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 作品数:169 被引量:850 H指数:14 供职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农业科学 建筑科学 更多>>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特异性T细胞免疫观察 目的:了解抗病毒治疗前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特异性T淋巴细胞对HBV抗原蛋白免疫应答的变化及其特征。 方法:收集1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以HBV特异性抗原蛋白HBsAg、... 冯霞 闫惠平 刘燕敏 赵艳 黄云丽 刘妍 张海萍 马冬梅 王爽 廖慧玉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抗病毒治疗 免疫重建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合并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及预后特征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合并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及预后特征。方法选取2004年10月-2012年10月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确诊PBC合并肝炎病毒感染患者16例(7例合并慢性HBV感染,3例合并丙型肝炎,4例合并戊型肝炎,1例合并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1例合并甲型肝炎),同时随机选择住院确诊无肝炎病毒感染的单纯PBC患者76例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自身抗体结果,随访分析预后特征。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组间生存率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作log-rank检验。结果 PBC合并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与单纯PBC患者比较,其女性患者比例、ALP、CHO、IgG水平偏低(χ~2=12.22,P=0.002;U=225.00,P<0.001;U=363.50,P=0.036;t=2.79,P=0.007);未出现腹壁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症状;存在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胃壁细胞抗体(APCA)、抗肝特异蛋白抗体、抗心肌抗体等多种自身抗体,APCA阳性率高于对照组(25.0%vs 3.9%,χ~2=5.608,P=0.016);随访时间中位数为49.5个月(2~312个月),PBC合并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不良事件阳性率明显低于单纯PBC患者(25.0%vs 64.5%,χ~2=8.43,P=0.005),两组患者的累积生存率和累积不良事件未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PBC合并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多数处于PBC早期,血清中存在非特异性自身抗体,目前未见肝炎病毒感染对PBC患者生存预后有影响。 赵丹彤 闫惠平 刘燕敏 黄春洋 张海萍 赵艳 廖慧钰关键词:肝炎病毒 预后 乙型肝炎病毒pres_1抗原临床意义分析 被引量:9 2001年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pres1抗原的临床意义 ,为评判病毒复制和病情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证据。方法 :对 10 2例肝病患者的临床化验结果与病理诊断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 2例肝病患者pres1抗原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 ,其HBsAg、HBeAg、抗 HBc、HBV DNA、免疫组化 (HBsAg、HBcAg)的阳性与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 P <0 .0 1) ;对 90例慢性肝炎患者的肝穿病理进行炎症活动度分级 ,按乙型肝炎病毒pres1抗原阳性与阴性分组 ,对慢性肝炎病理分级 (G1~ 4 )行 χ2 检验 ,P <0 .0 0 1。乙型肝炎病毒 pres1抗原阴性多集中在炎症活动度低的G1、G2 级 ,而乙型肝炎病毒pres1抗原阳性多集中在炎症活动度高的G3 、G4 级。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 pres1抗原可作为HBV存在和复制的一种新的较为直接的标志。同时 ,pres1抗原还可以作为慢性肝炎炎症活动度的评价指标 ,为临床未行肝穿术的患者病情分级提供参考。 张永宏 赵艳 胡中杰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PRES1抗原 病毒复制 2012~2019年北京佑安医院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的分析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分析2012~2019年北京佑安医院手足口病(HFMD)流行趋势变化,比较不同型别HFMD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6月至2019年12月北京佑安医院收治HFMD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各型别肠道病毒(EV)的流行趋势及NLR水平变化。结果共收集8726例经临床确诊的手足口病例,好发年龄为1~3岁和3~6岁,男性多于女性,在2014年发病例数达到高峰(n=2032),随后逐年下降,2012、2014和2016年EV71、CA16为主要感染型别,2017年后EV71感染比例下降,CA16感染比例上升。其他EV型别在2013、2015和2018为主要型别,与EV71、CA16交替出现高峰,对2017、2018年97例样本分型显示主要型别为CA6、CA10,且存在共感染病例。EV71病例住院比例最高为30.88%,但NLR维持在低水平为1.54,CA6、CA10共感染病例NLR水平最高为4.26,但住院比例较低为8.33%。结论不同型别EV的共同流行与共感染增加了病毒之间基因重组和病例重症化的风险,长期、持续监测其流行趋势变化,对HFMD及时、早期预防与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张立丽 赵艳明 佟瑄 何盼 于艳华 赵艳 刘宁 娄金丽关键词: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 抗双链DNA抗体阳性肝功能异常患者临床及生化特征 2007年 抗双链DNA抗体(antibodies to double stranded DNA,anti—dsDNA)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标志性抗体。但随着自身抗体检测的普及和检测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也可检出anti—dsDNA,为探讨anti-dsDNA在肝功异常患者中检出情况及这部分患者的临床及生化特征,我们收集2005年7月-2006年7月间884例肝功异常患者的血清进行anti-dsDNA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赵艳 闫惠平 谭玉芬 刘妍 马冬梅 冯霞 李伟华关键词:抗双链DNA抗体 生化特征 抗体阳性 肝功能异常 自身抗体检测 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抗原表位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通过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抗原表位肽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γ干扰素(IFN-γ)的能力,分析不同类型HBV感染人群特异性CTL免疫应答差异。方法合成4条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2限制性HBV特异性CTL抗原表位肽[分别为多聚酶P的575-583序列FLLSLGIHL(Tp),HBsAg28-39序列IPQSLDSWWTSL(Te1),HBsAg183—191序列FLLTRILTI(Te2)和HBcAg18-27序列FLPSDFFPSV(Tc)]。流式细胞术鉴定HLA基因表型。用合成的CTL表位肽分别刺激慢性乙型肝炎组(CHB)、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组(CSH),既往HBV感染者(N1)组和健康献血员(N2)的PBMC,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分泌IFN-γ的CTL细胞的频率。结果(1)HLA—A2基因分布频率:44例CHB组为45.5%(20/44),18例CSH组为55.6%(10/18),10例N1组为60%(6/10),10例N2组全部选择以往研究已确定的HLA—A2阳性者。(2)ELISPOT检测结果:①4条HBV特异性抗原多肽反应阳性率在CHB组、CSH组、N1组和N2组分别为50%(10/20)、10%(1/10)、83.3%(5/6)和10%(1/10)。N1组反应阳性率高于CSH组(χ^2=9.000,P=0.008)和N2组(χ^2=9.000,P=0.008)。②各组对Tp、Te1、Te2和Tc四条肽的平均反应强度用斑点形成细胞(SFC)/10^6PBMC表示,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N1组对Tp、Te1、Te2和Tc肽的平均反应强度大于CSH组和N2组(分别为77SFC/10^6PBMCvs10SFC/10^6PBMCvs15SFC/10^6PBMC,59SFC/10^6PBMCvs0SFC/10^6PBMCvs0SFC/10^6PBMC,100SFC/10^6PBMCvs0SFC/10^6PBMCvs22SFC/10^6PBMC和57SFC/10^6PBMCvs20SFC/10^6PBMCvs30SFC/10^6PBMC,均P〈0.01)。结论各种类型HBV感染者不论病毒清除与否,都可对HBV特异性多肽产生T细胞免疫反应,这种免疫反应以既往感染者最强,慢性乙型肝炎组较弱,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组缺乏,提示HBV特异性CTL应答可能是自 张海萍 闫惠平 张永宏 冯霞 赵艳 廖慧玉 刘燕敏 陈煜 檀玉芬 刘妍关键词:抗原 肝炎 乙型 细胞毒性 核酸扩增技术 比较不同感染途径HIV感染者合并HBV、HCV感染的情况 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比较不同感染途径HIV感染者合并感染HBV和/或HCV感染率差异。方法对626例HIV感染者进行HBV、HCV病毒血清学标记物的检查。观察对象中经血液途径感染HIV者为395例,经性传播途径感染HIV者为231例。结果395例经血液传播的HIV感染者HBsAg阳性者占5.06%(20/395)、HCV感染者占66.3%(262/395)。经血液途径感染的HIV感染者合并HBV感染率明显低于合并HC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3,P<0.05)。231例经性传播途径感染HIV感染者合并HBV感染率(HBsAg阳性)为12.55%(29/231)、合并HCV感染率为6.49%(15/231),经性传播途径感染的HIV感染者合并HBV感染率明显高于合并HC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23,P<0.05)。经性传播途径及血液途径感染的HIV感染者合并HBV(HBsAg阳性)感染率分别为12.55%(29/231)、5.06%(20/395),前者高于后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4,P<0.01)。经性传播途径和血液途径感染的HIV/AIDS感染者合并HCV感染率分别为6.49%(15/231)、66.3%(262/395),经血液途径感染的HIV感染者合并HCV感染率明显高于经性传播途径感染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1.50,P<0.01)。结论经性接触途径感染HIV感染者,其合并HBV感染率高于合并HCV感染率。然而,经血液途径感染的HIV感染者,其合并HBV感染率低于合并HCV感染率。 王熠 张欣 孙丽梅 杨籽翾 李丽娟 闫惠平 赵艳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外周血CD14^(high)CD16^+单核细胞在HIV/HCV重叠感染者肝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HIV/HCV重叠感染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亚群与肝损伤的关系。方法:观察对象为HIV/HCV重叠感染患者,分为对照组(n=11)、肝纤维化组(n=12)和肝硬化组(n=7)。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单核细胞及其亚群变化,瞬时弹性成像(Fibroscan)检测肝纤维化情况。比较单核细胞各亚群在不同程度肝损伤中的差异,并对HIV/HCV重叠感染患者外周血的单核细胞数与肝纤维化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HIV/HCV重叠感染患者肝硬化组与对照组比较,单核细胞CD14low CD16+和CD14high CD16+亚群显著增多(P=0.047,P=0.018)。HIV/HCV重叠感染患者肝纤维化组与对照组比较,单核细胞各亚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P=0.812)。HIV/HCV重叠感染患者CD14high CD16+单核细胞与肝纤维化情况存在正性线性相关,方程成立,并且系数有统计学意义(P=0.018),方程似然比(r 2)0.45。结论:HIV/HCV重叠感染患者CD14high CD16+单核细胞增高有可能是肝损伤加重的原因之一。 韩珍 孙焕芹 赵艳 刘金花 刘宁 张永宏关键词:单核细胞 肝损伤 流感患者TNF-α和IL-10水平以及与病毒载量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探讨流行性感冒(流感)患者与健康人群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分析TNF-α和IL-10与流感病毒载量的关系。方法通过Luminex平台多因子检测系统对40例健康对照者和36例流感患者血清中的细胞因子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36例流感患者体内流感病毒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36例流感患者血清中,TNF-α和IL-10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IL-10水平随流感病毒载量的增多而升高。结论细胞因子TNF-α和IL-10水平在流感病程中显著增高,IL-10水平与流感病毒载量呈正相关关系。 覃岭 代艳超 孙坚萍 赵艳 孙焕芹 张永宏关键词:IL-10 TNF-Α 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自身抗体分析 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出现的自身抗体。方法对3000例经间接免疫荧光法及免疫印迹法进行过自身抗体检测的肝功能异常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000例肝功能异常患者中药物性肝损伤患者36例,占肝功能异常患者的1.2‰。36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有29例自身抗体检测阳性,其阳性率分别为抗核抗体(ANA)66.7%(24/36)、抗平滑肌抗体(SMA)16.7%(6/36)、抗线粒体抗体(AMA)19.4%(7/36)、抗肝脏特异蛋白抗体(LSP)2.8%(1/36)、抗细胞骨架抗体(CS)19.4%(7/36)、抗胃壁细胞抗体(APCA)5.6%(2/36)、抗心肌抗体(AHRA)8.3%(3/36)。ANA、SMA和AMA阳性的拟诊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进一步检测AMA亚型-M2、抗肝肾微粒体1(LKM-1)和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SLA/LP),结果全部阴性;肝细胞型和胆汁淤积型、混合型自身抗体检测结果比较,其阳性率分别为95.2%(20/21),60.0%(9/15)。自身抗体阳性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其免疫球蛋白升高的比例比自身抗体阴性的要高,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但滴度较低;自身抗体(尤其是ANA、SMA和AMA)阳性的肝功能异常患者在拟诊药物性肝损伤时要注意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的排除。 杨建轩 闫惠平 檀玉芬 刘妍 马冬梅 赵艳 张海萍关键词:肝炎 药物性 自身抗体 肝功能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