗死
  • 4篇心肌
  • 4篇心肌梗死
  • 4篇预后
  • 4篇反应蛋白
  • 3篇细胞
  • 3篇细胞计数
  • 3篇肌钙蛋白
  • 3篇急性心肌梗死
  • 3篇计数
  • 3篇钙蛋白
  • 3篇白细胞
  • 3篇白细胞计数

机构

  • 20篇北京市和平里...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作者

  • 20篇金旭
  • 12篇张立晶
  • 11篇顾权
  • 9篇杨科
  • 8篇李雪莉
  • 4篇樊启光
  • 3篇张春芳
  • 2篇刘京锋
  • 2篇汪钰
  • 1篇李博
  • 1篇王婷姝
  • 1篇张媛媛
  • 1篇王宇

传媒

  • 4篇中国心血管杂...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 2篇中国急救医学
  • 2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川北医学院学...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中国医药教育...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5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4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C-反应蛋白升高与远期死亡率和心力衰竭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评估C-反应蛋白(CRP)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远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急诊ACS患者的资料并检测其CRP水平。入选患者随访3年,内容包括死亡,因急性心肌梗死(AMI)和充血性心力衰竭(CHF)而再次住院情况。结果共有446名患者入选,CRP升高的患者的死亡率和因CHF的再次住院率均高于CRP正常的患者(P<0.05)。校正心肌肌钙蛋白T(cTnT)水平后,急性期CRP>7.44 mg/L与发病后3年内的死亡率和因CHF再住院的风险增加仍显著相关。结论在胸痛早期就出现CRP升高的ACS患者的晚期死亡率和CHF风险增加。
张立晶杨科顾权李雪莉金旭樊启光
关键词:C-反应蛋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死亡率
C反应蛋白和尿蛋白排泄率对急性心肌梗死远期死亡率的预测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尿蛋白排泄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是否优于C反应蛋白(CRP)。方法连续入选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确诊AMI并收住我院心脏重症监护室的患者。于入院第1、3、7天检测CRP和24 h尿蛋白排出量,并计算尿蛋白/肌酐比率(ACR)。随访时间为5年。结果共入选209例患者,年龄47~83岁,平均(68.3±15.6)岁,女性62例(29.7%),合并心力衰竭81例(38.8%)。校正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入院延迟时间、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心力衰竭及肌酐清除率后,CRP和ACR均与5年全因死亡率风险增加独立相关。但CRP与远期死亡率不相关[HR 95%CI:1.1(0.7~1.8),P=0.65],而ACR与近期和远期死亡率均独立相关[OR 95%CI:3.9(2.0~9.0),P<0.0001;1.4(1.1~1.8),P=0.01]。结论 ACR对AMI远期死亡率的预测价值优于CRP。
张立晶刘京锋金旭顾权樊启光汪钰
关键词:C反应蛋白尿蛋白排泄率急性心肌梗死
COPD急性加重期血清Ferr、CEA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意义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铁蛋白(Ferr)、癌胚抗原(CEA)和D-二聚体(D-D)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210例COPD患者根据病情将急性加重期患者设为观察组(n=100),稳定期患者设为对照组(n=110)。比较两组患者入院第1天、第3天、第7天及第14天血清Ferr、CEA和D-D水平,分别比较不同病情(入院7 d内)和不同预后(出院时)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Ferr、CEA和D-D水平,分析出院时Ferr、CEA、D-D水平对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入院第1天、第3天、第7天血清Ferr、CEA、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第14天血清Ferr、CEA、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OLD分级4级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入院7 d内Ferr、CEA、D-D水平高于GOLD分级3级者(P<0.05);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28 d内死亡者血清Ferr、CEA、D-D水平高于存活者(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出院时血清Ferr、CEA、D-D水平联合预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28 d死亡的曲线下面积(0.869)均高于单项预测值。结论:血清Ferr、CEA和D-D水平随COPD病情加重而升高,出院时Ferr、CEA和D-D水平对COPD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
金旭包先丽张春芳樊启光李博
关键词:急性加重期血清铁蛋白D-二聚体
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血清miR-223、HMGB1检测及意义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分析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血清微小RNA-223(miR-223)、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20年9月于北京市和平里医院急诊科诊治的老年SAP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后24 h空腹血糖(FPG)水平将其分为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组57例和正常血糖组51例,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组老年SAP患者又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亚组26例和预后不良亚组31例。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清miR-223水平,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HMGB1水平,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及血清miR-223、HMGB1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预测血清miR-223、HMGB1对合并应激性高血糖老年SAP患者预后不良的诊断价值,利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影响合并应激性高血糖老年SAP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组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FP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miR-223、HMGB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血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P=6.492/0.000、9.488/0.000、2.063/0.042、2.296/0.024、8.130/0.000、8.316/0.000);预后不良亚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及血清miR-223、HMGB1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亚组(t/P=3.730/0.000、3.375/0.001、7.163/0.000);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iR-223、HMGB1预测合并应激性高血糖老年SAP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1(95%CI 0.768~0.952)、0.911(95%CI 0.805~0.960),二者联合诊断的AUC为0.952(95%CI 0.860~0.97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55%、88.46%。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高血清miR-223水平、高HMGB1水平及高APACHEⅡ评分是影响合并应激性高血糖老年SAP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95%CI)=1.862(1.170~3.255)、2.104(1.346~3.289)、2.070(1.316~2.173)]。结论合并应激性高血糖老年SAP患者血清miR-223、HMGB1水平升高,与患者不良预后有关,可作为�
金旭包先丽张春芳杨科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应激性高血糖高迁移率族蛋白1
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的疗效.方法9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为常规治疗组(30例)予以常规治疗但不用降脂药物;B组(30例)为20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C组为40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30例);3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为对照组。9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治疗2周前后分别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脂水平。结果9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就诊时的血清高敏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P<0.05),B、C组治疗2周后血清高敏CRP较前有明显下降(P<0.05),而以C组作用更明显。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高敏CRP水平增高,早期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可使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获益更大。
杨科李雪莉顾权王宇金旭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高敏CRP阿托伐他汀
急诊室胸痛患者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风险与心房纤颤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在急诊室就诊的胸痛患者存在心房纤颤(AF)是否会增加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风险。方法收集我院2001-07~2006-08急诊室胸痛患者的资料,分为AF组和对照组。观察是否发生ACS[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评估发生ACS的相对危险与AF的相关性。结果共有140例AF患者和683例符合标准的对照患者入选。AMI的发生率在AF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1.4%和10.8%,UA分别为16.4%和15.8%,ACS分别为27.9%和26.7%。AF患者发生ACS的相对危险没有增加:AMI1.05[95%置信区间(CI)=0.63~1.75],UA1.05(95%CI=0.6~1.7),ACS1.05(95%CI=0.78~1.04)。结论在急诊室就诊的胸痛患者中,AF与发生ACS的风险增加没有相关性。
张立晶杨科顾权李雪莉金旭
一种急诊重症用心肺复苏按压装置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急诊重症用心肺复苏按压装置包括有支撑架、床体、胸部按压器、导向环、移动架和腹部提压器等,支撑架上连接有床体,床体上方设有胸部按压器,床体上连接有椭圆形的导向环,导向环左右两侧均间隔...
金旭
白细胞计数与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关系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研究白细胞计数 (WBC)与非 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NSTACS)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348例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入选 ,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以确定治疗方法。根据入院时的白细胞计数按照四分位法将患者分成四组。结果 各组的白细胞计数分别是 <6 .8× 10 9/ L,6 .8~ 8.0× 10 9/ L,8.0~ 10 .0× 10 9/ L 和 >10 .0× 10 9/ L。第四组的患者在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 ,P=0 .0 0 3和 P<0 .0 0 1。结论 白细胞计数是一项经济和方便的预后指标 ,可用于判断非 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
张立晶金旭
关键词:白细胞计数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预后
血清补体1q联合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比值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探讨血清补体1q(C1q)联合载脂蛋白(Apo)B/ApoA1比值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北京市和平里医院急诊科收治的TIA患者108例,根据TIA后1个月内是否发生脑梗死将其分为梗死组(n=31)和对照组(n=77)。比较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TIA患者血清C1q与ApoB/ApoA1比值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绘制ROC曲线以评价血清C1q、ApoB/ApoA1比值及二者联合(并联)对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结果梗死组患者血清C1q、ApoB/ApoA1比值及同型半胱氨酸(Hcy)、载脂蛋白(a)〔Lp(a)〕、TC、LDL、T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高于对照组,HDL低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IA患者血清C1q与ApoB/ApoA1比值呈正相关(r=0.210,P=0.029)。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1q、ApoB/ApoA1比值及二者联合预测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AUC分别为0.837〔95%CI(0.757,0.918)〕、0.802〔95%CI(0.718,0.886)〕、0.910〔95%CI(0.857,0.962)〕,二者联合预测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AUC分别大于血清C1q、ApoB/ApoA1比值单独预测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AUC(P<0.05)。结论TIA患者血清C1q与ApoB/ApoA1比值呈正相关,血清C1q联合ApoB/ApoA1比值对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较高,可能作为TIA病情监测及脑梗死风险评估的生物学指标。
张春芳金旭顾权杨科
关键词:脑缺血发作短暂性脑梗死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
白细胞计数与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关系
2004年
张立晶金旭
关键词:白细胞计数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液灌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