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清
- 作品数:3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国产与进口头孢他啶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合并肺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评价国产与进口头孢他啶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合并肺炎(PN)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4年10月我院NICU收治的NRDS合并PN患儿10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国产组和进口组各53例,分别应用国产和进口头孢他啶抗感染,初始治疗均以100 mg/(kg·d)剂量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30~50 m L,分2次静脉滴注,每12 h一次。观察两组患儿的症状体征变化、辅助通气情况、需调整为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或碳青霉烯类抗感染的情况、抗菌药物疗程、抗菌药物费用、临床转归、不良反应和细菌学指标等。结果:头孢他啶治疗总有效率为60.38%(64/106),国产组和进口组的有效率分别为52.83%(28/53)和67.92%(36/53),细菌清除率分别为11.11%和18.75%。两组的住院时间、持续正压通气(CPAP)或机械通气时间、头孢他啶使用时间、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或碳青霉烯类使用时间、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国产组和进口组的抗菌药物疗程分别为(25.41±6.32)d和(20.11±5.74)d,抗菌药物费用分别为(2 337.20±698.30)元和(2 558.70±921.60)元,国产组抗菌药物疗程长于进口组(P〈0.01),但抗菌药物费用低于进口组(P〈0.01)。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两组的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且为产ESBLs菌,其对头孢他啶耐药率为100%。结论:NRDS合并PN致病菌对头孢他啶耐药率较高,临床初始治疗不建议首选头孢他啶抗感染。
- 李松吴育罗梁春杰霍英周小清郑小清
- 关键词:头孢他啶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炎随机对照试验
- 变应原体外检测对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意义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了解应用变应原体外检测系统进行变应原筛查和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测定对咳嗽变异性哮喘诊断的意义。方法选择CVA患儿32例(CVA组)、支气管哮喘(CVA除外)患儿29例(支气管哮喘组)、肺炎患儿30例(肺炎组)、健康儿童22例(正常对照组),应用变应原体外检测系统进行变应原过筛试验及各组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测定。结果变应原过筛实验阳性率:CVA组75.0%,支气管哮喘组79.3%,肺炎组10.0%,正常对照组13.6%,CVA组与支气管哮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VA组与肺炎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ECP水平:CVA组为(17.50±6.98)μg/L,支气管哮喘组为(16.55±3.56)μg/L,肺炎组为(5.62±3.66)μg/L,正常对照组为(4.18±2.14)μg/L,CVA组与支气管哮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VA组与肺炎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变应原体外检测系统进行过敏原筛查试验及ECP测检对诊断咳嗽变异性哮喘有重要意义。
- 林行周小清宋静
- 关键词:咳嗽变异性哮喘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
- 血乳酸、乳酸清除率持续监测对感染性休克患儿液体复苏的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研究血乳酸、乳酸清除率持续监测对感染性休克患儿液体复苏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64例感染性休克患儿病例资料,患儿入院后均接受积极的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根据治疗结果分为存活组36例和死亡组28例。治疗期间持续监测两组治疗初始、6 h、12 h、24 h的血乳酸值,动态观察乳酸清除率的变化并记录复苏治疗6 h后的乳酸清除率。结果:存活组血乳酸值在EGDT液体复苏治疗后呈逐渐下降趋势,治疗6 h、12 h、24 h后血乳酸值较治疗初始值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治疗后血乳酸值整体仍呈较高水平表达,且在治疗12 h、24h后有回升提高的趋势;存活组血乳酸值在液体复苏治疗后6 h、12 h、24 h均低于死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酸清除率在上述时点均高于死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乳酸值、乳酸清除率的变化和组织缺氧休克程度紧密相关,早期血乳酸值、乳酸清除率的持续监测有助于评估患儿感染休克程度和复苏疗效,为改善临床液体复苏治疗、判断预后提供了依据。
- 陈素萍周小清吴爱文
-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血乳酸清除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