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亚琼
- 作品数:10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沈阳医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双侧肢体锻炼并重的方法对开发大脑潜力的作用被引量:1
- 1999年
- 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强身健体,促进心身发育。大量事实表明,“左撇子”往往比“右撇子”的头脑更灵活,思维更敏捷,记忆力更强。这是因为“左撇子”的单侧运动能够经常刺激大脑右半球兴奋,充分发挥了右半球想象和感知的功能[1]。而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人以右手为主。...
- 曹亚琼倪月秋李亚薇
- 关键词:肢体大脑体育锻炼
- 现阶段我国高校课余运动训练存在的隐患及对策被引量:3
- 2001年
- 我国高校课余体育运动训练近几年有了较大的发展,得到了各省市教委、体委及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关注,运动训练逐渐向着计划性、科学性方向发展,并为拓宽群体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起到了普及、带动、提高等诸多方面的作用.然而,我们还需清醒地看到,我国高校课余运动训练存在着隐患,据此,本文想对这些隐患进行剖析,并探索解决隐患的对策.
- 曹亚琼
- 关键词:课余运动训练高校体育运动训练
- 谈篮球运动员助攻能力的培养被引量:5
- 2010年
-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观察法,从实践训练出发,对篮球运动员助攻意识的培养进行了探讨,即在技术、战术训练中逐步渗透篮球助攻意识,从观察能力、得分能力、视角选择能力等方面全方位地剖析篮球运动员的助攻意识的培养。
- 曹亚琼李霄潇
- 关键词:篮球运动员助攻能力
- 现阶段我国高校课余运动训练存在的隐患及对策
- 1999年
- 曹亚琼倪月秋
- 关键词:高校课余运动训练体育训练
- 身高与经皮电刺激诱发肌电潜伏期的关系
- 1996年
- 应用高电压、低输出阻抗刺激器,经皮给予人大脑皮层和脊髓电刺激,同时在上肢鱼际和下肢胫骨前肌记录诱发肌电。结果表明,皮层潜伏期(Lcor)和脊髓潜伏期(Lsp)与身高有关,相关系数是:鱼际γLcor=0.208,P<0.05(V=114);γLsp=0.364,P
- 倪月秋黄品杰符文双曹亚琼
- 关键词:身高
- 论高校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
- 2011年
-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围绕体育素质培养这个主题,本文在阐述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的基础上,提出学生所具备的体育素质应由体育文化素养、体质健康基础、心理发展水平和终身体育能力等4个层面13项素质组成;并针对当前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加强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提出5点对策。
- 刘广斌曹亚琼
-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素质
- 自由防守队员的作用与培养被引量:2
- 2001年
- 根据排球运动自身特点及发展趋势,通过实战调研,总结出自由防守队员在实战中的作用;针对我国自由防守队员的现状和自由防守队员自身特点对其使用和培养提出了建议。
- 曹亚琼
- 关键词:自由防守队员实战排球运动
- 对高校投掷运动员训练的构思
- 高校田径代表队肩负着市级、省级、乃至全国大学生田径比赛的重任.校内他们是各项体育活动的主要成员,活跃着校园体育文化.一名投掷运动员从入队到毕业,有近四年的在校时间,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教练员如何制定长年训练计划、施之以投...
- 曹亚琼
- 关键词:投掷运动
- 文献传递
- 对高校投掷运动员训练的构思
- 2014年
- 高校田径代表队肩负着市级、省级乃至全国大学生田径比赛的重任。一名投掷运动员从入队到毕业,有近4年的在校时间,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教练员应如何制订长年训练计划并实施投掷训练的理论、方法?怎样提高投掷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水平?基于这种构思,本文就大学生投掷运动员的训练和培养,在运动技术、理论、心理等方面训练进行了简要论述。
- 曹亚琼
- 关键词:大学生投掷运动员
- 沈阳市高等学校学生800名健康素质现状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分析沈阳市高校部分学生健康素质现状。方法:以学校为单位整群随机抽样调查沈阳市高校学生(n=800)的健康素质进行调查。结果:沈阳市高校学生生理健康水平较差,只达到及格上限。影响因素主要来自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心理健康水平最差,处于不及格水平。主要影响因素是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这一维度;社会健康处于良好水平下限,总体情况较好。但社会支持维度分相对较低。女生健康素质好于男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U=2.72~11.19,P均<0.01);城市与乡村学生健康素质总分和各维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U=0.05~1.88,P均>0.05);非独生子女健康素质总体上好于独生子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U=2.15~3.15,P<0.05~0.01)。结论:沈阳市高校部分学生的生理健康处于及格上限水平;心理健康处于不及格水平;社会健康处于良好水平下限。女生的健康素质总体上好于男生;城、乡学生健康素质无差别;非独生子女健康素质总体上好于独生子女。
- 曹亚琼
-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生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