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贞

作品数:76 被引量:206H指数:10
供职机构:广州血液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政治法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0篇期刊文章
  • 20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7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6篇血型
  • 18篇红细胞
  • 16篇基因
  • 14篇献血
  • 14篇献血者
  • 12篇基因分型
  • 12篇MLPA
  • 11篇分子
  • 11篇RH血型
  • 10篇血清
  • 10篇血清学
  • 10篇血型系统
  • 7篇生物学
  • 7篇无偿
  • 7篇无偿献血
  • 7篇无偿献血者
  • 7篇分子遗传
  • 6篇血型抗原
  • 6篇溶血
  • 6篇输血

机构

  • 74篇广州血液中心
  • 4篇中山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广东省第二人...

作者

  • 76篇王贞
  • 70篇罗广平
  • 67篇姬艳丽
  • 61篇魏玲
  • 51篇张润青
  • 48篇骆宏
  • 47篇莫春妍
  • 34篇赵阳
  • 28篇温机智
  • 16篇廖志坚
  • 16篇贾双双
  • 9篇付涌水
  • 4篇梁华钦
  • 3篇夏文杰
  • 2篇戎霞
  • 2篇王嘉励
  • 2篇叶欣
  • 2篇汪传喜
  • 1篇陈纯
  • 1篇雷俊霞

传媒

  • 34篇中国输血杂志
  • 7篇中国输血协会...
  • 4篇热带医学杂志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第十六届中南...
  • 1篇广州医药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临床输血与检...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国际输血及血...
  • 1篇中华新生儿科...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2014中国...

年份

  • 1篇2024
  • 6篇2022
  • 7篇2021
  • 5篇2020
  • 3篇2019
  • 9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7篇2014
  • 2篇2013
  • 2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7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髓间质干细胞上TLR2和TLR4激活对其免疫调节效应的不同影响
2010年
雷俊霞王贞惠大阳余伟华夏文杰陈纯张群周Ann D Le付涌水项鹏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免疫调节效应细胞反应造血前体细胞CFSEGVHD
弱D25变异型血型抗原表位分析及输血策略探讨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对1例输注阳性血液的D变异型患者进行Rh血型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其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探讨该D变异型的输血策略。方法采集患者标本,用2种不同的单克隆抗-D试剂鉴定D抗原,并用试剂盒检测D变异体抗原表位,Rh CE抗原分型,红细胞直接抗球蛋白试验,不规则抗体筛查;采用多重链接酶依赖的探针扩增(MLPA)方法检测RHD及RHCE基因型,对于MLPA检测不到的RHD突变型等位基因,对RHD基因全部10个外显子进行PCR扩增及产物直接测序分析。结果该患者初步D抗原鉴定结果显示为D抗原弱表达,且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阴性;D抗原表位检测结果显示其红细胞与D抗原ep D5.4、ep D2.1和ep D3.1表位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产生弱凝集反应,与其余表位抗体均无凝集反应,大量输注D阳性血液后的168 d及232 d抗体筛查结果均为阴性;Rh CE抗原分型为cc Ee,MLPA结果显示其基因型为RHD/d,RHCE基因MLPA基因分型结果与血清学表型一致;RHD基因外显子直接测序发现其第3外显子携带纯合的c.341G〉A(p.Arg114Gln)错义突变。结论患者为弱D25变异型,对弱D25型的D抗原进行表位分析的显示其部分抗原表位缺失。该患者大量输注阳性血液后未产生抗-D,为制定该血型患者的临床输血策略提供数据。
王贞贾双双陈景旺张润青罗广平姬艳丽
关键词:RH血型抗原表位
Toll样受体TLR2和TLR4的激活对小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
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存在于骨髓基质中的非造血成体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不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类抗原和共刺激分子,MSCs的这些特性使其被应用于...
王贞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TOLL样受体免疫调节
文献传递
RHCE*ce(308C>T)突变型等位基因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目的建立Rh血型系统RHCEce(308C>T)突变型等位基因的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筛查携带该等位基因的个体,并对其RhCE血型抗原进行鉴定分析。方法针对RHCE基因c.308C>T突变位点设计特...
王贞贾双双廖志坚张润青罗广平姬艳丽
文献传递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在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人群红细胞血型抗原高通量基因分型中的应用
目的 采用新型红细胞血型系统的MLPA检测试剂盒对广州地区收集的91名无偿献血者进行常见血型抗原的基因分型.方法 提取基因组DNA,采用MLPA检测试剂盒对17种红细胞血型系统的近50个血型抗原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在91...
温机智王贞魏玲骆宏赵阳莫春妍张润青罗广平姬艳丽
关键词:红细胞血型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基因分型
广州地区汉族人群Diego血型系统多态性调查被引量:14
2015年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汉族人群中Diego血型系统DI1(Dia)和DI2(Dib)、DI3(Wra)和DI4(Wrb)两对抗原的基因频率分布,为指导临床输血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收集广州地区献血者200名,从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红细胞血型系统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MLPA)技术对DI1和DI2、DI3和DI4两对抗原进行基因分型。采用测序法对MLPA基因分型结果做进一步确认。结果广州地区汉族人群中DI1、DI2、DI3和DI4抗原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040 0、0.960 0、0.000 0和1.000 0。MLPA基因分型结果与测序法分型结果完全一致。DI1和DI2、DI3和DI4抗原在广州地区汉族人群随机输血中抗原不配合率分别为3.84%和0.00%。结论 DI1和DI2抗原在广州地区汉族人群随机输血中不配合率较高,具有一定临床意义。通过MLPA方法可以对DI1和DI2抗原进行基因分型从而推测其表型,解决了因抗体来源困难导致抗原鉴定难以开展的难题。
温机智付涌水罗广平魏玲王贞赵阳骆宏莫春妍张润青姬艳丽
关键词:基因测序基因频率
IgG型意外抗体鉴定用试剂盒(固相凝集法)的研发
2024年
目的研发IgG型意外抗体鉴定用试剂盒(固相凝集法)。方法琥珀酰亚胺溶液包被微孔板后,将谱细胞悬液加入微孔板中制得红细胞单层,随后用1×PBS(pH7.40)裂解红细胞单层形成细胞膜单层;将低温干燥保护液加至细胞膜单层表面,4℃干燥后制成试剂盒反应板;定期用制备的试剂盒测试低效价IgG抗-E和抗-Fy a,以评估试剂盒稳定性;对72例意外抗体阳性血浆标本和152例正常血浆标本采用研发的试剂盒和微柱凝胶卡进行抗体鉴定试验,计算灵敏度和特异度指标,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以评估试剂盒的检测性能。结果琥珀酰亚胺包被的微板能够较好的固定裂解后的红细胞膜;低温干燥保护液对膜单层能够形成较好的保护作用;在各个观察点内,低效价的IgG抗-E和抗-Fy a均能被准确检出;与微柱凝胶卡相比,72例意外抗体阳性的标本,固相法试剂盒正确检出70例,同时纠正1例凝胶卡漏检的抗-JK a;152例意外抗体阴性标本,2种试剂分别正确检出149例和152例。两者的灵敏度为97.22%(70/72)vs 98.61%(71/72),特异度为98.02%(149/152)vs 100%(152/152),配对卡方检验结果表明,2种试剂盒的检测结果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固相凝集法研发的试剂盒,适用于IgG型意外抗体的鉴定。
骆宏邵媛王嘉励王贞罗广平
关键词:试剂盒
论知假买假的法律规制
市场上充斥的假冒伪劣产品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打击制假售假的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规定了消费者在购买到假货后可向商家要求双倍赔偿,以惩罚性赔偿措施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但是,这条旨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
王贞
文献传递
混合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血型定型和抗体鉴定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建立合适的方法解决混合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血型定型和抗体鉴定。【方法】分离标本的血清和红细胞,将红细胞进行轻度热放散和氯喹放散实验后,用于ABO正定型、Rh血型抗原分型和后续的自身吸收实验;取适量患者血清,加入等量O型红细胞进行抗体吸收,吸收后的血清用于ABO反定型实验;分别采用PEG法和自身吸收法对自身抗体进行吸收,比较两者的吸收时间、吸收次数、吸收后血清抗体鉴定结果;取适量红细胞进行乙醚放散,放散液用于抗体鉴定。【结果】21例患者的ABO血型得到正确鉴定,15例患者的Rh血型进行了正确定型。2种吸收方法处理后的血清抗体检测结果一致:检出自身抗体合并同种抗体7例,其中4例同种抗体得到确认,3例同种抗体特异性未明确;单纯自身抗体14例。PEG法总吸收时间为825 min,平均为39.3 min;总吸收次数55次,平均每例吸收2.6次;自身细胞放散后吸收实验总耗时为2 070 min,平均为98.7 min;总吸收次数66次,平均每例吸收3.1次。【结论】轻度热放散结合氯喹放散法适用于混合抗体型AIHA患者血型定型前的红细胞处理;PEG吸收法快速、简便、吸收效果好,适合用于临床实际工作。
骆宏张润青罗广平赵阳魏玲莫春妍姬艳丽王贞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放散氯喹
混合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输血前试验研究
2012年
目的建立合适的方法,解决混合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血型定型和抗体鉴定。方法分离标本的血清和红细胞,将红细胞进行轻度热放散和氯喹放散试验后,用于ABO正定型、Rh血型抗原分型和后续的自身吸收试验;取适量患者血清,加入等量O型红细胞进行抗体吸收,吸收后的血清用于ABO反定型实验;分别采用PEG法和自身吸收法对自身抗体进行吸收,比较2者的吸收时间、吸收次数、吸收后血清抗体鉴定结果;取适量红细胞进行乙醚放散,放散液用于抗体鉴定。结果21名患者的ABO血型得到正确鉴定,15名患者的Rh血型进行了正确定型。
骆宏张润青罗广平赵阳魏玲莫春妍姬艳丽王贞
关键词:输血前抗体鉴定反定型放散试验同种抗体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