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娄可佳

作品数:9 被引量:67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基因
  • 3篇心肌
  • 3篇心肌病
  • 3篇型心
  • 3篇肌病
  • 3篇厚型
  • 3篇肥厚
  • 3篇肥厚型
  • 3篇肥厚型心肌病
  • 3篇表型
  • 2篇动脉
  • 2篇血管
  • 2篇突变
  • 2篇临床表型
  • 2篇基因突变
  • 1篇代谢
  • 1篇代谢综合
  • 1篇代谢综合征
  • 1篇点突变
  • 1篇动脉疾病

机构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鸡西市人民医...
  • 1篇邵阳市第一人...

作者

  • 9篇娄可佳
  • 4篇邹玉宝
  • 3篇刘晓宁
  • 3篇于晖
  • 3篇宋雷
  • 2篇孙凯
  • 2篇王继征
  • 1篇马爱群
  • 1篇宋卫华
  • 1篇张芊
  • 1篇余晖
  • 1篇杨瑶瑶
  • 1篇王晓健
  • 1篇党爱民
  • 1篇郑维越
  • 1篇李俊男
  • 1篇肖传实
  • 1篇周宪梁
  • 1篇樊晓寒
  • 1篇王东

传媒

  • 5篇中国分子心脏...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7
  • 1篇2009
  • 1篇2007
  • 3篇2005
  • 1篇200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高血尿酸增加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性别差异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中国农村高血压患者高血尿酸增加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通过阶段性随机整群抽样入选河南信阳7个社区4 163例40~75岁高血压患者,进行问卷、体检、生化检查等确定合并危险因素及血尿酸和血肌酐水平,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明确左心室肥厚情况。结果:男性血肌酐升高者(>115μmol/L)显著高于女性(>107μmol/L)(5.2%vs.1.5%,P<0.001),左心室肥厚者显著低于女性(33.8%vs.41.9%,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女性血肌酐升高者较血肌酐正常者血尿酸水平显著升高(均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左心室肥厚者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无左心室肥厚者[(264.5±70.1)vs.(250.6±66.5)μmol/L,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男性中无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多个危险因素后发现与血尿酸水平Ⅰ分位组比较,血尿酸水平Ⅳ分位组显著增加男性血肌酐升高危险(OR,15.8,95%CI:3.3~77.2),而在女性未治疗高血压患者中显著增加左心室肥厚危险(OR,1.51,95%CI:1.13~2.03)。结论:高血尿酸增加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存在性别差异,在女性中显著增加左心室肥厚危险,在男性中增加肾脏损害。
樊晓寒孙凯娄可佳党爱民周宪梁张慧敏吴海英惠汝太
关键词:性别差异血尿酸高血压靶器官损害
利伐沙班与阿司匹林联用在中国稳定性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COMPASS研究中国亚组分析被引量:16
2021年
目的:基于“采用抗凝策略人群中的心血管结局(COMPASS)”的中国亚组数据,分析利伐沙班与阿司匹林联用对稳定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血管事件二级预防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COMPASS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国际多中心、随机、平行组设计的临床试验。本研究选取其中2014年9月至2017年2月中国31家医学中心的稳定性心血管病患者(诊断为稳定性冠心病、外周动脉疾病或两者同时存在)进行亚组分析,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利伐沙班与阿司匹林联用组、利伐沙班单用组及阿司匹林单用组。收集3组的年龄、性别等基线临床资料。患者于随机分配后第1、6个月以及此后每隔6个月于门诊或电话中接受随访。观察的主要疗效终点是心血管病死亡、心肌梗死及卒中的复合事件,主要安全性终点为修改的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标准大出血,评价临床净获益及其他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估算终点事件的年化发生率,并采用分层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比较3组终点事件及临床净获益事件风险的差异。结果:COMPASS研究中国亚组共纳入1 086例稳定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利伐沙班与阿司匹林联用组366例,年龄(64.2±8.3)岁,男性293例(80.1%);利伐沙班单用组365例,年龄(63.8±9.0)岁,男性301例(82.5%);阿司匹林单用组355例,年龄(63.6±8.8)岁,男性282例(79.4%)。最终共1 081例患者完成随访,随访率为99.5%,中位随访时间为575(413,673)d。利伐沙班与阿司匹林联用组主要疗效终点事件发生9次(1.5%/年),利伐沙班单用组发生21次(3.7%/年),阿司匹林单用组发生14次(2.5%/年);主要安全性终点3组分别为6次(1.0%/年)、9次(1.6%/年)及7次(1.2%/年);临床净获益事件3组分别为10次(1.7%/年)、22次(3.9%/年)、15次(2.7%/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其他不良事件在中国亚组中发生较少。 结论:利伐沙班与阿司匹林联用以可�
梁岩龚泽彬娄可佳刘丽笙朱俊
关键词:外周动脉疾病利伐沙班阿司匹林
MYBPC3基因型-肥厚型心肌病表型关联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MYBPC3基因突变类型与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临床表型及不良预后的关联。方法使用panel二代测序,检测529例HCM患者和307例健康对照的8个肌小节HCM致病基因。根据携带MYBPC3突变情况,将MYBPC3突变阳性患者分为3组:仅携带1个MYBPC3错义突变(错义组)、仅携带1个MYBPC3无义或剪切位点突变(截短组)或携带至少1个MYBPC3突变的多突变患者(多突变组)。比较3组患者间基线临床特征及临床结局的差异。结果本研究总计在93例(17.6%)患者中检测到64种MYBPC3致病突变。与未检出MYBPC3突变的患者相比,携带MYBPC3突变患者的家族史阳性的比例更高,左心室室壁厚度更大,出现异常Q波的患者比例更高。在携带MYBPC3突变患者中,多突变组最年轻,左心室室壁厚度更大。在4.7±3.2年随访期间内,MYBPC3突变患者全因死亡风险显著高于未检出MYBPC3突变患者(校正HR 2.00,95%CI 1.06-3.79,P=0.033),心血管死亡风险存在增加趋势(校正HR 1.80,95%CI 0.91-3.55,P=0.091)。在MYBPC3突变阳性患者中,多突变组的心血管死亡(校正后HR 30.4,95%CI 3.01-301.12,P=0.004)和全因死亡(校正后HR 25.2,95%CI 4.07-156.00,P=0.001)均显著升高,而截短突变组的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则未见显著增加。尤其是携带MYBPC3复合突变的8例患者,在随访期间6(75%)例发生心血管死亡。结论 MYBPC3截短突变与HCM不良预后不存在相关性。携带多个突变的MYBPC3突变携带者,尤其是MYBPC3复合突变患者不良预后风险显著增。
王东娄可佳吴桂鑫张策阮洁云张小慢邹玉宝惠汝太宋雷王继征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基因型-表型
C反应蛋白与肥胖的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1
2005年
目的探讨超重和肥胖对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对2000年山东省青岛港务局1900份职工体检资料进行分析(40-54岁),观察在不同体重指数(BMI)和腰臀围比值(WHR)的人群中平均血浆CRP水平和异常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血浆CRP的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CRP与超重和肥胖的关系。结果随着BMI的增加,人群血浆CRP水平和异常率呈显著增加(P<0.001),体重正常组(BMI<24kg/m2)血浆CRP水平和异常率分别为(2.37±2.21)ms/L和26.7%,超重(BMI24-27.9kg/m2)和肥胖(BMI≥28ks/m2)血浆CRP水平和异常率分别为(3.04±2.338)mg/L、39.4%和(3.98±2.59)mg/L、56.0%。影响血浆CRP水平的因素有:甘油三酯、BMI、性别、WHR和吸烟。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排除其它危险因素后CRP水平仍是超重(OR=1.2,95%可信区问1.114*1.210,P<0.001)及肥胖(OR=1.5,95%可信区间1.187-1.332,P<0.001)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浆CRP水平与超重和肥胖密切相关。
于晖娄可佳刘晓宁孙凯惠汝太
关键词:C反应蛋白体重指数超重肥胖
MYH7基因突变功能域与肥厚型心肌病临床表型关联研究
2017年
目的明确是否MYH7突变所在功能域与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临床表型相关。方法入选既往前瞻性HCM队列中基因检测发现携带MYH7基因突变的患者,根据基因型分为3组:仅携带1个MYH7头部或颈部功能域突变的患者、仅携带尾部功能域突变的患者和携带多个致病突变的MYH7阳性患者。比较3组患者间基线临床特征及临床结局的差异。结果我们总计在110例HCM患者中发现86种突变,其中84种(97.7%)为错义突变,41种(47.7%)位于心脏β-肌球蛋白重链头部功能域,24种(27.9%)位于颈部,21种(24.4%)位于尾部功能域。在所有MYH7突变阳性患者中,23例(20.9%)患者携带MYH7复合突变或携带其他肌小节致病突变。三组患者在入组时其基线临床表现无显著差别。在平均5.3±3.8年随访期间,较只携带尾部功能域的患者,只携带MYH7头部或颈部功能域突变的患者发生心血管死亡的风险和发生全因死亡的风险均没有显著增加。但是携带多个致病突变的MYH7阳性患者发生心血管死亡风险(校正后HR 7.27,95%CI 1.68-31.36,P=0.008)和全因死亡风险(校正后HR 7.56,95%CI1.97-29.09,P=0.003)的风险较仅携带单个MYH7突变的患者显著增加。结论 MYH7基因突变所在结构域与HCM临床表现及预后没有显著相关性。携带多突变的MYH7突变阳性患者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
冯广迅娄可佳张沫杨瑶瑶王丽梅邹玉宝宋雷王虎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MYH7基因功能域
脂滴包被蛋白PLIN基因多态性与代谢综合征易感性的关联性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研究脂滴包被蛋白PLIN基因多态性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从河南省信阳市选取代谢综合征及对照共2068例,病例组1021例,对照组1047例。所有研究对象记录其病史、体检等临床资料及吸烟、饮酒等流行病学资料,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 RFLP)技术检测各组PLIN基因rs8179078和rs6496589两个SNPs位点的多态基因型并统计各组的多态性频率。结果rs6496589在女性中CC基因型的频率病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代谢综合征组rs6496589 CC基因型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代谢综合征组:rs6496589CC为56.6%;对照组rs6496589CC为48.8%;P=0.002)。校正了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和高脂血症史等传统危险因素的影响后,这种相关性仍然存在。rs8179078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PLIN基因rs6496589多态性中CC基因型是中国汉族人群代谢综合征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rs8179078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的代谢综合征发病无显著相关性。
刘改珍宋卫华陈敬洲余晖娄可佳宋燕王晓健李俊男惠汝太肖传实
关键词:PERILIPIN基因多态性代谢综合征
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Ala26Val突变——中国人肥厚型心肌病热点突变被引量:26
2002年
目的 研究中国人肥厚型心肌病致病基因 ,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 在86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及 12 0例正常对照中进行 β 肌球蛋白重链 (β MHC)基因扫描 ,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其功能区的外显子片段 ,双脱氧末段终止法测序。对阳性结果者进行家系调查 ,收集临床资料 ,分析其临床表型。结果 在 3个家系及 1例散发患者中发现 β MHC基因第 3号外显子的Ala2 6Val错义突变 ,正常对照组同一位置未见异常。 3个家系临床表型不同。结论 β MHC基因Ala2 6Val突变是中国人肥厚型心肌病的热点突变 ,其临床表型的异质性 ,提示多因素参与了肥厚型心肌病的发生和发展。
邹玉宝王继征武鹏翥郑维越卢赛兰宋雷娄可佳张芊惠汝太
关键词:Β-肌球蛋白重链肥厚型心肌病临床表型基因突变
尿微量清蛋白与脑卒中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尿微量清蛋白的水平,探讨其与脑卒中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的方法检测了来自全国7个临床中心病例对照的尿微量清蛋白水平。1890例脑卒中患者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检查证实(其中缺血性脑梗死854例,腔隙性脑梗死528例,脑出血508例),1595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对照组经严格检查排除脑卒中。结果:缺血性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的尿微量清蛋白水平分别为(13.26±17.28)和(14.14±15.93)mg/L,明显高于对照组(10.34±11.33)mg/L(P<0.01);腔隙性脑梗死组的尿微量清蛋白水平(10.25±11.18)m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其他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后,尿微量清蛋白330 mg L者发生缺血性脑梗死(OR=1.6,95%的可信区间1.073-2.268,P< 0.05)和脑出血(OR=1.7,95%的可信区间1.054-2.650,P<0.05)的危险性增加;尿微量清蛋白异常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微量清蛋白水平与脑卒中发生的关系密切,是脑卒中独立的危险因素。
于晖娄可佳刘晓宁廖玉华汪道文马爱群邹玉宝惠汝太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尿微量清蛋白
对血浆Lp(a)致动脉硬化作用的再评价—9540正常人群及4055病例对照结果分析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观察中国正常人群血浆Lp(a)的分布情况及特点,分析血浆Lp(a)水平的变化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性的关系,进一步证实血浆Lp(a)致动脉硬化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的方法检测了9540正常人群的血浆Lp(a),分析了年龄、性别与L(a)水平之间的关系。检测了530例心肌梗死患者(冠脉造影证实)及229例对照(冠脉造影阴性)和1386例脑梗死患者(头颅CT或核磁共振检查证实)及1910例对照的血浆Lp(a),分析了血浆Lp(a)变化与疾病危险性的关系。结果(1)正常人群血浆Lp(a)呈偏态分布(P<0.01),中位数为19.6mg/dl,全距为209.7mg/dl。不同年龄、性别血浆Lp(a)水平分布情况,除大于50岁的女性以外,其余各组之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正常人的Lp(a)水平主要分布在11-20mg/dl的范围;(2)疾病组血浆Lp(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Lp(a)>30mg/dl者,心肌梗死组占43.4%,脑梗死组占68.5%,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且随着Lp(a)浓度升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有上升的趋势;(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p(a)>30%者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增加(OR值为2.2,95%,CI:1.498-3.167,P<0.001)和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OR值为2.1,95%,CI:1.767-2.489,P<0.001)。结论Lp(a)与动脉硬化密切相关,随着浓度升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它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子。
于晖高岩娄可佳刘晓宁惠汝太
关键词:动脉硬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