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岩
- 作品数:20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 陕北黄土高原无资料地区洪水特征值分位数估算方法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数据短缺是制约陕北黄土高原区科学防御洪水灾害的关键性因素,探索数据短缺区域的洪水特征值分位数估算方法具有科学意义。以榆林市28个水文站点的实测最大一日流量(MDF)的分位数为响应变量,以集水面积、淤地坝控制面积、水文站点的经纬度等12个指标为解释变量,研究了线性CCA与非线性NLCCA两种同质区域识别方法与线性MLR和非线性GAM两种区域水文分位数估计方法交叉耦合所形成的4种区域洪水频率分析模型的估算效能,并评价了其在陕北黄土高原的适用性。结果显示,NLCCA-GAM凭借其非线性优势,相比其他耦合模型(CCA-MLR、NLCCA-MLR、CCA-GAM)具有更高的精度和鲁棒性,可作为陕北黄土高原无资料地区洪水特征值分位数的最优估计方法。
- 张洪波张靖铷夏岩丁浩邵淑婷高文冰
- 关键词:黄土高原
- 一种采油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介质及设备
-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油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采油系统包括油井、隔热油管和加热装置,采油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获取油井的目标温度,确定目标温度对应的产量关系曲线,产量关系曲线用于指示采油系统的产油量和加热装置...
- 刘重伯朱瑞彬谢唯一罗胜游靖苑习之杨小平马纪翔夏岩张鹏
- 关中盆地蓝田—灞河组地热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被引量:2
- 2023年
- 采用水化学及同位素分析等方法对关中盆地蓝田—灞河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热水以Cl—Na和Cl—SO_(4)—Na—Ca型水为主,地热流体水化学由浅到深,从HCO_(3)·SO_(4)—Na型→SO_(4)·HCO_(3)—Na型→SO_(4)·Cl—Na型→Cl·SO_(4)—Na型→Cl—Na型,水化学类型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过渡,最终演变为单一型Cl—Na型。研究区热储层温度较高,分布范围较宽,为40~105℃,大部分水样温度高于60℃,平均温度为72.8℃。pH值均大于7,属于弱碱性水;TDS(矿化度)普遍高于1 g/L。地下热水14 C年龄在7000~28000 a之间,从盆地南北两侧向中部逐渐变老,在盆地南北两侧存在地表水的补给。盆地中部新生界孔隙裂隙型地热流体的赋存环境相对封闭,盆地形成过程中早期地层的部分地下水由于新生代地层的快速沉降和堆积而在孔隙中封存,随着盆地的不断沉降和堆积,逐渐加压和封存了孔隙中的地下水。
- 夏岩张莹郭路任战利高文冰高文冰陈凯陈凯祁凯邢光远
- 关键词:地热水水化学关中盆地
-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区地热开发潜力及前景探讨
- 2023年
- 地热资源是安全、稳定、高效的可再生能源,且相对于其他可再生能源具有更深远的发展潜力。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区地热资源属于中低温地热资源类型,特点为分布面积较广,蕴藏的地热资源量较大。立足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区地热资源赋存现状,分析其油气区地热资源开发潜力及技术方向。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地质、钻井、测井及物化探资料,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而且废弃井改造为地热井,可以降低地热开发风险,节约成本。并结合目前油气区地热资源赋存现状及开发潜力,提出油气区地热资源开发的工作建议。以期为油气田开发过程中热能的综合利用提供借鉴与指导意义。
- 杨金龙梅启亮崔军平范立勇夏岩孟张勇
- 关键词:油气田地热资源可再生能源
- 岩土热物性对深埋管换热性能的影响
- 2024年
- 建立深度为2500m的地埋管-岩土耦合换热模型,对地埋管换热进行2880h(4个月)模拟计算,分析岩土导热系数和地温梯度对地埋管换热特性和岩土温度的影响,探究地埋管累计换热量与影响半径的关系。结果表明:岩土导热系数的增大会提升地埋管的换热能力,但随着导热系数的增大提升速率减缓,导热系数为1 W/(m·K)和4 W/(m·K)时,地埋管在2880h内的平均换热量分别为216.17kW和495.92kW;地温梯度增大同样可以提升地埋管换热能力,且提升速率基本不变,地温梯度为20℃/km和35℃/km时,地埋管在2880h内的平均换热量分别为310.15kW和485.55kW;在换热条件确定时,地埋管累计换热量与受到影响的岩土体积线性相关。
- 陈凯李超李超夏岩郭路江超
- 关键词:地埋管地温梯度
- 基于SWAT-MODFLOW的黄河中游区径流过程模拟及对黄土高原变绿的响应被引量:8
- 2020年
- 受气候变化、黄土高原变绿以及人类取用水的耦合影响,黄河中游区大多数流域的径流过程都呈现出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严重威胁到流域水安全与区域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探索黄河中游区的径流演变规律及发展机理,已成为黄河中游区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之一。由于黄河中游区地下水补给强烈,单纯的SWAT模型应用效果有限。为此,以黄河中游区的典型流域延河流域中的延安站控制流域和西川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SWAT-MODFLOW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型,模拟并探讨了黄土高原变绿条件下延河流域的径流变化过程,并定量解析了黄土高原变绿对流域径流减少的影响。结果表明:SWAT-MODFLOW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研究区径流量的变化,纳什系数均在0.71以上,证明其具有适用性。在近天然条件(不考虑人类取用水影响与下垫面变化)下,研究区的年径流受气候因素驱动,基本呈现丰枯交替的弱下降趋势;而在下垫面变化(高原变绿)影响下,年径流会呈现较为明显的缩减变化,其影响量约占各站人类活动影响总量的29.03%~65.79%,其余则由直接人类活动驱动。遂可见,气候变化、下垫面改变和人类直接活动交织影响着黄河中游区的水文循环过程,驱动着地表水资源量的变化,因此迫切需要开展黄河中游区气候-下垫面-人类活动-水文系统间的驱动过程研究。
- 张洪波支童卫星辰党池恒夏岩高文冰
- 关键词:径流模拟黄河中游
- 一种井筒深部加药方法及装置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井筒深部加药方法及装置,包括地面加注撬、地面管线、单流阀、注入井口、油管、输‑注药管、抽油泵、管卡、注入‑混合器、筛管、丝堵;井筒深部加药装置的工作方法为:地面加注撬中的药剂,增压后,进入输‑注药管,当输...
- 马纪翔夏岩朱瑞彬谢唯一刘重伯苑习之白学敏姚庆童杨小平张帆
- 观测资料短缺地区水文模拟与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评价——以马莲河流域为例被引量:2
- 2023年
- 传统的资料短缺地区水文设计多采用水文移用方法,但受黄土高原空间异质性影响,估算结果常存在较大误差,且黄土高原区产流机制较为复杂,地下水补给强烈,简单的水文模型多难以准确模拟区域水文过程。鉴于此,以马莲河流域为研究区域,透过SWAT-MODFLOW耦合模型实施马莲河流域尺度的水文模拟,并评价其地表水资源在不同地表覆盖下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演化特征,以期为以马莲河流域为代表的资料短缺地区的地表水资源量评价提供参考。模型校验结果表明,构建的SWAT-MODFLOW耦合模型在以马莲河流域为代表的黄土高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出口站点的NSE系数高达0.92。相比水文设计中常用的面积比推算法,基于耦合模型获取的地表水资源量空间分布成果更具有参考价值。近天然条件下马莲河流域内不同子流域或区域的出口断面径流及产水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出口断面径流整体呈现自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增的趋势,流域上游东川、西川干流区域产水能力最强,环江上游区域产水能力较弱,其他区域产水能力介于二者之间。以耕地向草地和林地转移的流域植被覆盖改变,对马莲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的影响有限,而以取用水为代表的流域直接人类活动对径流减少的影响强烈。
- 高文冰姚聪聪夏岩夏岩张洪波
- 关键词:水资源评价
- 关中盆地新近系蓝田-灞河组热储层物性及渗流特征研究
- 2024年
- 关中盆地地热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地热能有助于调整能源结构、降低雾霾及改善环境。新近系蓝田-灞河组是目前地热开采的主要热储层,明确储层物性及渗流机理对地热资源的高效规模开发利用及回灌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钻井岩心及测井资料,结合压汞、铸体薄片、核磁共振等相关测试手段,对渭河盆地新近系主要层位蓝田-灞河组的物性特征、孔隙结构特征、渗流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地热井及钻孔测井资料,西安凹陷蓝田-灞河组孔隙度为20%~25%,渗透率为100~200 mD,固市凹陷孔隙度为10%~20%,渗透率为1~100 mD,西安凹陷物性条件优于固市凹陷,在平面上孔渗均表现为由盆地边缘向盆地中部增大的趋势。②蓝田-灞河组孔隙以原生粒间孔、粒间残余孔隙为主,局部见少量微裂缝发育,见少量长石溶孔。孔喉分布比较均匀,主要介于10~16μm之间,渗透率贡献值高。出水量大,单位厚度砂岩单位涌水量高,富水性及渗流特征好。③蓝田-灞河组砂岩储层类型属于Ⅱ类储集层,综合评价为高孔隙度渗透层,是最有利的地热开发层段。
- 张莹任战利兰华平祁凯祁凯夏岩
- 关键词:热储层渗流地热资源关中盆地
- 黄土高原变绿对黄河中游延河流域径流演变的影响估算被引量:8
- 2020年
- 近年来,黄土高原变绿对黄河中游,特别是黄土高原的径流演变扰动显著且影响强烈,估算其影响对保障区域水安全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基于1959~2016年黄河中游延河干流延安水文站控制流域(以下简称"延河流域")径流量及同期面降水量,识别了径流演变的变异年份,分析了径流与降水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间的响应关系,定量估算了黄土高原变绿对延河流域径流非一致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延河流域在1970、1996年发生了径流变异,总体呈现衰减趋势;若以1970年之前径流过程为参照基准,则可得统计期内降水变化导致径流减少2.8×10~8 m^3,贡献率为18.1%;1971~1995年,延河流域径流主要受以水利工程建设为主导的人类活动影响,驱动径流减少4.75×10~8 m^3,贡献率为30.6%,之后径流变化由新增人类活动和植被恢复为主导的黄土高原变绿联合驱动,贡献率分别为3.7%和47.6%。综上所述,黄土高原变绿正在成为驱动延河流域径流减少的主要因素,潜在威胁着黄土高原未来的水资源安全与社会发展。
- 夏岩张姝琪高文冰高文冰郭路
- 关键词:径流演变归因分析延河流域黄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