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眼表
  • 2篇眼压
  • 2篇症状
  • 2篇角膜
  • 2篇不适症状
  • 1篇蛋白
  • 1篇蛋白提取
  • 1篇滴液
  • 1篇蝶鞍
  • 1篇丁卡因
  • 1篇新生血管
  • 1篇新生血管形成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形成
  • 1篇眼表面
  • 1篇眼表损害
  • 1篇眼病
  • 1篇眼症
  • 1篇氧诱导视网膜...
  • 1篇翼状胬肉

机构

  • 8篇湖北医药学院...
  • 3篇武汉大学

作者

  • 8篇王玲丽
  • 7篇许玲
  • 5篇周霞
  • 4篇谭业双
  • 3篇邢怡桥
  • 2篇张勇
  • 2篇袁均
  • 2篇邓莹莹
  • 1篇孙荣
  • 1篇李玲琳
  • 1篇王志斌
  • 1篇杨国华
  • 1篇樊玲
  • 1篇孙斌
  • 1篇成拾明
  • 1篇陈长征
  • 1篇陈银银

传媒

  • 3篇临床眼科杂志
  • 2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中华实验眼科...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凝胶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疗效观察
2012年
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是成人最常见的眼眶病,是一种主要发生在眼球周与球后软组织的免疫相关炎症性眼病。临床表现包括眼红、畏光、流泪、针刺感、异物感等眼表不适症状,球后纤维结缔组织水肿继而纤维化改变所致眼球突出等暴露因素的增加导致眼表蒸发过强,至眼泪渗透压增高,从而产生眼表损害。本科应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治疗TAO所致的眼表损害取得了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谭业双周霞张勇王志斌袁均王玲丽
关键词: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甲状腺相关眼病凝胶治疗疗效观察眼表损害不适症状
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一家系的TGFBI基因突变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对我国鄂西北地区一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家系进行研究,探讨这一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类型与TGFBI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选取该家系共18例,包括第三代患者及配偶13例,第四代患者2例及无临床症状者3例。收集该家系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TGFBI基因4、11、12、14号外显子片段并进行直接测序,证实其突变位点。以家系内无近亲关系配偶5人和1名健康者为阴性对照。结果该家系基本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的特征,为LCD I/IIIA型。TGFBI基因编码区进行基因直接测序,发现10例患者和2例无症状者携带者共同突变点为H626R。结论该家系为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LCD I/IIIA型家系,该家系角膜混浊的直接原因是TGFBI基因H626R突变。
邓莹莹王玲丽许玲邢怡桥杨国华
关键词:TGFBI基因突变
三种仪器测量干眼症患者和正常人群眼压的对比研究
2012年
泪膜的异常最终导致眼表面的损害,从而引起一系列眼部不适症状;眼表面的损害最终也成为干眼症的病因之一。干眼症对角膜的影响尤为重要。干眼症患者的角膜厚度的变化,国外已有较多报道,结果大多数是干眼症患者中央角膜厚度较正常人群为薄。
谭业双周霞许玲孙斌王玲丽李玲琳
关键词:干眼症患者中央角膜厚度眼压不适症状眼表面
夜间光照对氧诱导的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背景氧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是多种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病理学基础,预防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可缓解视网膜病变对视网膜的损害程度。研究表明夜间睡眠时给予光照可能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有利,但其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者视网膜新生血管有无影响报道较少。目的观察夜间光照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将64只SPF级新生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夜间光照组、OIR模型组、OIR联合夜间光照组,每组16只小鼠。正常对照组和单纯夜间光照组小鼠生长于正常空气(氧体积分数21%);OIR模型组和OIR模型联合夜间光照组小鼠于出生后第7天置于高氧环境(75%±2%)生长,出生第12天调整氧体积分数为正常;OIR联合夜间光照组和单纯夜间光照组于出生后第12~17天给予夜间光照,光照度为100lx。各组小鼠均于出生后第17天摘除眼球,采用ADP酶法制备视网膜铺片,了解视网膜血管的改变情况;视网膜组织切片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并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组小鼠视网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各组视网膜中VEGFmRNA的表达。实验动物的使用和喂养遵循ARVO声明。结果正常对照组和单纯夜间光照组小鼠视网膜血管形态均无明显差异。OIR模型组视网膜铺片显示视网膜中央部大片无血管区,大量结构异常的新生血管形成。与OIR模型组相比,OIR模型联合夜间光照组视网膜中央无血管区面积以及新生血管分布密度减少。在实验后第17天时,正常对照组和单纯夜间光照组视网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分别为(0.97±0.83)个和(1.00±0.72)个,OIR模型组为(38.57±
孙荣陈长征邢怡桥许玲王玲丽周霞
关键词:氧诱导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新生血管光照
初发性翼状胬肉术中单用利多卡因凝胶与丁卡因滴液表面麻醉效果对比分析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评价2%利多卡因凝胶与1%丁卡因滴液在初发性翼状胬肉手术中的有效性。方法对手术切除的初发性翼状胬肉150例(150只眼)进行回顾性随机对照研究。翼状胬肉切除同时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第一组用1%丁卡因滴液。第二组用2%盐酸利多卡因凝胶和0.9%生理盐水滴液。术前疼痛患者均用丁卡因滴液。主要观察患者术中术后疼痛情况。患者和医生术后即分别用10分线型类比量表进行疼痛和不适评估。手术分4步:(1)切开;(2)翼状胬肉切除;(3)结膜缝合;(4)修补。结果翼状胬肉切除过程中(第2步)患者平均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利多卡因组和丁卡因组分别为3.58±2.20和3.88±2.16)。而在第3步,结膜缝合结膜期间平均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利多卡因组和丁卡因组分别为1.22±0.65和2.26±1.50),第二组患者疼痛轻。利多卡因凝胶组需额外滴液的平均次数(0.54±0.10)也显著低于丁卡因组(1.06±0.19,P=0.001)。结论 2%利多卡因凝胶和1%丁卡因滴液都是初发性翼状胬肉手术中应用有效的表面麻醉药物,但利多卡因凝胶比丁卡因滴液应用更方便,不需频繁使用,作用时间长。
邓莹莹邢怡桥许玲王玲丽
关键词:初发性翼状胬肉利多卡因凝胶丝裂霉素C
儿童阿托品散瞳前、后眼压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局部用阿托品点眼散瞳前、后儿童眼压情况.方法 观察60例患者(120眼)阿托品眼膏散瞳前、后儿童的眼压.结果 120眼阿托品散瞳前、后儿童眼压变化差值经卡方检验差统计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儿童阿托品...
谭业双许玲王玲丽张勇
抗炎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8
2012年
目的探讨抗炎治疗在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中的作用,比较抗炎药物1g·L-1氟米龙滴眼液和双氯芬酸钠滴眼液的抗炎作用。方法将48例(96眼)在我院门诊诊断为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6例32眼),对照组单纯使用人工泪液+抗生素滴眼液+睑板腺局部物理治疗,激素治疗组和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加用1g·L-1氟米龙滴眼液、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治疗1个月,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进行症状评分、视力、裂隙灯检查(睑缘评分等)、泪膜破裂时间检测、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泪液分泌试验检查以及眼压检测;并做对比分析。结果 (1)治疗前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两两比较,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3组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泪液分泌试验、睑缘评分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1个月分别行配对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提示3种治疗均有效;(3)治疗后1周及1个月:抗炎药物组(激素治疗组和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症状评分和睑缘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以上各项指标均值抗炎药物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激素治疗组与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组相比: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和睑缘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以上各项指标均值前者优于后者。结论抗炎治疗对睑板腺功能障碍有效,皮质类固醇激素可以显著改善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抗炎效果优于非甾体抗炎药物。
谭业双周霞许玲王玲丽樊玲
关键词:睑板腺功能障碍抗炎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
空蝶鞍合并小柳原田综合征1例
2015年
患者女性,51岁,身高1.57 cm,体型较胖。2014年3月15日出现双眼视物模糊,无眼红、眼痛,无视物变形、变色等不适,伴头痛,中度,呈间断性。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病史。双眼发病1周后来我院门诊就诊,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15(矫正无提高),左眼0.15(矫正无提高)。验光:右眼+0.25 D,左眼+0.25 D;眼压:右眼15 mmHg,左眼14mmHg,双眼结膜轻度充血,角膜透明,角膜内皮面未见沉着物,前房轴深5CT,瞳孔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可,晶状体密度增高。
陈银银成拾明周霞袁均许玲王玲丽
关键词:小柳原田综合征空蝶鞍角膜内皮晶状体密度视物变形门诊就诊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