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萍萍

作品数:42 被引量:325H指数:13
供职机构:湖北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气象局科技发展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中国气象局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水利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7篇天文地球
  • 2篇水利工程
  • 2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5篇暴雨
  • 8篇中尺度
  • 7篇降水
  • 7篇暴雨过程
  • 4篇中尺度暴雨
  • 4篇区域性暴雨
  • 4篇卫星资料
  • 4篇物理量
  • 4篇洪水
  • 4篇暴雨预报
  • 4篇长江
  • 4篇大暴雨
  • 3篇地形
  • 3篇洞庭湖
  • 3篇汛期
  • 3篇云图
  • 3篇暖区
  • 3篇气象
  • 3篇区域性暴雨过...
  • 3篇卫星云图

机构

  • 42篇湖北省气象局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三峡梯调通信...
  • 1篇湖北省人工影...
  • 1篇三峡水利枢纽...
  • 1篇武汉区域气候...

作者

  • 42篇张萍萍
  • 15篇张宁
  • 12篇董良鹏
  • 9篇龙利民
  • 9篇吴涛
  • 8篇钟敏
  • 7篇张蒙蒙
  • 7篇徐双柱
  • 6篇车钦
  • 5篇吴翠红
  • 5篇施望芝
  • 5篇王继竹
  • 5篇王珊珊
  • 4篇陈璇
  • 4篇韦惠红
  • 4篇王晓玲
  • 4篇韩琦
  • 3篇王海燕
  • 3篇王丽
  • 3篇陈璇

传媒

  • 10篇暴雨灾害
  • 5篇气象
  • 2篇干旱气象
  • 2篇气象与环境学...
  • 2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人民长江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高原气象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灾害学
  • 1篇贵州气象
  • 1篇沙漠与绿洲气...
  • 1篇气象与环境科...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气象科技进展
  • 1篇2010年全...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8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5篇2008
  • 5篇2007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风云气象卫星资料在暴雨监测和预报中应用
介绍近几年武汉中心气象台利用风云气象卫星资料在暴雨监测预报中应用的研究成果。经过相关项目的研究,建立了以风云气象资料为主,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等,以网页形式的风云系列卫星资料的暴雨监测预报业务系统,定量监测和预...
徐双柱吴涛张萍萍王继竹刘希文
关键词:暴雨
2016年7月5-6日湖北省暖区极端降水成因及预报情况分析
利用NCEP/NCAR再分析逐日资料和其他常规观测资料,对2016年7月5-6日湖北省极端降水过程天气成因及预报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极端降水发生过程中,500hPa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暖湿气流与北侧偏北气流形成气流...
张萍萍孙军钟敏车钦陈璇董良鹏张蒙蒙张宁
关键词:极端降水低涡切变中尺度对流系统
2016年一次由后向传播型MCS导致的大暴雨成因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实况观测资料,对2016年湖北省梅雨期一次由后向传播型中尺度对流系统所导致的大暴雨天气成因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本次过程中,在冷空气较弱、水汽充沛、能量条件好的情况下,受到西南急流和地面冷池的相互作用,导致出现后向传播型MCS,使得降水带从鄂东北地区向西向南扩展,导致大暴雨天气的发生;(2)从中尺度系统的演变特征看,在大暴雨发生前期,鄂东北对流云图呈现明显的指状特征,这是即将出现后向传播型的MCS的一个指示特征,预示着雨区将向西向南扩展,在以后的预报中特别值得关注。
张宁张萍萍王珏岳岩裕
关键词:梅雨期大暴雨
2013年湖北省两次降雪过程对比分析被引量:16
2015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微波辐射计及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13年2月7—8日干雪过程、2月18—19日湿雪过程,从水汽、不稳定、动力及温湿层结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2月7—8日的干雪过程水汽层次浅薄,水汽输送支仅为700 hPa弱西南气流;2月18—19日的湿雪过程水汽充沛,水汽输送支为700 hPa强西南急流和850 hPa东南气流。(2)干雪过程低层冷平流强,层结稳定。湿雪过程低层暖平流强,冷暖交汇使大气不稳定度增加。(3)干雪过程中弱暖湿气流沿深厚冷空气垫爬升,动力辐合位于中高层,次级环流的形成减弱上升运动。湿雪过程中弱冷空气楔入到强暖湿气流底部,迫使其抬升,形成深厚上升运动区,次级环流的形成增强上升运动。(4)干雪过程整层温度<0℃,700 hPa出现冷性逆温层,-10℃层位于925 hPa附近,水汽密度、液态水含量、整层水汽含量较小;湿雪过程700 hPa出现暖性逆温层,-10℃层位于500 hPa附近,水汽密度、液态水含量、整层水汽含量较大。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干、湿雪形成的三维物理模型,该模型从温湿(风)垂直层结上面体现出了干、湿雪形成的主要环境背景差异,对于干、湿雪预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萍萍吴翠红祁海霞王晓玲张宁
关键词:次级环流液态水含量物理模型
风云静止与极轨卫星产品在湖北暴雨监测和预报方法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根据2010—2014年风云2号(FY-2)和风云3号(FY-3)气象卫星资料,结合雷达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等,利用多阈值法、面积重叠法进行了湖北省暴雨云团的识别跟踪方法研究;利用配料法进行了湖北省6 h暴雨短时预报方法研究。建立了以网页形式的风云系列卫星资料的暴雨监测预报业务系统,定量监测和预预暴雨的发生、发展。2014年应用检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对于湖北省暴雨的监测和预报有指导作用。
徐双柱吴涛张萍萍王继竹董良鹏
关键词:暴雨
湖北省两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被引量:48
2008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等资料,采用天气动力学诊断方法,对2007年春夏之交湖北省的两场区域性暴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暴雨过程具有相似的环流背景及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动力学结构,且都受到冷空气的影响;两次暴雨过程的不同点在于,后一次暴雨过程的副热带高压、西南风急流明显强过前一次暴雨过程,前一次暴雨过程的地面冷空气强度和移速强于后一次暴雨过程;两次暴雨过程均伴随有能量锋区、湿度锋区,但后一次暴雨过程的能量锋、湿度锋、上升运动等明显强于前一次暴雨过程;前一次暴雨的雷达回波带结构不完整,强回波局地性较强,对应暴雨分布相对零散,后一次暴雨的雷达回波带结构紧密,回波组织性较强,对应暴雨站点较为集中;前一次暴雨的云系由多个云团合并形成,呈带状,对应暴雨站点分散、暴雨集中区域小,后一次暴雨的云系由一个微小云团发展而成,呈团状,其结构密实且停滞少动,对应暴雨区域较大且集中、大暴雨站点多。
施望芝张萍萍吴涛钟敏韩琦
关键词:暴雨物理量场雷达回波卫星云图
峡谷地形对两次大暴雨过程的增幅作用对比分析被引量:30
2013年
利用湖北省加密自动站资料、常规观测资料、逐6 h的NCEP/GFS再分析资料以及FY2E红外卫星云图资料,对2012年6月29日、7月4日湖北省两次大暴雨过程中峡谷地形的增幅机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在有利的背景场及环境条件下受三峡谷地特殊地形影响而产生,冷暖空气相互对峙并配合峡谷地形的阻挡作用,迫使近地层水平流场、垂直流场发生改变,同时流入峡谷的地面气流与复杂地形相互作用,在峡谷内产生局地气旋性小环流或气流汇合区,地形性涡旋的生成对降水增幅起到关键作用;两次过程的不同之处是,前一过程中,冷空气作用更显著、不稳定能量累积更多、峡谷地形增幅作用更复杂,其中包括狭管效应、喇叭口效应及迎风坡地形效应,所以其降水效率更高、雨强更大。
吴翠红张萍萍龙利民王海燕王珊珊周金莲
关键词:大暴雨
长江上游与洞庭湖洪水遭遇天气概念模型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长江上游与洞庭湖洪水一旦遭遇,将会形成全流域性洪水或特大洪水,给流域各地区防洪减灾工作带来巨大考验。对1981-2012年间共30次长江上游与洞庭湖洪水遭遇过程进行了分析,建立了5类天气学概念模型。通过分别描述这5类模型的洪水特征、降水特征及天气系统演变特征,对洪水遭遇的天气学规律进行了更细致的研究,为进一步优化三峡水库调度方案提供了技术支撑。
张萍萍张俊田刚向永龙陈璇
关键词:洪水遭遇天气概念模型长江上游洞庭湖
2010年1月鄂东一次暴雪过程中尺度分析被引量:14
2013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及NCEP/GFS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1月5—6日发生在湖北东部的暴雪过程进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500hPa北支槽后干冷空气配合南支槽前西南暖湿气流形成的冷暖交汇以及850hPa低涡北抬发展是产生暴雪的主要天气背景;200hPa高空急流、700 hPa西南急流、925hPa东北气流、850hPa气流汇合区、700hPa及850hPa露点锋、锋生次级环流、风向随高度强烈顺转的垂直风切变以及地面中尺度辐合区的有利空间配置,对暴雪预报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此外,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此次暴雪过程的三维物理模型进行了总结。
张宁张萍萍龙利民苟阿宁
关键词:暴雪干线锋生次级环流中尺度分析
2007年主汛期武汉区域四种数值模式定量降水预报评估被引量:16
2008年
利用武汉中心气象台研发的"武汉区域气象中心天气轨道业务产品检验与评估平台,"对武汉区域气象中心在业务中使用的T213、AREM、日本数值预报模式和德国数值预报模式在2007年主汛期的降水预报进行了分级降水检验以及时空分布演变综合评估。结果表明,日本数值预报模式的综合预报性能最好,AREM次好,各模式均存在对强降水预报漏报率偏大的问题;AREM模式对降水带分布和中心强度的预报与实况最接近,表现出对降水带分布较强的预报能力,其它模式对强降水中心位置及强度的预报均有一定偏差;四种数值模式对区域强降水过程的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预报能力,但降水量预报与实况有一定的差距。
孟英杰吴洪宝王丽张萍萍
关键词:TS评分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