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牛素芳

作品数:12 被引量:57H指数:6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刺激隐核虫
  • 3篇眼斑拟石首鱼
  • 3篇石首鱼
  • 3篇控制区
  • 3篇黄鱼
  • 3篇大黄鱼
  • 2篇阳离子抗菌肽
  • 2篇鱼类
  • 2篇鳃部
  • 2篇杀灭
  • 2篇竹荚鱼
  • 2篇抗虫
  • 2篇抗菌肽
  • 2篇蓝圆鲹
  • 2篇碱性氨基酸
  • 2篇海洋动物
  • 2篇海洋鱼类
  • 2篇氨基酸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机构

  • 12篇厦门大学

作者

  • 12篇牛素芳
  • 10篇王军
  • 8篇苏永全
  • 7篇毛勇
  • 5篇邬阳
  • 5篇金媛
  • 4篇张丽艳
  • 2篇陈勇
  • 2篇张曼
  • 1篇曾凡荣
  • 1篇曾华嵩
  • 1篇周齐家
  • 1篇丁少雄
  • 1篇钟声平
  • 1篇刘东腾

传媒

  • 4篇厦门大学学报...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水产学报
  • 1篇台湾海峡
  • 1篇2013年全...

年份

  • 1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闽东海域刺激隐核虫的生活史观察及乙酸杀虫效果被引量:8
2013年
近年来,由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感染引发的"白点病"为闽东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养殖业带来连续重大损失.大量针对该病的研究工作已经开展,但仍未找到治疗"白点病"安全、有效的方法.本实验从福建省福鼎市八尺门海域取得一种寄生虫,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相关鉴定方法,证明了所取寄生虫为刺激隐核虫.利用乙酸对大黄鱼幼鱼进行药物安全性评价,同时开展杀灭不同生活史阶段刺激隐核虫的时间效应与剂量效应实验.结果显示:刺激隐核虫包囊对乙酸的耐受力显著强于幼虫,乙酸在杀灭幼虫的同时,对大黄鱼幼鱼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因此在实际用药中应严格控制剂量.根据实验结果,建议在生产中防治"白点病"时,要以刺激隐核虫幼虫为目标,使用157.4mg/L乙酸,累计处理2h,可以有效杀灭全部幼虫,又不会对鱼体造成危害,是一种治疗"白点病"的安全用药策略.
邬阳牛素芳金媛毛勇苏永全
关键词:大黄鱼刺激隐核虫乙酸
一种杀灭刺激隐核虫的抗菌肽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一种杀灭刺激隐核虫的抗菌肽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涉及抗菌肽,提供一种杀灭刺激隐核虫的抗菌肽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抗菌肽命名为抗菌肽Lyc-piscidin-His,采用固相化学法合成,所制备的抗菌肽Lyc-Piscidi...
毛勇王军苏永全牛素芳邬阳陈勇
文献传递
福建近海2个鮐鱼群体遗传结构与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测定了福建近海鮐鱼(Scomber japonicus)2个群体共62尾个体的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序列,探讨了闽东、闽南群体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获得长度为864 bp的控制区全序列,在所分析的62个样本中,共检测到35个变异位点,定义了36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为0.960,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9 85,核苷酸差异数(K)为8.508,提示鮐鱼是一个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的稳定的大种群.构建的单倍型邻接关系树和单倍型网络图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遗传变异全部存在于群体内个体间,2个群体间具有相似的遗传结构.群体间和群体内的Kimura双参数遗传距离均为0.01.Tajima's D中性检验及核苷酸不配对分析暗示鮐鱼是一个平衡的大种群,mtDNA控制区符合中性理论进化.结果显示,福建近海鮐鱼遗传多样性较高,闽东、闽南群体间不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扩散能力、种群大小、栖息地环境和台湾海峡环流促进了鮐鱼2个群体间频繁的基因交流,可能是闽东群体和闽南群体具有相似遗传结构的重要原因.
牛素芳苏永全钟声平曾凡荣王军
关键词:海洋生物学控制区
一种眼斑拟石首鱼的抗虫肽及其基因克隆方法和应用
一种眼斑拟石首鱼的抗虫肽及其基因克隆方法和应用,涉及一种海洋动物抗虫肽及基因克隆方法。眼斑拟石首鱼的抗虫肽piscidin的cDNA全长序列的核苷酸序列为序列1;眼斑拟石首鱼抗虫肽piscidin的氨基酸序列为序列2。眼...
毛勇王军金媛牛素芳邬阳
一种杀灭刺激隐核虫的抗菌肽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一种杀灭刺激隐核虫的抗菌肽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涉及抗菌肽,提供一种杀灭刺激隐核虫的抗菌肽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抗菌肽命名为抗菌肽Lyc-piscidin-His,采用固相化学法合成,所制备的抗菌肽Lyc-Piscidi...
毛勇王军苏永全牛素芳邬阳陈勇
大黄鱼和眼斑拟石首鱼piscidin-like特性比较
以同源基因克隆、重组DNA、荧光定量等技术,探讨了大黄鱼和眼斑拟石首鱼的piscidin-like生物学特性和免疫应答机制、分析其类肽的生物学功能和稳定性。主要结果:(1)piscidin-like基因序列:从大黄鱼和眼...
牛素芳金媛毛勇苏永全
关键词:大黄鱼眼斑拟石首鱼生物学特性
文献传递
福建近海蓝圆鲹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被引量:13
2012年
测定了福建近海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 Temminck & Schlegel)2个群体共60尾个体的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序列,探讨了闽东和闽南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获得长度为834~838bp的控制区部分序列,在所测的60个样本中,共检测到23个变异位点,定义了28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为0.948±0.0145,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4 99±0.002 79,核苷酸差异数(K)为4.173±2.104,提示了福建近海蓝圆鲹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构建的单倍型邻接关系树没有明显的以地理群体为单位的家系式分支出现,单倍型网络图也未显示出单倍型和地理位置的对应关系.Tajima′s D和Fu′s Fs中性检验及核苷酸不配对分析暗示了蓝圆鲹闽南群体在63 000年前可能发生过扩张事件,而闽东群体符合中性理论进化,2个群体不同的历史动态可能是由于小冰河期海区间的气候差异和闽东群体的过度利用所致.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遗传变异全部存在于群体内,2个群体间具有紧密的基因流和较低的遗传分化,群体间和群体内的Kimura双参数遗传距离均较小.可知:福建近海蓝圆鲹遗传多样性较高,闽东和闽南群体的遗传结构相似,不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因此,建议将闽南渔场和闽东渔场作为一个种质资源评估、管理和保护单元.
牛素芳苏永全王军张丽艳
关键词:蓝圆鲹控制区
福建近海竹荚鱼线粒体DNA控制区和细胞色素b遗传多态性被引量:21
2011年
测定了捕自福建近海闽东渔场和闽南渔场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的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和细胞色素b基因(cyt b)序列。获得了长度为861~866 bp的控制区全序列。60个样本中共检测到66个变异位点和53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为0.993,核苷酸多样性(π)为1.093。930 bp的cyt b部分序列共有37个变异位点,从41个样本中得到25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和核苷酸多样性(h)分别为0.937和0.336。cyt b片段编码330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无变异位点,仅有1个氨基酸单倍型。竹荚鱼闽南群体mtDNA序列的遗传多样性高于闽东群体。构建的单倍型系统树未出现明显的以地方群体为单位的家系式分支或者聚簇,群体间的遗传距离(0.01)也较小。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2个群体的遗传变异绝大部分来自群体内部,群体间无显著遗传分化。中性检验和核苷酸不配对分析显示,福建近海竹荚鱼近期经历过种群扩张。种群扩张、扩散能力和东海环流可能促进闽东渔场和闽南渔场竹荚鱼群体间频繁的基因交流,并导致群体间较高的遗传同质性。
牛素芳苏永全王军张丽艳曾华嵩张曼
关键词:竹荚鱼控制区CYTB
福建近海蓝圆鲹种群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被引量:16
2010年
以往研究表明,福建近海的蓝圆鲹分属2个地理种群,即东海西部种群和闽南—粤东近海地方种群。为研究这两个群系的遗传结构,对蓝圆鲹闽东(30尾)和闽南(32尾)种群进行了AFLP分析,8对选择性引物在2个种群62个个体中,共扩增出563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364个。闽东和闽南种群的多态位点比例、Nei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62.70%、58.97%,0.1875、0.1809和0.2878、0.2763。与其他鱼类对比显示,福建近海蓝圆鲹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说明种群遗传结构尚未遭到明显破坏;基因分化系数GST、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和AMOVA分析均显示蓝圆鲹的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而种群间无明显的遗传分化。Nm显示2个种群间基因交流频繁。种群的显性基因型频率分布和位点差异数分布显示2个种群有基本相同的群体遗传结构。结果表明,蓝圆鲹闽东和闽南种群间无明显的遗传差异,因此可将福建海域的蓝圆鲹划归同一个管理保护单元。较强的扩散能力及海洋环流可能是造成福建近海蓝圆鲹种群间遗传同质性较高的原因。
张丽艳苏永全丁少雄牛素芳刘东腾王军
关键词:蓝圆鲹
大黄鱼4种组织中阿维菌素的HPLC-FLD方法的建立被引量:3
2013年
建立了大黄鱼肌肉、肝脏、鳃和血液中阿维菌素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HPLC-FLD)法.样品用乙腈提取,正己烷脱脂,经碱性氧化铝固相萃取(SPE)柱过滤,1-甲基咪唑和三氟乙酸酐的乙腈溶液在室温下避光衍生化,再经甲醇水解,进行HPLC-FLD测定.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在0.5~50.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检测限为肌肉0.5μg/kg,其他组织1.0μg/kg.添加5.0~50.0μg/kg时,平均回收率为:肌肉81.2%~87.1%,肝脏68.9%~74.4%,鳃67.6%~80.7%,血液52.4%~60.3%,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分别为:肌肉4.6%~5.5%、6.1%~6.8%;肝脏5.5%~6.2%、7.6%~8.7%;鳃5.1%~6.3%、6.9%~7.5%;血液7.6%~8.9%、9.7%~11.6%,该方法能满足现行兽药残留分析要求.
周齐家王军牛素芳金媛毛勇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大黄鱼阿维菌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