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吉安
- 作品数:31 被引量:116H指数:6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局灶性脑干胶质瘤的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治疗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探讨局灶性脑干胶质瘤的临床表现及显微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功能MRI、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及神经导航辅助下显微手术治疗的25例局灶性脑干胶质瘤的临床资料。病灶位于桥脑的16例中,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13例,枕下后正中入路3例;病灶位于延髓的2例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病灶位于中脑的7例采用颞下入路。结果肿瘤近全切除19例,部分切除6例。术后16例神经功能障碍较术前好转,4例无明显变化,5例出现新的神经功能损害。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均为星形细胞瘤,其中WHOⅠ~Ⅱ级15例,Ⅲ~Ⅳ级10例。出院时按GOS评分评估预后,预后良好(GOS评分4~5分)19例,差(2~3分)5例,死亡(1分)1例。20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平均6个月;3例死亡,2例复发,余15例未见肿瘤有明显进展。结论在功能MRI、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及神经导航辅助下显微手术治疗局灶性脑干胶质瘤,有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术后并发症,并能最大限度的切除脑干胶质瘤,改善病人神经功能障碍。
- 张申起彭彬陈治标田道锋王军民刘宝辉杨吉安陈谦学
- 关键词:神经电生理监测神经导航显微手术
- X射线损伤修复基因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脑胶质瘤易感性的关系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系统评价X射线损伤修复基因1(XRCC1)基因多态性与胶质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检索EMbase、PubMed、Cochrane、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等数据库,查找XRCC1基因多态性与脑胶质瘤易感性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应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个病例对照研究,共3788例脑胶质瘤患者和4026例非脑胶质瘤对照病例。研究结果显示:XRCC1Arg194Trp[等位基因模型C比T:优势比(OR)=0.83,95%可信区间(CI):0.77—0.90:共显性模型CC比TT:OR=0.59,95%CI:0.48~0.72;显性模型CC比CT+TT:OR=0.86.95%CI:0.79~0.95;隐形模型CC+CT比TrF:OR=0.61,95%CI:0.50—0.74]和Arg399Gln(等位基因模型G比A:OR=0.78,95%CI:0.72~0.84;共显性模型GG比AA:OR=0.56,95%CI:0.47~0.66;显性模型GG比GA+AA:OR=0.77,95%CI:0.70~0.84;隐形模型GG+GA比AA:OR=0.62,95%CI:0.53—0.73)的基因多态性与群胶质瘤发病之间有明显相关,XRCClArg280His的基因多态性与胶质瘤发病之间无相关(等位基因模型G比A:OR=0.96,95%CI:0.75~1.23;共显性模型GG比AA:OR=1.04,95%CI:0.60~1.78;显性模型GG比GA+AA:OR=0.96,95%CI:0.76~1.22;隐形模型GG+GA比AA:OR=1.03,95%CI:0.62~1.72)。结论XRCC1Arg194Trp等位基因C突变为T以及Arg399Gln等位基因G突变为A将明显增加脑胶质瘤的发病风险,XRCC1 Arg280His的基因多态性与脑胶质瘤的发病风险无关。
- 李继强陈谦学刘宝辉邵灵敏吴庭枫杨吉安
- 关键词:基因多态性脑胶质瘤META分析
- TopoⅡ与胶质瘤替莫唑胺化疗耐药性的关系
- 2012年
- 背景与目的:TopoⅡ与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治疗胶质瘤后产生化疗耐药的关系依然未清楚,本文探讨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与胶质瘤细胞替莫唑胺化疗耐药性的关系。方法:替莫唑胺诱导构建耐药细胞株U251/TR,CCK-8法检测该细胞株的耐药性,RT-PCR法检测topoⅡ在U251和U251/TR中的表达变化。采用siRNA技术沉默耐药细胞株中topoⅡ的表达后,检测其对化疗药物敏感性变化。结果:成功构建TMZ耐药细胞株U251/TR,该细胞系对替莫唑胺有耐药性,其topoⅡ的表达明显升高,沉默topoⅡ的表达后,耐药性成功逆转。结论:TopoⅡ与替莫唑胺化疗耐药性有关。
- 杨吉安郭振涛喻军华刘宝辉吴立权田道锋陈谦学
- 关键词:替莫唑胺耐药细胞株
- SETD2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 2017年
- 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SETD2是重要的表观遗传学调节因子,在调节组蛋白甲基化、基因转录和维持基因稳定性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多项大规模高通量基因组学研究结果显示SETD2基因在多种人类肿瘤中存在突变,其蛋白表达水平高低可能与患者预后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SETD2在多种人类肿瘤中可能发挥抑癌因子的作用,是潜在的表观遗传学治疗靶点。然而SETD2在肿瘤中的作用尚不十分明确且与其相关的作用机制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 杨吉安陈谦学
- 关键词:表观遗传学组蛋白甲基化肿瘤抑癌因子
- 地佐辛与芬太尼用于术后静脉自控镇痛临床效果及安全性Meta分析被引量:15
- 2014年
- 目的系统评价地佐辛与芬太尼用于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万方数据库从建库至2013年1月文献,在按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资料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1.1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7个随机对照试验,共计患者1 22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地佐辛与芬太尼分别用于PCIA后患者4,8,12,24,48 h视觉模拟评分(VAS)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Ramsay评分(12,24,48 h)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PCIA按压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恶心呕吐:地佐辛组与芬太尼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36[0.25,0.53],地佐辛组明显少于芬太尼组;⑤术后总不良反应:地佐辛组明显少于芬太尼组,RR=0.34[0.27,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地佐辛用于麻醉手术后静脉镇痛、镇静效果与芬太尼一样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较芬太尼低。
- 杨吉安夏中元周显琎赵博侯家保刘敏
- 关键词:地佐辛芬太尼患者自控静脉镇痛
- 微创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Meta分析被引量:42
- 2013年
- 目的系统评价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从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数据库及Pubmed中筛选相关的文献,参照Cochrane高血压脑出血组制定的检索策略,并采用REVMAN 5.0统计软件对其结果进行Meta分析。疗效指标采用术后基本痊愈、显效率、有效率、死亡率作为观察指标。结果共检索到9个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试验,共1112例患者纳入本次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亚低温组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总有效率高于微创治疗组(OR=1.88,95%CI:1.46~2.41,P<0.01);两组患者均出现较高的死亡率,但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亚低温组的死亡率较微创治疗组低(OR=0.62,95%CI:0.44~0.87,P<0.01)。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联合亚低温疗法治疗能提高疗效,且可降低患者死亡率及提高生存质量。
- 陈其钻陈谦学郭振涛朱晓楠杨吉安
- 关键词:微创术颅内出血高血压META分析
-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U251细胞中的作用
- 2015年
-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是1993年发现的转化生长因子-β(TGF-3)家族的新成员[1].我们通过构建GDNF质粒,并构建稳定细胞株,观察GDNF在胶质瘤中的作用.
- 刘宝辉田道锋董慧敏张申起蔡强郭振涛吴立权王军民李明昌杨吉安李云涛陈谦学
- 关键词: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U251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GDNF胶质瘤
- TMBIM家族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2023年
- 跨膜BAX抑制子基序(TMBIM)家族是一组高度保守的基因家族,其成员表达的蛋白包含未知功能的UPF0005基序和7个跨膜结构域。TMBIM家族成员主要定位于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膜上,发挥调节钙离子稳态和细胞凋亡的作用。由于钙稳态和细胞凋亡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探索TMBIM家族成员在肿瘤中的作用机制非常必要。TMBIM家族成员在大多数肿瘤中具有促癌作用,但在某些肿瘤中也发挥抑癌作用。因此,未来深入研究TMBIM家族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对肿瘤的分子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蔡嘉洋杨吉安张申起陈谦学
- 关键词:肿瘤
- 贝伐单抗在高级别胶质瘤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2年
- 高级别胶质瘤的治疗研究已经取得了诸多进展,但是各种治疗方案均不能有效地阻止肿瘤的进展和复发,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临床预后仍然很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后给予放疗和替莫唑胺是治疗新近诊断为高级别胶质瘤的标准治疗方案;但对于复发性高级别胶质瘤,抗血管生成治疗则是一个相对较好的选择。贝伐单抗在治疗复发性高级别胶质瘤中表现出较高的影像学反应率和较少的不良反应并提高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但对于改善肿瘤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作用并不大,亦不能从根本上阻止肿瘤的复发。有关贝伐单抗治疗高级别胶质瘤的研究可能会更多地集中在肿瘤复发的机制、影像学反应的评估、新的预后标志的确定和新的治疗方式的寻求等方面。
- 杨吉安陈谦学
- 关键词:高级别胶质瘤肿瘤血管生成VEGF贝伐单抗靶向治疗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及其预后的危险因素研究被引量:5
- 2021年
- 背景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仍是全球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而早期预警和病情判断对有效控制患者病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分析COVID-19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及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0-02-01至2020-05-01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住院的COVID-19患者9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同年龄段以发热、咳嗽入院的普通肺炎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及不同预后(分为生存和死亡)患者临床资料。COVID-19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计数(L)、中性粒细胞计数(N)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C反应蛋白(CRP)高于对照组,总胆红素(TBiL)、清蛋白(Alb)、胆碱酯酶(ChE)、Ca^(2+)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Ca^(3+)T淋巴细胞、Ca^(4+)T淋巴细胞、Ca^(8+)T淋巴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死亡患者年龄≥60岁、有吸烟史、有高血压病史、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史、咳嗽性质为湿咳、起病合并头痛、疾病分型为重症者占比及ALT、AST、CRP高于生存患者,L及Ca^(3+)T淋巴细胞、Ca^(4+)T淋巴细胞、Ca^(8+)T淋巴细胞水平低于生存患者(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咳嗽性质为湿咳、起病合并头痛、疾病分型为重症、CRP≥40.3 mg/L、Ca^(3+)T淋巴细胞水平<1 289个/μl、Ca^(4+)T淋巴细胞水平<560个/μl、Ca^(8+)T淋巴细胞水平<522个/μl是COVID-19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与普通肺炎患者相比,COVID-19患者肝功能及淋巴细胞功能损伤更为严重,免疫力更差。且年龄≥60岁、咳嗽性质为湿咳、起病合并头痛、疾病分型为重症、高水平CRP及低水平Ca^(3+)、Ca^(4+)、Ca^(8+)T淋巴细胞是COVID-19患者预后
- 郭丽蕊张艳冰杨吉安林璞旋唐燕娣陈秋香
- 关键词: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