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民德
- 作品数:54 被引量:77H指数:5
- 供职机构:聊城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 积累与延续:从《清实录》看同治朝京通仓储之弊被引量:2
- 2012年
- 京通仓指清代储存数百万石国家漕粮的北京、通州两个最大的仓储群,号称"天庾",是封建政府维持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秩序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把京通仓控制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最高统治者对于仓储弊端有着严格的规章与惩治措施,但随着吏治的腐化与社会秩序的紊乱,到同治朝时京通仓弊已经发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其破坏性与影响力已经远超前代。
- 郑民德
- 博弈与冲突:从《清实录》看道光朝的闹漕斗争
- 2012年
- 道光朝是整个清代急剧变革的时期,其既失去了康乾盛世的繁荣,又面临重重的国内外矛盾,是清王朝迈上衰落道路的转折点。当时漕运已是社会各种势力博弈的焦点,其中官、绅、学、民之间的利益纠结与冲突使闹漕斗争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而统治阶级与地方政府力图通过协调不同阶层的利益,达到维护封建统治与稳定地方社会秩序的目的。
- 郑民德
- 关键词:社会
- 漕运与国脉:略论明代的淮安常盈仓被引量:1
- 2013年
- 漕运是明代封建国家的经济命脉,是中央政府赖以维持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秩序运转的重要物质基础,所以组成漕运环节的仓储、河道、运军倍受最高统治者重视。淮安常盈仓作为明代国家五大水次仓之一,不但每年转运上百万石江南漕粮,而且对于京通仓储的维持,城市经济的发展,自然灾荒的救济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 郑民德
- 关键词:漕运明朝
- 明代德州运河水次仓研究被引量:7
- 2010年
- 水次仓是中国古代为转运存储漕粮而在人工或自然河流沿岸设立的粮食仓库,明代是中国水次仓制度发展的最高峰。通过对德州水次仓的设置沿革、管理运作、功能作用、兴衰变迁等方面的考察,了解其地位嬗变与漕法的变化、河道的变迁、国家重视程度分不开,水次仓与德州城的兴建、城市商品贸易的繁荣、地区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 郑民德
- 关键词:明代
- 明清运河水次仓研究
-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非常重视漕运,历代封建王朝都视漕粮为“天庾正供”,为了将大量的税粮通过水路运往京城或其他军事要地,中央政府往往在人工或自然河流沿岸设立水次仓储,以便转运存储漕粮。水次仓的雏形最早出现于秦代,其后经过魏晋隋...
- 郑民德
- 关键词:明清漕运
- 文献传递
- 水次仓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发展演变被引量:3
- 2009年
- 水次仓又叫中转仓、转运仓、转输仓、转搬仓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为转运存储漕粮,在运河或自然河流沿岸设立的国家专有粮食仓库。早在秦代就出现了水次仓的雏形—敖仓。魏晋隋唐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清时达到鼎盛。水次仓在设立初期只具有存储转运的功能,随着管理制度的日益完善,同时还兼有了赈灾、救济、平抑粮价、填补漕粮缺额、公共工程用粮的作用。
- 郑民德
- 关键词:漕运封建国家
- 明清漳河水患与社会应对被引量:1
- 2017年
- 明清两朝漳河多次决口与改道,对河南、直隶、山东三省的民生与社会造成了巨大威胁,洪水不但使城池被毁、农田被淹、庐舍被冲,而且产生了大量的灾民与人员伤亡。为应对水患,中央政府、区域社会采取了大量手段与措施予以应对,如施建水利工程、灾荒赈济、祭祀河神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洪患造成的危害,保障了区域社会的稳定。
- 郑民德石立强
- 关键词:水患社会应对明清
- 清代的湖田之争与利益博弈被引量:1
- 2013年
- 清代的湖田是指因水环境变化而形成的非固定性土地,因这部分土地最初不属于国家赋税收入的组成部分,所以在升科之前享有数年的免税优惠,于是引起了清代社会各群体的争夺。在处理湖田纠纷的过程中,既有豪绅对湖田的侵占,也有地方民众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发起的诉讼与斗争,而国家与地方政府在解决各方矛盾的同时,也逐渐参与到湖田利益的分配之中,成为了群体博弈的主角之一。湖田争端的本质是国家、地方豪绅、民众利益分配不均衡所导致的,并由此引起了社会的动荡与各种矛盾的尖锐化。
- 郑民德李永乐
- 关键词:清代湖田博弈灾荒
- 清代北直隶子牙河的管理与河工建设
- 2014年
- 子牙河是清代北直隶地区海河水系的重要河流之一,与永定河、大清河、南北运河构成了京畿地区河流的主干,对流经区域的生态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保障京师安稳与漕路通畅,清廷对子牙河的管理与治理非常重视,不但设置了相关的河务机构,而且在200多年间修建了诸多的水利工程,有效地遏制了区域间的洪涝灾害。
- 郑民德孙元国
- 关键词:清代河工社会
- 从地方志资料看明清时期通州的漕运被引量:4
- 2013年
- 明清时期的通州为北京左辅,是重要的政治与军事枢纽,作为京杭大运河沿岸的漕运重镇,明清两朝中央政府不但在通州设重兵守护粮仓,而且置仓场侍郎、坐粮厅、通惠河郎中、厅汛等官员疏浚通州河道、修筑闸坝、收支税粮,将通州视为畿辅之门户。同时通州政治地位的变迁也与自然地理环境、漕运政策、国家方略密不可分,正是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通州在明清五百余年中一直享有"一京、二卫、三通州"的盛名。
- 郑民德
- 关键词:地方志明清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