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君
- 作品数:20 被引量:137H指数:7
- 供职机构:北京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交通运输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勺形凹槽螺旋槽管强化传热研究被引量:1
- 2001年
- 对 5根不同结构参数的铜制勺形螺旋槽管进行了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 ,勺形螺旋槽管用于管内无相变传热时 ,在紊流状态下 ,管内传热系数是光滑管的 1 4~ 3 5倍 ,管内流阻是光滑管的 2 1~ 5 0倍。提出了具有较高精度用于勺形螺旋槽管的传热系数及摩擦因数的实验关联式 。
- 姚仲鹏崔海亭杨英俊王瑞君
- 关键词:传热
- 柴油机工况对中温有机朗肯循环性能影响的模拟被引量:19
- 2011年
- 根据某重型车用柴油机的试验数据,选用两种不同的排气状态作为设计点,分别设计了两套中温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回收系统.通过理论计算,对比了两套系统的工质蒸发率、各节点温度、系统效率及输出功率等参数随排气温度变化的规律,并主要针对第2套设计方案系统研究了排气流量、排气温度等参数对中温朗肯循环系统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中高工况而不选择标定点时的排气温度作为设计点进行系统设计可以拓宽系统适用范围,更好地顾及柴油机中低工况;不同排气温度下,适用于中温朗肯循环系统的排气流量范围不同,排气温度越高,该范围越广;通过合理选择设计点及优化设计换热器,可以使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回收系统在柴油机中高工况时的效率保持在10%以上,最高可达15%,余热回收效果明显.
- 魏名山方金莉王瑞君马朝臣
- 关键词:余热回收有机朗肯循环
- 带百叶窗的车辆换热器传热研究
- 王瑞君
- 关键词:百叶窗
- 地热能自平衡加热采油过程数值模拟被引量:12
- 2005年
- 根据华北油田楚32井的实验测试数据,采用热平衡方程、有限差分法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采油过程中地热能自平衡加热效果,计算了不同产液量和不同泵挂深度时井口出液温度的变化.计算结果表明,用空心抽油杆密封连接而制成的超长重力热管,依靠地热能自平衡加热井筒内流体效果明显,井口出液温度随油井产液量和泵挂深度的增加而升高,且基本上呈线性变化.地热能自平衡加热原油的方式适合于产液量大的深井.
- 王义春张建军王瑞君石惠宁丁建东
- 关键词:地热能重力热管自平衡有限差分法采油技术
- 集油加热“煤代气”节能改造技术
- 2002年
- 针对油气集输过程中加热设备自耗大量天然气的现状 ,辽河油田某油区在两个计量间进行“煤代气”节能改造试验 ,在原加热设备外增加新的燃烧型煤热水锅炉加热系统 ,双加热系统通过切换可实现冬季燃煤加热 ,夏季燃气加热。两个计量间“煤代气”加热系统运行半年 ,节约燃料成本约 18 6万元 ,运行 4个半月即可收回全部改造成本。“煤代气”节能改造技术既能为企业节约成本 ,增加天然气外供量 ,又能保证城镇居民用气 ,降低城市大气污染。
- 王义春王瑞君张殿华
- 关键词:原油集输节能
- 采用中温有机朗肯循环回收重型柴油机排气余热的模拟被引量:39
- 2010年
- 为有效利用重型柴油机的排气余热,设计了中温有机朗肯循环(ORC)系统。在该循环中,采用有机流体R123(CF3CHCl2)作为工质,针对不同循环压力和工质流量以及不同柴油机排气温度,通过模拟计算研究了系统效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循环压力越高则系统回收效率越高,超临界朗肯循环因为其高的循环压力从而有利于余热的回收。不同循环压力下,工质流量范围发生变化;在固定循环压力下,可用流量范围内存在最高效率点,且循环压力越高最高效率点对应工质流量越低。循环压力不变条件下,不同排气温度下的最高效率值接近,但是最高效率点对应的工质流量随着排气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 方金莉魏名山王瑞君马朝臣
- 关键词:余热回收有机朗肯循环重型车用柴油机
- 混合动力装甲车动力舱内高温环境下电控系统可靠性冷却设计
- 目前,现役的传统燃油装甲车辆动力系统是依靠发动机发出动力,通过减速器和差速器将动力传给车轮,借助机械操作系统实现人机对话,控制车辆;而混合动力装甲车辆是借助于控制技术、微处理技术、电子技术和动力源(充电电池、混合动力等)...
- 王义春王保国杨英俊王瑞君
- 文献传递
- 平面真空玻璃作盖板的箱式太阳灶实验研究
- 2003年
- 用窄缝高真空平面玻璃作普通箱式太阳灶的透明盖板,对箱式太阳灶的集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将实验结果与用普通双层玻璃作盖板的箱式太阳灶进行了对比,发现用平面真空玻璃作盖板能够显著改善箱式太阳灶的性能。
- 喻晓峰王瑞君陈子乾郑宏飞
- 关键词:集热性能
- 新型太阳能海水淡化系统中人、机、环境关系的优化与分析
- 2005年
- 运用人 机 环境系统工程理论,以谋求人、机、环境三大要素最佳综合效益为目标,对新型太阳能海水淡化系统与人和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优化三要素之间关系的方向。
- 郑宏飞王瑞君王义春杨英俊石惠宁
- 油介质作用下旋流管式换热器强化传热试验被引量:5
- 2000年
- 以单相机油为介质 ,固定水的流速及两侧的进口温度不变 ,通过改变机油的流速来测定不同工况时油的出口温度的方法对光滑管、W形及勺形旋流管式三种换热器的传热及流动阻力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 ,得到换热器的传热准则关联式和压降随流速变化的流阻关联式 ,为以油为加热和冷却介质的换热器的设计及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由试验结果知 ,W形及勺形旋流管式换热器的传热性能明显优于光滑管式换热器 ,低流速时又以W形旋流管式换热器为最优。如果以油为工作介质 ,宜采用W形旋流管式换热器。旋流管式换热器是高效换热和节能的新技术产品 ,可广泛用于石油化工、动力、车辆等工业生产领域。
- 姚仲鹏崔海亭杨英俊王瑞君
- 关键词:换热器热传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