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耀显
- 作品数:4 被引量:39H指数:3
- 供职机构:吉林省气象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东北夏季月低温事件的定义及大气环流年代际特征分析被引量:5
- 2014年
- 利用1960—2009年东北地区150个地面测站的逐日气温资料,定义了东北三省夏季月低温事件(简称MCSE),并将其分为5类。结果表明:MCSE发生频率在20世纪60—70年代较高,80年代逐渐减少,90年代显著减少;6月和8月以第Ⅲ类MCSE为主,而7月则为第Ⅱ类;在冷气候背景下,第Ⅱ类MCSE正涡动能量由高纬向中纬度传播,正常背景下由中纬度向高纬度传播,第Ⅲ类则与之相反,暖背景下第Ⅱ类MCSE的能量传播方向与冷背景一样,而第Ⅲ类则先由低纬度向高低纬度传播,然后由高纬度向低纬度传播;在冷背景下第Ⅱ类和第Ⅲ类MCSE,中国东北地区均处于大范围强冷空气带的覆盖下,而正常期气候背景下这两类MCSE的东北冷涡和乌拉尔山阻塞高压(西阻)均较明显,在暖背景下,第Ⅱ类MCSE的贝加尔湖阻塞高压(中阻)、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东阻)以及东北冷涡系统均较明显,而第Ⅲ类MCSE的中阻和东北冷涡明显。
- 李尚锋应爽姚耀显廉毅
- 东北夏季极端低温天气事件的定义及其冷空气路径分析被引量:3
- 2014年
- 采用东北三省150个测站1961~2010年的逐日温度资料和同期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以及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2.5°×2.5°分辨率的全球再分析资料,定义了东北夏季极端低温天气事件(extremelow—tempera—tureevent以下简称ELTE事件),统计给出了ELTE事件的发生、峰值和持续时间的日历表。根据该日历分析,发现了影响东北地区夏季ELTE事件’酌最主要的2条冷空气路径(西北路径和东北路径),1961~2010年期间,影响东北地区的ELTE事件最主要是受西北路径的冷空气的影响,其次是东北路径。同时也发现,ELTE事件20世纪80年代发生频率最高,90年代后开始减少,但是东北路径的ELTE事件在90年代以后开始明显的增加。还发现,ELTE事件发生的前4d,贝加尔湖地区若是被低压槽覆盖,易发生西北路径的ELTE事件,若该区域被一个东北.西南走向的高压斜脊控制,同时鄂霍次克海区域存在一个低压中心,形成西北“+”东南“一”的跷跷板形态,易发生东北路径的ELTE事件。
- 李尚锋孙钦宏姚耀显廉毅
- 关键词:极端低温事件偶极子
- 东北初夏极端低温事件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机理分析被引量:24
- 2012年
- 采用东北三省150个测站1961~2008年的逐日温度资料和同期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2.5°×2.5°分辨率的全球再分析资料,探讨东北三省初夏极端低温事件的空间分布及其大气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初夏气温与夏季气温变化在时空尺度上相关显著,具有重要的预警作用;给出初夏极端低温事件的定义,其空间分布可归为3种类型,随纬度的增加极端低温事件发生的频率也显著增加;20世纪90年代以来,极端低温事件明显减少,仅出现2次,但影响范围遍布东北三省全境;阻高与冷涡的配置和大气低频Rossby波扰动对初夏东北冷涡活动气候基本流的同位相强迫,更增强了500hPa位势高度距平场由北向南的“+、-”局域环流的异常,是极端低温事件的强弱与空间范围大小的重要动力机制;较为偏东的鄂霍次克海阻高和冷涡,以及冷平流的作用与以黑龙江省(包括吉林省的一部分)为主出现极端低温I、II类事件的关系更加密切,贝加尔湖阻高和鄂霍次克海阻高与偏南的强冷涡相互匹配、大气低频Rossby波扰动很强易出现第Ⅲ类极端低温事件。
- 李尚锋廉毅陈圣波孙钦宏姚耀显
- 关键词:冷平流ROSSBY波
- 松花江、辽河流域实测径流的变化趋势及其与降水的关系被引量:9
- 2012年
- 利用松花江、辽河流域内132个降水测站1961—2000年40年的月降水资料,以及水文测站哈尔滨、江桥、铁岭1956—2000年45年的月实测径流量资料,分析松花江、辽河流域实测径流的变化趋势,并探讨夏季径流与同期降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松花江流域的年实测径流量呈现较微弱的下降趋势,而辽河流域年实测径流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两流域径流量均存在着一致的阶段性丰枯周期变化;最显著的一次波动是夏季实测径流由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呈现的显著下降趋势转为80年代初期的明显上升趋势;降水是影响松花江、辽河流域夏季实测径流的一个重要气候因素。初步揭示了人类活动、下垫面改变对实测径流的影响。
- 涂钢李尚锋孙力姚耀显
- 关键词:降水松花江流域辽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