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明
- 作品数:75 被引量:309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康恩贝医院管理软科学研究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医学会临床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腹腔内骨外骨肉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 @@原发于腹腔内的骨外骨肉瘤非常罕见,自1941年Wilson首次报道以来,目前Pubmed上能检索到的英文报道共7例,中国国内也仅有零星报道。本文报告一例累及大网膜的原发腹腔内骨外骨肉瘤,并结合文献就其病因,诊断与鉴别...
- 吴志明储修峰范乘龙娄建平孟兴成
- ICU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临床分析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调查ICU住院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病原体分布特点、高危因素,为预防和控制CRBSI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7月-2011年6月入住ICU行深静脉置管病例进行前瞻性研究,CRBSI诊断标准参照美国感染病学会《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诊断临床指南》进行诊断。结果纳入研究条件的患者209例,总住院天数共1971d,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共1666d,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为84.5%,发生CRBSI19例,发病率为11.4‰;分离出病原菌21株,检出以鲍氏不动杆菌为主的革兰阴性菌14株占66.7%,革兰阳性菌4株占19.0%,真菌3株占1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插管前使用抗菌药物、插管时间>15d是发生CRBSI的高危险因素。结论必须进一步加强导管护理、有效规范使用抗菌药物,缩短置管时间是预防CRBSI的有效措施。
- 陈炜吴志明马卫星金玲玲罗佳林建潮
-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 腹腔镜胆囊管残端部分开放联合胆道造影在预防胆囊切除术后结石残留中的应用
- :探讨胆囊管残端部分开放联合胆道造影在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结石残留中的应用. 方法:对我院2010年2月-2012年12月55例罹患胆囊管结石患者行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明确"三管"关系后...
- 储修峰吴志明孟兴成张举
- 关键词:结石残留腹腔镜技术胆道造影
- 门静脉栓塞术在肝脏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 :探讨门静脉栓塞术在肝脏肿瘤切除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及疗效. 方法:分析5例初次就诊时罹患难以一期切除肝脏肿瘤,先行门静脉栓塞术后再行二期肿瘤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B超及DSA引导下经皮肝门静脉左支穿刺法...
- 储修峰吴志明孟兴成Reyad Abbadi
- 关键词:肝脏肿瘤门静脉栓塞术临床疗效安全性评价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后肝功能异常的临床分析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和开腹胆囊切除术(OC)后肝功能异常的临床资料,观察两种术式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有无差异。方法对我院2005年10月-2007年10月接受了LC和OC的136例患者作前瞻性研究,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4h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肝功能指标: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KP)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其中LC组93例,OC组43例,并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手术时间、胆囊炎症类型与肝功能异常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LC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高于OC组(P<0.05),两组间的年龄、身高、体质量、手术时间和胆囊炎症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C组中女性患者明显多于OC组(P<0.05)。在肝功能异常的患者中均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结论在胆囊切除术后出现肝功能异常是常见的,不伴有临床表现,LC组高于OC组,与患者年龄、身高、体质量、手术时间和胆囊炎症的类型无关。
- 吴志明娄建平陈江代明盛孟兴成马国峰王国军
-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腹腔镜开腹胆囊切除术肝功能异常
- 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后胰漏的防治进展被引量:11
- 2016年
- 腹腔镜胰体尾切除(laparoscopic distal pancreatectomy,LDP)术后胰漏是困扰普外科医生的一个难题,LDP术后胰漏预防和治疗的关键在于患者围手术期管理,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根据患者胰腺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残端处理方法,术后密切观察引流情况,早期诊断胰漏,进行充分引流;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避免进一步发生胰周脓肿、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 吴志明牟一平
- 关键词: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胰漏
- 腹腔镜胆囊管残端部分开放联合胆道造影在胆囊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探讨胆囊管残端部分开放联合胆道造影在胆囊管结石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2月~2012年12月,对55例胆囊管结石行四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麻,术中明确“三管”关系后夹闭胆囊管近侧端,剪开远侧部分胆囊管管壁,钝性挤压远端,挤出可能残留结石直至清亮胆汁流出,自胆囊管开放口置管行术中胆道造影,判断有无结石残留。术后观察腹部症状体征、肝功能指标,常规行B超复查,必要时行MRCP检查,明确有无胆囊管结石残留或继发胆总管结石残留。结果55例手术均获成功。术中经胆囊管残端开放钝性挤压,15例有残留小结石挤出。术中胆道造影,1例发现继发胆总管结石残留,多次反复挤压取石失败,术后第3日行ERCP+EST取石成功,余54例无结石残留。术后2例不明原因上腹疼痛,肝功能、B超及MRCP检查均无异常,予以对症解痉治疗后腹痛缓解,余均顺利康复。结论对胆囊管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采用胆囊管残端开放法,通过钝性挤压胆汁溢出,冲出可能残留结石,辅以经胆囊管残端插管胆道造影,及早发现胆囊管结石残留或继发胆总管结石残留,增加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安全性。
- 储修峰吴志明孟兴成张举
-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管结石胆道造影
- 综合干预措施对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被引量:11
- 2009年
- 医院从各个环节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通过制定目标、宏观控制,建立新药引进制度,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发挥临床药师作用,进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加大职能科室督查力度,加强行风建设等综合干预措施,药品比例由52%下降到40%、抗生素使用率由65%下降到50%、抗生素费用占药品收入比例由35%下降到23%。抗菌药物使用更趋合理,采取的管理策略行之有效。
- 吴志明葛孟华李明祥陈炜孔园珍
- 关键词:抗菌药物药物管理
- 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冷极射频消融治疗复发性肝癌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评价冷极射频消融(RFA)在复发性肝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12例术后肝内复发性肝癌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冷极RFA治疗,治疗肿瘤总数为25个,共计穿刺29次。治疗后行并发症的监测,2周及半年后常规予B超、增强螺旋CT及相关血清学检查,以行疗效判断。结果术后12例患者中,2例出现轻度肝功能损害,1例发生轻度黄疸,经对症治疗后好转。无术后死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增强螺旋CT检查:肿瘤结节小于3cm的16个中有13个完全坏死,占81%;直径在3~5cm的5个肿瘤结节有3个完全坏死,占60%;直径大于5cm的4个肿瘤结节中有2个完全坏死,占50%。结论RFA治疗复发性肝癌安全、有效、省时,尤其适用于肿瘤直径小于3cm且没有手术条件的患者。为肝癌复发后的非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的姑息性方法。
- 叶少军吴志明童康尔
- 关键词:超声检查射频消融复发性肝癌
- 经脐单孔与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对比研究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比较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TUSPLC)与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0年10月确诊为无严重胆囊炎症的胆囊息肉或胆囊结石患者共56例,随机分为单孔组和常规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单孔组26例患者23例顺利完成手术,3例中转改LC;常规组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单孔组与常规组手术时间分别为(52.45±10.84)min和(39.29±8.61)min(t=5.0601,P=0.0000),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9.32±5.69)ml和(22.17±6.27)ml(t=1.7703,P=0.0823);术后需镇痛分别为1例和6例(χ2=0.0702,P=0.7910);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52±1.37)d和(2.57±1.16)d(t=0.7396,P=0.4628)。除手术时间两组有明显差异外(P<0.05),余两组观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出血、胆漏、胆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一样安全、可行,具有瘢痕不明显且隐避,术后患者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在胆囊切除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对患者技术和设备要求较高。
- 吴志明娄建平储修峰孟兴成
- 关键词:胆囊疾病胆囊切除术腹腔镜手术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