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文婉

作品数:25 被引量:149H指数:8
供职机构:南京博物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5篇历史地理
  • 7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4篇遗址
  • 13篇遗存
  • 9篇植物
  • 6篇聚落
  • 5篇石器
  • 5篇农业
  • 4篇考古
  • 3篇淀粉
  • 3篇淀粉粒
  • 3篇植物遗存
  • 3篇生计
  • 3篇大豆
  • 2篇新石器
  • 2篇新石器时代
  • 2篇遗存分析
  • 2篇植物利用
  • 2篇商周
  • 2篇商周时期
  • 2篇石器时代
  • 2篇食物生产

机构

  • 16篇山东大学
  • 14篇南京博物院
  • 2篇郑州大学
  • 2篇辽宁省文物考...
  • 2篇长沙市文物考...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山东省文物考...
  • 1篇安徽博物院
  • 1篇无锡市文化遗...

作者

  • 25篇吴文婉
  • 12篇靳桂云
  • 2篇林留根
  • 2篇张继华
  • 2篇辛岩
  • 2篇马永超
  • 2篇杨晓燕
  • 1篇王强
  • 1篇周润垦
  • 1篇陈雪香
  • 1篇黄苑
  • 1篇闫龙
  • 1篇张翠敏

传媒

  • 6篇中国农史
  • 3篇南方文物
  • 2篇北方文物
  • 2篇东南文化
  • 2篇江汉考古
  • 2篇东方考古
  • 1篇考古
  • 1篇中原文物
  • 1篇华夏考古
  • 1篇考古与文物
  • 1篇农业考古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大众考古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植物遗存视角下蒋庄遗址良渚时期的聚落生产活动被引量:5
2019年
通过人工拣选和系统浮选获得的植物大遗存,揭示了蒋庄聚落良渚文化时期的农作物结构、农业生产和可能存在的园圃经济活动。其中稻作是聚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内容,量化分析结果显示采集野生植物资源在聚落生计中也占重要比重,瓜果类栽培活动是这一时期普遍出现的新生产内容。蒋庄遗址植物大遗存的研究为探明该聚落的生业经济模式提供了重要证据,同时也丰富了良渚文化外延分布区的研究材料。
吴文婉林留根甘恢元闫龙
关键词:良渚文化
邹平丁公遗址(2014)龙山文化植物大遗存的初步分析被引量:12
2018年
2014年秋季对丁公遗址的发掘过程中,系统采集了植物考古研究样品。文章报道龙山文化时期灰坑、地层等遗迹单位浮选到的炭化种子果实情况。植物组合包括农作物和非农作物,农作物包括粟、黍、稻、小麦和大豆,其中以粟、黍为代表的旱作农业为主,稻作农业占有相当比重,小麦比较少。非农作物类植物遗存数量比较多,包括农田杂草和野生植物。炭化植物遗存为了解丁公遗址龙山时期聚落的植物利用、生计模式、农业生产和环境等提供了重要信息。
吴文婉姜仕炜许晶晶靳桂云
关键词:龙山文化农业
江苏镇江孙家村遗址周代农业生产的初步考察
2023年
镇江孙家村吴国铸铜遗址年代为西周中期至春秋晚期,植物浮选出稻、粟、黍、小麦、大麦、大豆等农作物和黍亚科、豆科、藜属、苋属、藨草属等杂草以及葡萄、芡实、菱角、栎果等可食用的野生植物。量化分析结果表明,遗址的周代农业生产为稻旱兼作模式,各种谷物在不同时期农业结构中的比重和地位并非一成不变,生产模式自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晚期经历了以稻作为主到稻旱持平,乃至旱作居上的演变过程。孙家村遗址的发现为深入研究宁镇地区先秦时期社会经济提供了新材料。
吴文婉何汉生
关键词:周代农业
黄河中下游几处遗址大豆属(Glycine)遗存的初步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关于大豆的起源,学术界历来众说纷纭。考古数据的积累对厘清大豆起源及其传播过程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近年来黄河中下游几处遗址的大豆属遗存新数据,分析南洼等遗址大豆属种子的形态演变和驯化程度。南洼遗址二里头文化至汉代,大豆属种子尺寸呈现逐步增大的发展趋势。从大豆属种子的历时发展来看,东盘、南洼和陈庄遗址的野大豆均处于最小值范围,从龙山至西周时期仍有一定量的大豆种子显示偏"野"的特征。南洼遗址二里头和殷墟时期大豆的尺寸落在野生与驯化的中间区域,陈庄遗址西周时期大豆的尺寸则已处于较大值内。综合其他夏商时期的大豆数据来看,这一时期大豆的栽培和驯化一直持续着,并且大豆种子的生物性状演变较为稳定,并未像龙山时代的大豆属种子一样可以聚合为两大类。至汉代,南洼遗址大豆的数据已经非常明显占据了最大值,农耕工具的发展可能深化了大豆种子大粒型的发展。
吴文婉靳桂云王海玉王传明
关键词:黄河中下游大豆属
江苏镇江丁家村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的初步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炭化植物遗存的分析结果显示,丁家村聚落的生计以农业生产为主,采集野生植物资源作为补充。农作物包括粟、黍、稻、小麦和大豆,属于典型的稻旱混作模式。水稻是丁家村所在宁镇地区的传统农作物,粟、黍和小麦属于外来旱地作物,它们的出现可能是宁镇地区与中原、海岱地区之间文化交流互动的结果,其中粟、黍比小麦传入更早。此次宁镇地区湖熟文化遗址的炭化植物遗存分析为首次报道,其结果为研究湖熟文化生业经济提供了材料和线索。
吴文婉司红伟王书敏李永军
关键词:湖熟文化
商周时期徐海地区多品种农作物种植制度初探——以徐州庙台子遗址植物遗存分析为例被引量:2
2021年
徐州庙台子遗址的浮选工作发现了商晚期至汉代的粟、黍、稻、小麦和大豆等农作物遗存。量化结果表明,以粟、黍和小麦为代表的旱地作物是庙台子聚落农业种植中最重要的部分,水稻和大豆始终处于补充的角色。各时期旱地作物的情况有所变化:商晚期是以小麦的明显优势为特点的旱作农业;西周时期新增了水稻和大豆,形成了多品种种植制度,但小麦的种植规模持续下降,整个西周时期是以粟为最主要农作物的旱作农业模式。庙台子遗址植物遗存的发现和分析为探讨徐海地区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和农作物结构提供了重要证据。
吴文婉原丰田二卫
关键词:商周时期农作物结构
章丘西河遗址(2008)植物遗存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西河遗址位于山东省章丘市龙山三村西北约500米处,现存面积40万平方米。巨野河支流西河环绕遗址西缘和北缘,遗址因此而得名。1987年全省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1991和1997年先后进行了两次发掘[1]。2008年6~8月,为配合102省道第二次拓宽工程,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西河遗址进行了第三次抢救性发掘,发现了一批后李文化、龙山文化、唐宋及清代文化遗存[2]。2008年度发现的后李文化遗迹包括8座房址和10个灰坑。房址皆为半地穴式结构,
吴文婉张克思王泽冰靳桂云
关键词:遗址遗存文物
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末期社会生计个案分析——以东台开庄遗址为例被引量:6
2021年
东台开庄为江淮东部一处内涵明确的以龙山文化时期遗存为主体的新石器时代末期遗址,兼有少量良渚文化遗存。通过对遗址开展的浮选获得了水稻和粟等农作物,狗尾草和藜属等杂草类种子,芡实、菱角、栎果等其他可食遗存。稻作是开庄遗址良渚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时期最重要的农耕生产内容。农业在聚落生业中不占绝对优势,先民采集狩猎作为食物的重要来源,另外还种植瓜果作为补充。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末期稻作农业未表现出持续强化的发展态势。
吴文婉甘恢元许晶晶
关键词:龙山时代
徐州新沂东聂墩遗址西周时期聚落的农业活动
2023年
炭化植物大遗存的分析结果显示,东聂墩遗址西周时期聚落以农业生产为主,采集野生植物资源作为补充。农作物包括粟、黍、稻、小麦和大豆,属于稻旱混作模式。其中以小麦为代表的旱作成分占据更高的比重,水稻和粟作为补充,这种旱地作物为主、水稻为辅的格局在该聚落中从西周中期至晚期持续发展并得到强化。
吴文婉原丰
关键词:西周
中国北方地区裴李岗时代生业经济研究
生业经济是研究古代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裴李岗时代是史前社会经济从采集狩猎过渡并发展到农业生产这一漫长历程中重要的一环,分析探讨裴李岗时代的生业经济模式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农业起源与发展进程。本文的研究目的是系统梳理和分...
吴文婉
关键词:食物生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