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永卓

作品数:40 被引量:308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文化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2篇石油与天然气...
  • 16篇天文地球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油田
  • 8篇油气
  • 7篇油藏
  • 6篇低渗
  • 6篇页岩
  • 6篇油层
  • 6篇盆地
  • 5篇低渗透
  • 5篇页岩油
  • 5篇松辽盆地
  • 5篇勘探
  • 5篇含油
  • 5篇储量
  • 4篇成藏
  • 4篇储层
  • 3篇地质
  • 3篇油气藏
  • 3篇源岩
  • 3篇水平井
  • 3篇烃源

机构

  • 35篇中国石油天然...
  • 5篇东北石油大学
  • 5篇中国矿业大学...
  • 4篇中国石油大学...
  • 4篇大庆油田有限...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矿业大学
  • 2篇中国石油
  • 1篇东北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大庆钻探工程...

作者

  • 39篇王永卓
  • 5篇王瑞
  • 4篇钟建华
  • 3篇蒙启安
  • 3篇徐景祯
  • 2篇方艳君
  • 2篇宋全友
  • 2篇黄亮
  • 2篇倪良田
  • 2篇王凤兰
  • 2篇庞彦明
  • 1篇姜振学
  • 1篇李新峰
  • 1篇樊晓东
  • 1篇毛毳
  • 1篇韩德金
  • 1篇周学民
  • 1篇姜林
  • 1篇毕海滨
  • 1篇舒萍

传媒

  • 10篇大庆石油地质...
  • 7篇石油勘探与开...
  • 4篇中国石油勘探
  • 3篇石油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断块油气田
  • 1篇石油大学学报...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 1篇资源与产业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新作文(教研...

年份

  • 4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4
  • 4篇2009
  • 3篇2006
  • 2篇2004
  • 2篇2003
  • 4篇2001
  • 2篇1999
  • 2篇1998
  • 1篇1997
  • 2篇1993
  • 1篇1991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柴北缘中、下侏罗统生、排烃史模拟被引量:19
2003年
采用有限个平行一级反应生烃模型 ,采用受临界含烃饱和度和排烃效率控制的饱和度排烃模型 ,根据 14个取自井下和露头的未成熟—低成熟样品热压模拟实验的产率数据标定化学反应过程 ,对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的生、排烃历史进行模拟与分析。模拟结果表明 :柴北缘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大多达到过成熟阶段 ,镜质组反射率多大于 2 %,但生、排烃过程不同 ;下侏罗统累计生油强度可达 10× 10 3 kg/m2 以上 ,排油强度超过 4× 10 3 kg/m2 ;中侏罗统最大累计生油强度只有 2× 10 3 kg/m2 ,排油强度在 1× 10 3 kg/m2 以下。图 8参
王永卓徐景祯
关键词:煤系烃源岩生烃排烃
深化油田地质和配套方法研究,发展勘探开发一体化被引量:4
2009年
2002年以前,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由于受所处阶段的限制,以及在地质研究、地震资料应用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衔接上存在问题,储量动用率较低,为此实行了勘探开发一体化。经过几年的努力,迎来了大庆油田探明储量的第3个高峰,积极探索有效开发途经,储量动用率有了很大提高,保证了外围油田有效快速上产,实现了勘探开发的和谐发展。
崔宝文王永卓万新德苏致新孙涛
关键词:勘探开发一体化大庆油田探明储量
围岩含油饱和度控制岩性油藏成藏的物理模拟被引量:9
2006年
东营凹陷已发现的岩性油藏基本处于沙四上亚段、沙三段烃源岩的排烃门限范围内,烃源岩的排烃范围及排烃强度对岩性圈闭成藏有明显控制作用。为研究不同围岩含油饱和度对岩性圈闭成藏的控制作用,在剖析东营凹陷岩性油藏的基础上,使用三维高温高压岩性油藏成藏实验设备,通过计算机和可视化技术数据采集系统,采集实验温度、压力、位移和电阻数据,通过标定实验,得出砂体模型内含水饱和度及含油饱和度与其电阻的关系,进行数学拟合,将模拟实验获得的电阻转换成含油饱和度,用以研究含油饱和度与实验条件的关系。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压力条件下,围岩含油饱和度越大,砂体中含油饱和度就越大,越有利于砂体的成藏。模拟实验中围岩电阻和砂体电阻变化规律相反,围岩电阻呈非线性降低,而砂体的电阻呈非线性增加,并且电阻的变化率都是先快后慢,最后达到平衡。
王永卓董春晖姜振学李宏义
关键词:东营凹陷岩性油藏物理模拟成藏机理
低渗透非均质油层有效厚度电性标准研究方法探讨被引量:3
1991年
本文针对大庆外围油田的扶余、杨大城子油层岩性致密、物性差、非均质性严重等特点,通过岩电关系研究,将油层分为“岩性致密油层”和“岩性相对疏松油层”两种类型,并以“分段式”确定电性标准下限,分级控制划分油层有效厚度的方法,计算探明地质储量。这对正确认识油藏和油层,寻找更多的石油储量具现实意义。
王永卓
关键词:低渗透油层非均质油气藏
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全油气系统特征与油气成藏聚集模式被引量:8
2023年
基于松辽盆地油气勘探实践,结合地震、测井、地球化学等勘探开发新资料,对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全油气系统基本地质条件、油气类型、油气分布特征、成藏聚集动力、源储关系及成藏聚集模式开展系统研究。研究表明:①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具备全油气系统形成条件,油气资源充足、储集层类型多样、输导体系发育,形成以白垩系青山口组烃源岩为中心的全油气系统。②全油气系统内不同类型油气资源在沉积体系、岩性组合及物性变化等方面存在关联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常规油藏-致密油-页岩油有序共生的空间分布特征。③纵向上,源上常规油、源内页岩油/致密油、源下致密油有序共生;平面上,自盆地边缘向凹陷中心有序发育常规油-致密油-夹层型页岩油-页岩型页岩油。④构建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全油气系统源上常规油浮力充注成藏、源内页岩油滞留聚集、源下致密油源储压差充注聚集3类成藏聚集模式。提出的松辽盆地北部全油气系统新认识,为松辽盆地油气资源的整体勘探部署提供新思路,将有助于松辽盆地剩余油气资源高效勘探和新层系新领域快速获得油气发现。
张赫王小军贾承造李军辉蒙启安姜林王永卓白雪峰郑强
关键词:松辽盆地页岩油
黄河下游泺口边滩大型环状滑塌构造研究被引量:2
2006年
黄河下游泺口浮桥北岸的泺口边滩中后部发育了两个大型环状滑塌构造,小者长42.54 m,宽 31.55 m,高0.63 m;大者长58.30 m,宽46.24 m,高0.76 m。根据几何学特征及运动要素,可以将大型环状滑塌构造分为3个部分:主体带、过渡带和消失带。主体带以规模较大的滑塌块体为主,滑塌块体宽20- 30cm,长2-3 m,高40-60 cm,呈弧片形;滑塌缝开放或被淤泥充填,此带长宽10余米;过渡带以规模中等的滑塌块体为主,滑塌块体宽5-20 cm,长0.5-2 m,高20-40 cm,也呈弧片形,滑塌缝半开放或紧闭,滑塌块体的相对运动方向在此带发生转变,由单向运动转变为相对运动;次级侵蚀沟槽在此带汇合,形成了一个放射状的大“空腔”,滑塌以此“空腔”为圆心相对滑动,并由此形成环状滑塌构造,此带长10-20 m。在过渡带之外为消失带,总体特征是滑塌块体及滑塌位移量逐渐由大到小,直至消失,此带长15-30 m。泺口边滩大型环状滑塌构造是在一种近水平条件下形成的,滑塌坡度为0.745°,滑塌是以“多米诺”骨牌方式实现和完成的。泺口边滩是以粉砂和泥质粉砂为主的易于液化的细粒物质,其滑塌构造的形成与黄河暴涨暴落导致的孔隙水过饱和及泺口边滩的特殊结构造成的渗水有关。
王永卓钟建华吴孔友
关键词:黄河下游
松辽盆地古龙页岩油水平井试采分析及产能预测被引量:19
2020年
古龙页岩油资源丰富、甜点规模大,平面上集中分布在松辽盆地北部齐家—古龙地区,勘探发现井A-1水平井压裂后获得日产油量28.6 m^3的高产试采效果,充分展现了古龙页岩油开发潜力。为了搞清古龙页岩油产能水平和产量变化规律,根据页岩储层基质—人工裂缝分阶段渗流特点,应用现代生产动态分析方法,通过3口水平井试油试采资料理论计算与拟合分析,获得开发前期渗流边界范围,为计算动态缝控储量及预测长期开采产量递减提供了依据。结果表明,古龙页岩油水平井体积压裂后适合控制压差生产,具有较稳定初产量和较低初期递减率,预测产量递减曲线与实际试采曲线相符合。
庞彦明王永卓王瑞王永卓陆慧敏王瑞
松辽盆地古龙凹陷白垩系青山口组储集空间与油态研究被引量:31
2022年
松辽盆地古龙凹陷有丰富的页岩油气资源。但是目前对古龙凹陷页岩油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和页岩油的状态,尤其是储集空间的类型及其组合关联性认识不清。通过对古龙凹陷白垩系青山口组岩芯的精细描述及其薄片分析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及三维CT深入研究,发现古龙青山口组页岩油的储集空间具有多样性和多尺度性。除了纳米孔缝外,还有页理缝。根据页理缝的规模和与油气的关系,可分为5类:①纳米缝,缝宽在10~50 nm,缝长50~100 nm,或更长;两端尖中间宽,微弯曲呈蠕虫状;本身也是重要的储集空间,是纳米级油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纳米级孔油元和微米级油基关系密切;②微米缝,宽0.1μm到数微米,长数十微米到数百微米,与纳米级油元和微米级油基关系密切;③中微缝,宽数微米到数十余微米,缝长数百微米,与微米级油基关系密切;④大微缝,宽数十微米到100μm,长数百微米到数毫米,与微米级油基和微微缝及中微缝关系密切和⑤大页理缝(宽数百微米,肉眼明显可见),与各级微裂缝关系密切。此外,可见高角度倾斜或直立的裂缝,由于这些页理缝顺层发育,所以往往当做页理对待。通过研究,认为页理缝主要是嫩江组沉积末期(嫩末)和明水组沉积末期(明末)的构造反转褶皱过程中形成的。另外,还发育了大量的顺层方解石脉,根据方解石脉的宽度分为3类:①小型介于0.1~1.0 mm;②中型介于1.0~5.0 mm;③大者介于0.5~1.0 cm,最大宽度2.5 cm。较大的顺层方解石脉由垂直页理的纤柱状方解石组成。大方解石普遍发育共轭裂缝和挤出构造,是古龙凹陷嫩末和明末古应力反转的结果,也是古应力恢复的重要依据。经应力恢复认为嫩末和明末,可能一直延续到依安组的最大应力来自于水平方向(东西方向),在1500 m和2500 m深度水平最大挤压应力分别可达139.16 MPa和204.27 MPa,而垂向最小应力则分别为3
何文渊崔宝文王凤兰王永卓蒙启安张金友邵红梅王瑞白云风林旭东赵莹孙宝刚付秀丽徐庆霞崔坤宁钟建华钟建华孙宁亮毛毳邵珠福邵珠福倪良田宋全友郝兵圣朋朋张继震王宇航张文鑫
关键词:页岩油储集空间青山口组
一种求取原始地层温度的方法
一种求取原始地层温度的方法。主要解决现有测量原始地层温度的方法不能应用于全井段,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的问题。包括:收集测井的井温数据和地层产出流体的温度数据;绘制流体温度T<Sub>产出流体</Sub>与t’的关系图,在关...
王永卓陈再峰闫伟林罗庆王春阳殷树军王敬岩赵志伟王春燕吴尙鑫
一种储层厚度预测结果双重回归分析校正方法及装置
本公开涉及一种储层厚度预测结果双重回归分析校正方法及装置,包括:获取工区井数据以及井震结合储层厚度预测值,根据井震结合储层厚度预测值生成储层厚度预测平面网格,并提取目的层井点处井震结合储层厚度预测值;确定目的层井点处井震...
王永卓李操姜岩周永炳樊晓东战剑飞史晓东刘强卢勉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