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涛
- 作品数:2 被引量:1H指数:1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ArlRS通过ica依赖性通路调控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
- 吴旸Friedrich G(o)tz瞿涤许涛王家学俞文琦刘敬然娄强朱涛贲海静胡健
- 关键词: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
- 阴沟肠杆菌ampD基因突变与其AmpC酶持续高产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阴沟肠杆菌ampD基因突变对持续高产型AmpC β-内酰胺酶(AmpC酶)的调控机制,为临床有效控制产持续高产型AmpC酶细菌引起的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分离自临床的阴沟肠杆菌,用改良的头孢西丁三维试验筛选产持续高产型AmpC酶的菌株,运用T载体和pMW219质粒分别对ampD基因进行测序比对,分析并验证其基因突变是否与AmpC酶高产有关。结果 127株阴沟肠杆菌中有4株为持续高产型AmpC酶阳性,阳性率为3.15%;4株阳性菌株中,E290菌株ampD基因扩增未见条带;E101与E539氨基酸序列一致,将其氨基酸序列与野生株进行比对,95.00%一致,有8个位点发生突变,63位由Phe→Tyr、71位由Ala→Arg、72位由Leu→Val、75位由Asp→His、95位Trp→Arg、131位Glu→Gln、141位Ile→Val、143位Arg→Leu;E487为180个氨基酸,与野生型ampD氨基酸187个氨基酸的序列相比,78.00%一致,有40个位点不一致;重组子的表型检测结果显示,4株菌重组后对头孢替坦、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和氨曲南的MIC出现8~64倍的降低。结论 4株阳性菌中3株产生持续高产型AmpC酶与ampD基因突变有关,使其对β-内酰胺类药物MIC明显升高;新发现的突变位点数目多且分散,其中72、75、71、131和143位氨基酸,研究的意义较大。
- 赵付菊许涛林志伟方毅庞立峰刘文健周丽芳赵虎
- 关键词:阴沟肠杆菌AMPCΒ-内酰胺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