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成玉
- 作品数:7 被引量:43H指数:3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临床研究进展被引量:16
- 2000年
- 临床研究显示了人体内的OX-LDL在As的发生机理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人体内OX-LDL与As的发生及发展的关系,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本文就OX-LDL的形成、受体识别、致As的机理和检测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阐述。
- 杨成玉陈刚
- 关键词:OX-LDL低密度脂蛋白动脉粥样硬化
- 尿中肾小管上皮活细胞计数对创伤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预警诊断作用被引量:5
- 1999年
- 目的研究创伤性急性肾功能衰竭(TARF)早期尿中脱落的肾小管上皮活细胞作为预警诊断指标的应用价值。方法休克加高渗甘油注射法所致新西兰大白兔TARF发生过程中,用台盼蓝拒染法对尿中肾小管上皮活细胞进行检测,分析其与肾功能变化的关系。结果TARF发生过程中,尿中排出肾小管上皮活细胞数量增加达0.4×106/h,其出现较血清尿素氮(BUN)升高早3小时,较血清肌酐(Cr)升高早2小时。结论尿中肾小管上皮活细胞在TARF发生过程的早期明显升高,可作为TARF早期预警诊断指标。
- 岳明靳风烁方玉华杨成玉李黔生江军徐光辉梁毅
- 关键词:创伤性肾功能衰竭肾小管上皮细胞
- LDH、TK tp酶作为癌症病人预测指标的评价
- 1994年
- 对于癌症病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能早期诊断治疗及治疗后的复发性问题.如果能早期被发现并积极采取有效治疗,病情则能缓解,生存则被延长.多年来在癌症病人的处理过程中,酶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如:检测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来证实癌症的出现,协助判断疾病的阶段以及对病变转移的监视.检测酶还可用于病情的复发预测和选择较有效的治疗方法.这里介绍几种血清和组织酶对癌症的预测作用.
- 杨成玉陈宇智
- 关键词:乳酸脱氢酶激酶TK
- ESWL前后血清和尿酶学与蛋白变化的观察被引量:1
- 1991年
- 本文对31例经ESWL治疗的患者术前,术后血清酶、尿酶和尿蛋白值进行了测定,并将其结果进行了统计和比较,结果表明,术后血清CK和LDH水平较术前显著升高,尿LDH水平术后轻度增加,尿总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在术后第1天呈显著升高。认为,血清CK的改变,对于判断肾损害仍不失为一种敏感指标。
- 石国坤杨成玉
- 关键词:ESWL血清酶尿酶
- 颅脑损伤后肌酸磷酸激酶活性和循环血内皮细胞变化被引量:1
- 1997年
- 目的:寻找有利于颅脑外伤早期诊断的指标.方法:制作大鼠颅脑撞击损伤模型.伤后测定循环血内皮细胞(CEC)数和BB型肌酸磷酸激酶(CK-BB)活性,24小时活杀后测脑含水量.结果:伤后损伤组血浆CK总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尤以伤后0.5、2、24小时最为显著(P<0.01).脑脊液(CSF)中CK-BB活性于伤后0.5小时即有显著升高,但血浆CK-BB此时未见升高.伤后2小时无论CSF和血浆CK-BB均达峰值,CSF-CK-BB较血浆CK-BB升高更为明显(P<0.01).伤后8小时和24小时CSF-CK-BB虽稍有回落,但仍高于正常值(P<0.01),而血浆CK-BB已回至正常水平.CEC计数在伤后各时相点均显著高于正常(P<0.01).脑水含量伤后显著增加(P<0.05).结论:CEC计数和C-BB活性测定在脑损伤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CSF-CK-BB活性变化敏感性更高.
- 朱佩芳周继红金榕兵刘大维杨成玉
- 关键词:颅脑损伤肌酸磷酸激酶
- 高血压病人血脂与细胞膜离子转运的关系被引量:20
- 1997年
- 目的:了解在高血压病中血脂对细胞膜离子转运的影响。方法:观察51例高血压病(EH)人及20例正常对照者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100(ApoB-100)及红细胞膜Na+泵、Na+/H+交换、45Ca2+内流等。结果:EH病人TC、TG、LDL-c、红细胞Na+/H+交换、45Ca2+内流均增高Na+泵活性降低。45Ca2+内流与舒张压呈正相关(P<0.05)。有家族史的EH病人TC、LDL-c与细胞45Ca2+内流呈正相关,无高血压家族史EH病人血脂与细胞离子转运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血脂代谢异常可通过影响细胞膜脂结构,进而影响膜Ca2+转运参与有遗传史的EH病人发病机理。
- 谭建聪刘光耀杨成玉陈伟
- 关键词:高血压血脂红细胞离子转运
- 肾脏缺血性损害后尿沉渣的观察及意义
- 2000年
- 目的 :探讨肾脏缺血性损害后病人尿沉渣中有形成份的变化特点及意义 ,为研究其病因及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尿沉渣定量分析板镜检法分析了 12 0例健康人及 36例肾脏缺血性损害后病人的尿沉渣有形成份的变化、并进行尿标本细菌培养。结果 :36例肾脏缺血性损害后病人的尿沉渣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讨论 :肾脏缺血性损害后 ,由于肾小管、肾小球的结构和功能受到破坏和发生紊乱 ,肾脏中的白蛋白及肾小管分泌的糖蛋白丢失 ;从而促进蛋白质沉淀 ,使尿液中的有形成份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因此 ,观察肾脏缺血性损害后病人的尿沉渣变化 ,对提高肾脏缺血性损害的诊治有一定参考价值。
- 杨成玉
- 关键词:缺血性损害尿沉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