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圣华
- 作品数:13 被引量:63H指数:5
- 供职机构:安徽省妇幼保健所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社会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了解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及社会心理健康状况,为开展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健康促进干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艾滋病高发乡镇全部受艾滋病影响儿童为暴露组,同班其他同学为对照组。调查主要内容包括身高、体重、家庭一般情况、社会心理状况等,采用SPSS11.0进行χ2检验。结果调查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暴露组)70人,其中父母亲均HIV阳性者21人(30.0%),父母单HIV阳性47人(67.2%)、其他2人(2.9%)。对照组120人,家中均无HIV阳性人员。暴露组年龄别身高、年龄别体重和身高别体重等生长发育评价指标低于均数减一个标准差的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暴露组父母文化程度、健康状况远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暴露组有30.8%和65.6%的儿童要做农活和家务活,20.5%有缺课现象,30.0%平时表现好,40.9%对目前生活状况满意,53.7%的儿童认为自己性格外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支持和干预,不仅要解决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教育、医疗、生活等问题,而且要提供经济上、心理上的支持和帮助,更需要解决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现实生活问题,如承担了与年龄和生长发育不相符的家务劳动和田间劳动等,应从社区、学校、家庭和个体支持多方面入手,实施干预措施应着眼于家庭,以现实条件为基础,为儿童提供支持性的环境。
- 张松卫计国平尹慧萍孔圣华
- 关键词:艾滋病儿童生长发育社会心理
- 安徽省2005年至2007年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9
- 2008年
- 目的了解安徽省出生缺陷发生情况,找出监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干预措施。方法对2005年至2007年全省出生缺陷监测的35万多围生儿中发现的3127例出生缺陷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我省3年平均发生率为94.81/万,低于全国水平。3年来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农村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城镇,报告缺陷以体表畸形为主。结论加强培训与指导,提高监测质量;加大对农村围产生神经管畸形的预防力度。
- 孔圣华李云羊乐霞尹惠萍
- 关键词:发生率围生儿
- 安徽省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孕产期保健与资源配置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了解安徽省104个区、县妇幼保健机构的孕产期保健和资源配置现况以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运用网络报告系统将妇幼保健机构数据实时填报,描述机构内的孕产期保健服务和辖区内的部分孕产期保健指标现况以及资源配置情况,并进行比较和相关分析。结果区级机构中开展各项孕产期保健服务的构成比均低于80.0%,区、县的孕早期检查率分别为64.7%和55.9%,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分别为61.3%和52.7%。结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孕产期保健服务整体水平较低,孕产期保健服务水平与人财物资源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 阙敏孔圣华张松卫齐晓骁
- 关键词:妇幼保健机构孕产期保健
- 安徽省2006~2013年围产儿神经管缺陷变化趋势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了解安徽省2006~2013年度围生期神经管缺陷(NTDs)变化趋势,以指导今后开展预防神经管缺陷工作。方法对安徽省41个市(县)、123所县级及以上助产机构的神经管缺陷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安徽省2006~2013年度围生儿NTDs发生率逐年下降,与2006年度比较,2011~2013年度NTDs发生率降低49.79%~65.58%,显著大于2010年前的降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农村NTDs发生率为6.58/万,城市NTDs发生率为2.34/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74,P〈0.01)。结论 NTDs发生率逐年下降,农村地区是安徽省神经管缺陷高发地区,应进行重点干预,以进一步降低神经管缺陷发生率。
- 羊乐霞孔圣华张悦张媛
- 关键词:神经管缺陷发生率叶酸
- 安徽省2004-2010年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发展状况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了解安徽省县级妇幼保健机构的发展状况,为妇幼保健机构建设与发展提供依据。方法:开展连续多年监测,对全省县级妇幼保健机构2004-2010年度的资源、服务提供及运营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安徽省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仍存在政府投入不足、人员编制不够、结构不合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妇幼保健机构基础建设缺乏规范、机构之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结论:应进一步强化政府发展妇幼保健事业的责任,增加投入,加强妇幼保健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妇幼保健机构设置标准,加强对妇幼保健机构的考核评估。
- 张松卫阙敏孔圣华尹惠萍
- 关键词:妇幼保健机构
- 综合干预措施对农村育龄妇女艾滋病防制效果的评价被引量:4
- 2002年
- 通过妇幼保健系统对农村育龄妇女进行艾滋病 (AIDS)预防与控制健康教育干预 ,提高农村育龄妇女预防AIDS能力。干预前基础调查 ,培训妇幼保健机构人员 ,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干预 ,干预后调查、分析对比干预措施对农村育龄妇女AIDS预防与控制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发现农村育龄妇女对AIDS三大传播途径的正确认识率分别有显著的提高 ,尤其对预防观念的认识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认为“AIDS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传播的人数由干预前的 2 7.8%下降到干预后的 1.0 % ;对AIDS的态度有了明显改善 ,认为“只有城市人才可能得AIDS”的人数由干预前的 4 2 .1%下降到干预后的 6 .5 % ,基本消除了“AIDS离我们很遥远”的错误认识 ;通过干预 ,农村育龄妇女AIDS防制的行为也得到了加强 ,会正确使用避孕套的人数由 8.3%提高到 76 .9% ,使用过避孕套的人数由 8.3%提高到 2 6 .8% ,患过性病的人数由 4 .4 %下降到 0 .5 %。认为在妇幼保健系统实施AIDS防制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明显 ;健康教育形式应多样化 ;加强基层组织人员培训 ,在农村社区建立AIDS宣传点 ;推广使用避孕套任重道远 ;
- 张松卫尹惠萍计国平孔圣华刘永生何玲秀张永武
- 关键词:育龄妇女综合干预措施艾滋病
- 安徽省2周岁内母乳与非母乳喂养儿童血清维生素A水平比较分析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了解母乳与非母乳喂养儿童中血清维生素A水平是否存在差异以及造成差异可能原因。方法研究数据来自人群为基础的儿童维生素A营养状况横断面调查,共调查401名 0-23月龄儿童。采用改良的荧光方法测定血清中视黄醇含量来反映维生素A水平,通过问卷方法调查儿童的家庭社会经济、围产期保健、2周内患病情况;半定量膳食频率问卷调查前1周内儿童膳食情况。利用SAS 8.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01名2岁内儿童中,母乳喂养率为50.37%;非母乳喂养组维生素A平均水平为(30.67±0.57)μg/dl,母乳喂养组为(27.60±0.56)μg/d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控制其他因素影响后,调整后的非母乳喂养组均值为(31.82±0.98)μg/dl, 母乳喂养组为(29.46±0.96)μg/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年龄组分层分析显示,0月龄~、6月龄~、12月龄~和18月龄~组的母乳喂养率分别92.1%、70.1%、32.0%和17.1%。各年龄组内两组间(非母乳喂养组-母乳喂养组)维生素A均值差值及其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4.70 (-2.52-1.92)、0.82(-2.32-3.95)、2.95(-0.68-6.58)和6.05(2.34-9.77)μg/dl;控制其他混杂因素后,调整后的两组均值差值及其95%CI分别为0.00(-7.18-7.19)、1.35(-1.76-4.45)、 2.92(-0.82-6.65)和4.26(0.71-7.81)μg/dl;调整前、后只有18月龄组非母乳喂养组和母乳喂养组维生素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趋势x2检验表明12月龄以后母乳喂养儿童辅食添加频率均比非母乳喂养儿童低。结论与非母乳喂养儿童相比,母乳喂养儿童的体内维生素A水平有所降低,但差别只是局限在18月龄以后儿童中。母乳中维生素A含量不足以及辅食添加不充分可能是造成这种差异潜在原因。控制人群中维生素A缺乏应该采取综合干预措施。
- 张业武陶芳标尹惠萍朱晓明计国平孔圣华宋清华陈建华储诚志李竹
- 关键词:母乳喂养维生素A缺乏辅食添加
- 安徽省孕产妇贫血状况调查被引量:8
- 2003年
- 目的 获取全省孕产妇贫血的基础资料。方法 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 ,使用 XF- 1血红蛋白仪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血红蛋白平均为 (115 .5± 14 .3) g/ L,全省孕产妇贫血检出率为 36 .4 % ,轻度贫血检出率 32 .2 % ,中重度贫血检出率 4 .2 % ;贫血检出率与孕产妇年龄及妊娠分娩的时期有密切关系 ,中重度贫血分布在孕中晚期和产褥期 ;不同胎次孕产妇贫血检出率、城市与农村地区孕产妇贫血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我省孕产妇贫血患病率仍处在较高水平 ,建议采取积极措施 :强调婚前及孕期保健过程中加强有关的健康教育 ;扩大孕产期保健覆盖面 ,提高保健质量 ,降低孕产妇贫血患病率。
- 宋清华张业武孔圣华
- 关键词:孕产妇贫血
- 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与儿童亚临床VitA缺乏的关系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探讨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与儿童亚临床VitA缺乏的关系。方法:对于6—71个月儿童VitA营养状况进行横断面研究,荧光法测定血清VitA含量。半定量频率问卷收集调查前2周内儿童辅食情况,同时调查儿童的家庭经济、围生期保健及疾病情况等。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母乳喂养为亚临床VitA缺乏的危险因素(OR=3.52,95%CI为2.02-6.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在控制性别、月龄、儿童排行、母亲文化水平、母亲职业、VitA增补剂、腹泻等因素后,仍然有显著意义(OR=2.39,95%CI为1.22—4.69)。单因素分析添加鲜奶或奶制品、蛋类、豆类及豆制品、蔬菜以及鱼虾等辅食对亚临床VitA缺乏有保护作用,伽均小于1;在控制已知协变量和混杂变量后,只有豆类及豆制品辅食添加有统计学意义(OR=0.41,95%CI为0.18—0.94)。结论:6个月以后母乳喂养不能成为亚临床VitA缺乏的保护因素,辅食添加不足与亚临床VitA缺乏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 张业武尹惠萍陶芳标朱晓明孔圣华宋清华陈建华储诚志李竹
- 关键词:儿童母乳喂养辅食
- 安徽省2006~2008年度婴儿死亡监测结果分析
- 2009年
- 目的了解安徽省2006~2008年度婴儿死亡情况,分析主要死亡原因,提出干预措施。方法对2006~2008年度安徽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进行监测,并收集婴儿死亡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安徽省婴儿死亡前5位死因为出生窒息、先天性心脏病、早产和低出生体重、意外窒息、肺炎。结论应提高基层产儿科诊治水平,减少出生窒息的发生;进一步开展孕前保健、孕期保健和产前诊断,减少严重畸形儿的出生。
- 孔圣华张唯敏尹惠萍
- 关键词:婴儿死亡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