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雄

作品数:5 被引量:56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扬子地块
  • 2篇碎屑
  • 2篇碎屑锆石
  • 2篇同位素
  • 2篇锆石
  • 1篇地震
  • 1篇地震前
  • 1篇地震前兆
  • 1篇地质
  • 1篇地质学
  • 1篇盐岩
  • 1篇岩群
  • 1篇岩系
  • 1篇氧同位素
  • 1篇增温
  • 1篇增温异常
  • 1篇震前
  • 1篇碎屑锆石U-...
  • 1篇碳酸
  • 1篇碳酸盐

机构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地质调查...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河南省地质调...
  • 1篇东华理工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华中构造力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作者

  • 5篇张雄
  • 4篇曾佐勋
  • 3篇潘黎黎
  • 2篇魏运许
  • 1篇彭练红
  • 1篇李绍凡
  • 1篇翟文建
  • 1篇王龙樟
  • 1篇邓新
  • 1篇陈梅
  • 1篇王杰
  • 1篇刘浩
  • 1篇杨宝忠
  • 1篇陈志斌
  • 1篇徐大良
  • 1篇蒋幸福
  • 1篇曾智辉
  • 1篇曹正琦
  • 1篇郭君功
  • 1篇蔡逸涛

传媒

  • 1篇中国地质
  • 1篇沉积学报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地质通报

年份

  • 3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对湖北大洪山地区一套紫红色砂-砾岩系沉积年代的再认识--碎屑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5
2016年
湖北大洪山地区花山群六房咀组之上不整合覆盖了一套紫红色砂-砾岩。这套岩石的沉积时代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是南华纪早期;另一种观点认为是晚侏罗世。利用LA-ICP-MS分析技术,对这套碎屑沉积岩进行了碎屑锆石U-Pb测年,获得有效年龄数据125组,年龄值变化范围较大(3223~771Ma),主要集中于新太古代末—古元古代早期(约2500Ma)、古元古代(约2000Ma)和新元古代(约800Ma)3个时间段。对比鄂东南地区和三峡地区莲沱组岩石学特征和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特征,认为其具有相似的物源,这套岩系沉积时代应该为南华纪早期而非晚侏罗世。综合分析扬子地块的前寒武纪年龄,认为扬子地块可能存在大量未岀露的新太古代末—古元古代早期(约2500Ma)基底,约2500Ma的岩石应该是扬子地块深部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子地块存在广泛的古元古代(约2000Ma)岩浆活动,这期岩浆活动可能是Columbia超大陆聚合在扬子地块的响应。新元古代(约800Ma)扬子地块北缘存在Rodinia超大陆裂解同期裂谷,裂谷内基性岩可能为大洪山地区南华纪地层中基性岩砾石的物源。
张雄曾佐勋潘黎黎曾智辉彭练红徐大良魏运许刘浩邓新
关键词:莲沱组碎屑锆石LA-ICP-MS锆石U-PB年龄扬子地块
芦山地震(M_S7.0)前甲烷释放与大气增温异常被引量:22
2013年
汶川地震(MS8.0)后甲烷等流体在地震中所起的作用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但是目前的观测研究中所用的数据多来源于地面或地下基站,站点分布零散,维护困难,难以开展大范围的实时监测。文中利用美国Aqua卫星红外探测器(AIRS)反演出的甲烷浓度数据,研究了芦山MS7.0级地震前龙门山地区甲烷浓度的变化与震前大气增温异常的关系。研究表明,该探测器可以观测到震前地下甲烷的释放,为地震前兆监测提供新途径;芦山地震前甲烷释放受断裂带控制明显,主要集中于龙门山断裂、荥经—马边断裂和金坪断裂及其周边;震前大气增温异常与甲烷释放关系密切。最后探讨了地下甲烷等流体的释放机理,认为甲烷等流体的释放与地震前上地壳岩石中裂隙的发育和扩展有直接关系。
王杰张雄潘黎黎曾佐勋
关键词:甲烷增温异常地震前兆AIRS
C、O同位素在川东北碳酸盐岩储层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11年
通过对川东北鸡唱地区碳酸盐岩的C、O同位素分析,结合岩石薄片镜下研究和阴极发光分析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探讨飞仙关组三级海平面变化趋势和白云岩化作用机理。为了便于分析,将样品分为泥晶灰岩和白云岩两组。泥晶灰岩的C、O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δ13C全为正值,明显分为两段,先快速上升、然后低辐振荡下降,指示海平面在飞一段初期快速上升、达到最大海泛面后,呈振荡、缓慢下降的趋势;δ13C演化曲线整体呈上升趋势,与三叠纪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背景相吻合;δ18O对海平面升降的指示意义不明显,可能是由于后期成岩作用对原始δ18O的改造所致。白云岩C、O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δ13C(0.91‰~2.09‰)、δ18O(-3.45‰~-9.29‰)的正交投点落在第二象限,结合薄片镜下研究和阴极发光分析,认为研究区白云岩成因为埋藏白云岩化。
陈梅王龙樟张雄陈志斌
关键词:川东北碳酸盐岩海平面变化
华北克拉通南缘约2.5Ga构造变质事件及意义被引量:9
2016年
林山岩群是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南缘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一部分,它对于探讨中部造山带碰撞时代及其在克拉通南缘的分布具有重要意义.选择林山岩群主体的变基性岩(斜长角闪片岩)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方法,获得的结果表明斜长角闪片岩样品锆石多呈长柱状,且外形不规则,具弱分带、斑杂状分带和扇形分带结构,其中少量锆石保留有早期原岩残留的岩浆核.锆石核部具岩浆振荡环带特征,大部分Th/U比值范围为0.10~9.24,且外形不规则,边部具溶蚀结构;绝大部分锆石具弱分带、斑杂状分带和扇形分带结构,以及低Th/U比值范围为0~0.09,个别比值为0.12,显示为典型的变质锆石特征.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该斜长角闪片岩的核部残留加权平均年龄为2 528±43Ma(MSWD=1.5,n=10),经历变质作用的加权平均时限为2 474±22Ma(MSWD=1.3,n=21).全岩地球化学结果显示林山岩群变基性岩贫硅(47.70%~50.77%,平均值为48.90%)和低钾(0.56%~1.78%,平均值为1.13%),轻、重稀土分异较弱,亏损微量元素Nb、Th、Ti、Zr等高场强元素,且具有低的微量元素Zr含量(〈130×10^-6)和Zr/Y比值(〈4).这些特征表明林山岩群形成于俯冲作用背景下的岛弧环境.因此,上述证据共同反映了华北克拉通东、西陆块碰撞产物的中部造山带经历了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早期的俯冲碰撞造山作用.
曹正琦翟文建蒋幸福胡正祥曾佐勋蔡逸涛张雄徐少朋郭君功
关键词:变质事件同位素构造地质学
湘南—桂东北地区寒武—奥陶纪沉积岩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11
2016年
本文利用LA-ICP-MS分析技术,对湘南—桂东北地区寒武纪和奥陶纪沉积岩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获得有效年龄数据239组,年龄值变化范围较大(3146-474 Ma),主要集中分布于2633-2473 Ma(峰值2500Ma),1880-1521 Ma(峰值1650 Ma),1146-911 Ma(峰值970 Ma),896-720 Ma(峰值800 Ma)和682-474 Ma(峰值520 Ma)5个时间段。4件样品均记录了古太古代—中太古代年龄信息,同时以1146-911 Ma和896-720 Ma两个时间段年龄最集中,反映全球Grenville造山事件和全球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对研究区影响显著。此外,本次还获得大量泛非期(520 Ma左右)锆石年龄,认为全球泛非事件对华夏地块及其邻区影响显著,反映华夏地块与冈瓦纳大陆可能有一定亲缘性。结合前人资料,认为研究区位于华夏地块和扬子地块西南段碰撞拼合带,研究区地层同时接受两地块物质沉积,物源主要来自华夏地块。
张雄曾佐勋刘伟潘黎黎杨宝忠刘建雄魏运许贺赤诚李绍凡
关键词:华夏地块扬子地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