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
- 作品数:16 被引量:17H指数:2
-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射频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伴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
- 2010年
- 郑磊李学文刘向东王群吴萍吕吉元
- 关键词:射频消融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在老年病人中的应用
- 2010年
- 王群李晓平李学文吕吉元
-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老年病人重度心力衰竭常规药物治疗心脏疾患双腔起搏
- 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应用被引量:2
- 2001年
- 目的 探讨国人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对 15例心肌梗死、39例心绞痛或可疑心绞痛、6例风湿性心脏病共 6 0例 ,其中男 41例、女 19例 ,平均年龄 ( 5 6± 13)岁 ,采用经皮穿刺桡动脉途径行 Judkins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 16 0例全部造影成功。采用 6 F导管者 31例 ,5 F者 2 9例。左侧桡动脉入路 46例 ,右侧 12例。桡动脉穿刺失败改由股动脉入路 1例。 1例左侧入路完成右冠状动脉造影后桡动脉严重痉挛改由股动脉入路完成。 2 0例同时完成了左胸廓内动脉造影。 2并发症 9例。 1例手术过程出现肘部血肿 ,2例术后桡动脉搏动消失 ( 3.4% ) ,6例术后桡动脉搏动明显减弱 ( 10 .2 % )。桡动脉并发症女性 5例 ,高于男性 3例 ( P<0 .0 5 )。 6 F导管组 6例 ,高于 5 F导管组 2例 ,但差异无显著性 ( P>0 .0 5 )。血管超声显示为桡动脉内血栓形成、管腔狭窄、血流速度减弱等。结论 桡动脉入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具有痛苦小 ,易止血 ,同时易于行胸廓内动脉造影等优点 ,特别适应于股动脉狭窄及不能持续平卧的患者 。
- 李学文马锋吕吉元张水旺贾永平李天亮靳春荣高宇平赵太生刘向东吴萍王群李玉梅王陆建闫晓梅刘卓敏
-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术适应证
- 消融前静息心率对房颤导管消融复发的影响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消融前静息心率对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复发的影响。方法选首次行环肺静脉消融的阵发性房颤患者40例,术前通过12导联动态心电图测定患者未发作房颤时的静息心率。房颤复发定义为手术3个月后发生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手术3个月后根据患者是否复发房颤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结果平均随访100d~120d,4例(10%)复发。复发组术前未发作房颤时静息心率为(72±12)次/min,未复发组静息心率为(73±13)次/min,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融前静息心率对房颤导管消融的复发无预测价值。
- 张丽利李学文王群刘向东郝大洁
- 关键词:静息心率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复发
- 主动固定电极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由于右心室心尖部及右心耳特殊的解剖结构及起搏的稳定性等特点,因此成为传统的心脏起搏部位。但随着对传统起搏部位弊端的认识,认为长期有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可导致心肌病,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尤其是在心功能已受损的患者中可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
- 李建军李学文王雄刘向东赵太生王群吴萍吕吉元
- 关键词:安全性右心室心尖部血流动力学障碍电极
-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早期对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比较右心室心尖部(RVA)和右心室间隔部(RVS)不同部位起搏早期对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5例植入DDD型起搏器患者随机分为3组,RVA起搏组、RVS起搏组、对照组,对比观察3组患者植入起搏器前及术后3个月血浆TNF-α的变化。结果术前3组患者血浆TNF-α水平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周3组患者血浆TNF-α水平两两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RVA起搏组与术前、术后一周比较TNF-α水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即RVA起搏组患者血浆TNF-α水平随时间增加而增加;RVS起搏组较术前、术后一周TNF-α水平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起搏组较RVS起搏组TNF-α水平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且对心功能的影响较小,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是安全、有效的。
- 马剑芬李学文王雄吕吉元王群刘向东赵太生吴萍
- 关键词: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肿瘤坏死因子TNF-Α
- 射频消融术后延迟效应3例报道
- 2010年
- 王群李毅李学文吕吉元
- 关键词:射频消融术后导管射频消融术快速心律失常异位兴奋灶射频电流电极导管
- 射频消融治疗房室三旁路合并室上速1例报道
- 2010年
- 李毅李学文王雄王群刘向东赵太生吴萍吕吉元
- 关键词:射频消融治疗室上速房室运动后恶心呕吐四肢乏力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左心室起搏电极植入体会被引量:2
- 2010年
- 刘亮李学文王雄王群刘向东赵太生吴萍吕吉元
-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左心室起搏起搏电极手术要点经静脉途径
- 主动与被动固定电极置入后心室起搏参数的对比分析
- 2010年
- 目的比较主动固定电极(螺旋电极)与被动固定电极术后心室各参数的变化。方法对30例接受被动固定电极及30例螺旋电极置入的病人,分别于置入时、术后1周、术后3个月在平静状态下测定起搏阈值及阻抗。结果两组起搏阈值在置入后1周均较置入时升高(P<0.05)。术后3个月时与术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后阻抗均较术中降低(P>0.05)。结论置入螺旋电极者不论起搏阈值、阻抗的变化均与传统被动固定电极相近。
- 刘亮李学文王雄刘向东赵太生王群吴萍吕吉元
- 关键词:起搏电极起搏器置入术起搏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