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锦花
- 作品数:15 被引量:70H指数:6
- 供职机构:广州市海珠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海珠区科技计划项目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广州市海珠区2012-2015年登革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 了解2012-2015年广州市海珠区流行的登革病毒分子特征及可能的传播来源.方法 收集2012-2015年登革热患者血清样本,分析登革热流行特征.筛选急性期血清,核酸阳性标本用于细胞培养分离毒株,RT-PCR扩增登革病毒E基因全长,测序并利用分子生物学软件进行生物特征和信息学分析.结果 2012-2015年区域内共报告病例6 260例,各年龄段均有发病,10月份为发病最高峰;选取发病5d内核酸检测阳性的血清样本48例,成功分离16株病毒,扩增测序获得E基因全长,比对发现2013年及2014年共11株分离株为同一种毒株,属于1型登革病毒G1型,与广州2009年分离株核苷酸同源性高达99.93%,与泰国流行株氨基酸同源性高达98.38%.2015年5个分离株为同一毒株属于2型登革病毒Cosmopolitan基因型,与印度流行株亲缘关系最近.结论 区域内近4年的1型登革病毒属于G1基因型,最可能来源于泰国.2型登革病毒属于Cosmopolitan基因型,可能来源于印度流行株.
- 郭鹏娟吴德张欢周惠琼谭锦花许少洪
- 关键词:登革热病毒基因
- 2018年广州市1例钩端螺旋体病调查报告被引量:1
- 2021年
- 该文对2018年12月广州市海珠区1例钩端螺旋体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该患者12月7日发病,12月10日因头痛、肌肉痛、咳血、咳嗽等症状就诊,初诊结果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流行性出血热待排”,但治疗无效,辗转4家三甲医院,于12月16日通过高通量基因测序诊断为钩端螺旋体病,虽经对症治疗,但病情未好转,于12月17日死亡。该文报道其诊治流程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 谭锦花江春苗凌远理
-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
- 广州市海珠区2012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分析2012年海珠区登革热流行特点,以期更好地做好登革热防制工作。方法收集临床医生报告的疑似登革热病例血清样本,采用ELISA和免疫层析法(ICT)检测特异性IgM抗体,比较2种检测方法的差异。分析登革热流行特征。结果2012年海珠区登革热病例临床表现以发热、皮疹、头痛及肌肉骨关节痛为主,并伴有谷丙转氨酶升高(49.35%),白细胞减少(31.17%)及血小板降低(22.08%)。登革热病毒IgM抗体可在2~22d内检出,ELISA检测阳性率达42.54%,高于ICT检出率(34.81%);发病高峰为10月,中青年为主要发病人群。结论2012年海珠区登革热疫情呈散发状态,大多数病例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及时采集患者血清和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对登革热疫情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 郭鹏娟甘标曹钰芹黄芳谭锦花王国玲曾青华许少洪
- 关键词:登革热登革热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层析法
- 广州市登革热传播风险的预测研究
- 2020年
- 目的利用互联网数据百度指数对登革热疫情进行预测,为制定登革热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广州市2015-2018年登革热每周发病数及本地区相应每周的登革热关键词的百度指数,通过R语言分析百度指数与实际病例数相关性、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通过交叉验证和反向测试评估模型效果。结果回归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845(P<0.05),Spearman相关系数为0.608(P<0.05),且数据模型也得到较好验证。考虑到历史新发病例数对当前的影响,改进后的预测模型为Y=0.03X1-0.04X2-0.10X3-0.07X5-0.126X7+0.16X8+0.076X10+0.012X12+0.713Xp+18.30(调整R2=0.896 6,AIC=911.49),预测值与实际值更为接近。结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可较好地预测广州市登革热疫情发病趋势。
- 方钦康会丽李彤郭钜旋谭锦花
- 关键词:登革热
- 广州市海珠区2007-2011年法定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分析广州市海珠区2007-2011年法定传染病流行特征,为今后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海珠区2007-2011年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年间累计报告病例24种41 898例。甲类传染病1种4例,乙类传染病15种18 862例;丙类传染病报告8种,共计23 036例。甲类传染病仅在2008和2009年有报道。各类传染病发生率在5年间最高的是呼吸道传染病,第2位是肠道传染病,再次是血源及性传播疾病,自然疫源与虫媒传染病发病率相对最低。5年间发病居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是手足口病、肺结核、腹泻病、梅毒、病毒性肝炎。结论海珠区今后传染病的防控重点是手足口病、肺结核、腹泻病、梅毒、病毒性肝炎等,防控的重点人口是流动人口。
- 陈宇谭锦花刘青连
- 关键词:传染病发病率
- 一起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的调查分析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分析某幼儿园一起由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的调查结果。方法:建立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等,采用荧光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诺如病毒的核酸。结果:符合病例定义19例,罹患率5.04%。诺如病毒感染病例涉及幼儿园的2个班,首例病例在中四班,中四班13例,罹患率为38.24%;中三班3例,罹患率为9.10%。发病峰值时间12月8日19:00~24:00,截至12月9日18:00,共16名幼儿、3名教职人员(教师与厨工)出现呕吐症状,最后1例病例出现在12月9日18:00。19例诺如病毒感染病例中,幼儿16例,罹患率为4.24%;教师2例,罹患率为0.53%;厨工1例,罹患率为0.27%。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采集肛拭子20份,物表涂抹拭子12份,10份肛拭子实验室检出诺如病毒核酸阳性,其中幼儿7份,中四班班主任1份,保育员1份,厨工1份,肛拭子总阳性率50.00%(10/20)。中四班保育员与厨工在调查中并无症状,属于隐性感染者。1份物表涂抹拭子实验室检出诺如病毒核酸阳性。结论:诺如病毒感染可引起急性胃肠炎,且暴发疫情,通过对其感染因素分析提出干预措施,对病毒预防有积极意义。
- 江春苗谭锦花
- 关键词:诺如病毒疫情暴发
- 2004—2013年广州市海珠区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分析广州市海珠区2004—2013年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流行病学特征,为丙肝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海珠区2004—2013年网络直报的丙肝病例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用SPSS软件进行卡方检验。结果 2004—2013年全区共报告丙肝病例2 27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5.398 5/10万;发病时间无明显季节特征,均为散发;男性病例多于女性;青中年人均发病较多,发病年龄段在30-59岁有一个高峰(60.99%),15岁以下儿童很少发病。职业以离退休人员和家政家务及待业人员居多。结论该区的丙肝发病总体呈上升趋势。今后要加强疫情控制工作,关注重点人群,切断传播途径,制定综合防控措施。
- 王国玲谭锦花刘青连陆家海
- 关键词:丙肝
- 广州市海珠区2008—2011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分析海珠区2008—2011年手足口病(HFMD)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手足口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海珠区2008—2011年报告HFM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全区各行政街道均有病例,无死亡病例报告。各年度流动人口密集区发病率均高于非流动人口密集区;每年的4~7月和9~11月出现2个高峰期,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年龄、性别差异;各年度男性发病数均高于女性,发病以散居儿童为主,≤4岁者占90.0%,暴发病例多为幼托儿童;病原主要为EV71和CoxA16。结论海珠区HFMD流行形势较严峻,应密切关注发病高峰时期的疫情动态,防控的重点是4岁以下散居和幼托儿童,应进一步对儿童抗体水平与HFMD的关系进行研究,加强疫苗开发力度,才能真正有效地控制疫情发生。
- 陈宇刘青连许美振谭锦花
-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托幼机构疾病控制
- 广州市海珠区2007—2011年丙肝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了解海珠区5年来丙型肝炎(丙肝)的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海珠区2007—2011年各医疗机构上报的丙肝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11年共报告丙肝1 308例,占病毒性肝炎的35.4%;发病率14.18/10万至22.87/10万,发病年龄多在30~59岁组(61.8%)。结论 2007—2011年丙肝发病数前3年呈逐年上升趋势,2009年达高峰,后逐年下降;发病总趋势与广州市总体水平基本一致。切断丙肝的传播途径是目前防控最有效的措施。
- 刘青连谭锦花潘捷云
- 关键词:丙型肝炎流行病学疾病控制
- 广州市海珠区2004-2013年甲、戊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分析广州市海珠区2004-2013年甲、戊肝流行病学特征,为甲、戊肝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海珠区2004-2013年网络直报的甲、戊肝病例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3年全区共报告甲肝病例230例、戊肝病例747例,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1.6052/10万、5.1435/10万;甲、戊肝的发病周期性和季节性不明显,均为散发;男性病例多于女性(甲肝和戊肝的男女比分别为1.5∶1、1.8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肝的多发人群为青年(25~岁和35~岁组比例较高,分别占12.61%和12.17%),戊肝以青壮年和中老年人发病居多,25~79岁的共计占88.89%。职业方面,甲肝和戊肝均以离退休人员和家政家务及待业人员居多。结论本区的甲、戊肝发病总体比较平稳,维持在比较低的发病率水平。今后要加强重点年龄段和职业人群的健康教育宣传工作,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 王国玲谭锦花刘青连甘标陆家海
- 关键词:甲肝戊肝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