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雪松

作品数:13 被引量:177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化学工程
  • 5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理学

主题

  • 6篇热解
  • 5篇下行床
  • 3篇生物质
  • 3篇气固
  • 3篇气固分离
  • 3篇热解过程
  • 2篇圆台
  • 2篇圆锥
  • 2篇入口处
  • 2篇快速分离装置
  • 2篇快速热解
  • 2篇分离器
  • 2篇TG-FTI...
  • 1篇氮分配
  • 1篇循环流化床
  • 1篇液固流态化
  • 1篇预处理
  • 1篇生物质热解
  • 1篇气固分离器
  • 1篇气固流态化

机构

  • 13篇中国科学院过...

作者

  • 13篇吕雪松
  • 12篇林伟刚
  • 12篇姚建中
  • 5篇陈木年
  • 4篇杨学民
  • 4篇杨昌炎
  • 4篇都林
  • 3篇李松庚
  • 2篇邹献武
  • 1篇鲁长波
  • 1篇宋文立
  • 1篇王杰广
  • 1篇丁同利
  • 1篇谢建军
  • 1篇范垂钢
  • 1篇张永

传媒

  • 3篇过程工程学报
  • 1篇现代化工
  • 1篇太阳能学报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化工进展
  • 1篇中国颗粒学会...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 4篇2004
  • 1篇1999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同轴双锥两级气固快速分离器冷态实验研究
2006年
下行循环流化床反应器要求气固分离器具有分离效率高、气相停留时间短、压力损失小、设备磨损小等特点。利用气固二相在惯性上的差别,提出了一种新型同轴双锥两级气固快速分离器,并以FCC(F lu id Catalytic Crack ing)为循环物料对该型分离器的分离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同轴双锥两级气固分离器的分离效率在98%以上,气固分离器的压力损失在100 Pa以下,设备磨损小,能够满足下行循环流化床反应器的要求。
陈木年姚建中杨学民吕雪松都林林伟刚
关键词:气固分离器下行床
生物质热解制燃料油及化学品的工艺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17
2006年
从生物质热解制液体燃料油(生物油)的收率和品质两方面论述了生物质热解关键技术和热解制备液体燃料工艺。通过对比分析了传统的生物质快速热解关键技术———热解反应器、加料技术、气-固快速分离技术及热解蒸汽快速冷凝技术的研究现状、难点和不足,并提出了新型生物质快速热解关键技术———旋转筛板热解工艺。同时针对现行生物质热解制燃料油工艺存在的不足,对比分析了4种热解制取燃料油工艺,并提出了汽爆、固态发酵的生化转化与快速热解相结合制取液体燃料的方法。
杨昌炎鲁长波吕雪松姚建中林伟刚
关键词:生物质燃料油化学品快速热解
生物质中K^+、Ca^(2+)对热解的影响及机理研究被引量:62
2006年
为了研究K+、Ca2+对纤维素生物质热解的影响,利用热重—傅立叶红外(TG—FTITR)研究了通过室温水洗涤6、0℃热水洗涤以及0.5%硝酸洗涤方法等预处理玉米秸秆后的热解逸出特性。3种预处理方法的分析表明,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对玉米秸秆结构及化学组成没有影响;酸洗好于水洗,能完全脱除K+,脱Ca2+为78%,水洗只能脱除K+;Ca2+、K+的脱除程度越深,焦残余量越少。预处理物料和原料的热解实验表明,K+、Ca2+在热解中起着明显的催化作用,促使玉米秸秆转化形成更多的羰基化合物、CO2和H2O。无K+、Ca2+等离子时,热解明显向形成含C-O-C基团等单键化合物转化,并促使液体产率增多;CO与CH4逸出几乎不受K+、Ca2+的影响。最后,从金属离子与生物质结合形式,解释了金属离子影响纤维素生物质热解的机理。
杨昌炎姚建中吕雪松杨学民林伟刚
关键词:生物质热解TG-FTIR预处理
煤热解过程中硫氮分配及迁移规律研究进展被引量:32
2004年
总结了煤热解过程中硫、氮的迁移转化规律 ,讨论了硫氮在煤气、焦油和半焦中的分配情况 ,分析了一种同时脱硫脱氮的煤解耦燃烧工艺 。
谢建军杨学民吕雪松丁同利姚建中林伟刚
关键词:煤热解
分级处理秸秆的热解过程被引量:22
2005年
利用热重-傅立叶红外联用分析仪(TG-FTIR)研究了麦秸、汽爆麦秸、发酵麦秸的热失重特性及其气体析出行为.实验表明,热失重过程主要分4个阶段:干燥阶段(30~150℃)、过渡阶段(150~200℃)、热解阶段(200~600℃)、炭化阶段(600~900℃);析出挥发分的机理过程分为2步:热解初始阶段发生脱羟基、脱羧基、脱烷基和解聚反应,析出含C-O-C基团、醇、醛、酸、酮和CO2,CO,H2O,CH4等气体化合物,炭化阶段发生脱烷基、羰基等反应,先后依次析出CH4,CO2,CO等气体.汽爆、固态发酵分级处理麦秸不仅使热解干气的产率降低约20%~30%,热解液的产率增加,而且热解液中羧酸类产量分别减少了30%和50%左右.
杨昌炎杨学民吕雪松姚建中林伟刚
关键词:秸秆固态发酵热解机理TG-FTIR
生物质热解过程中含氮污染物前驱体的转化规律
生物质是可再生能源。但生物质中的氮含量在0.5-1.5%之间,且大多以蛋白质的形式存在。在生物质利用过程中,氮会以各种形式释放出来。本文将主要研究氨基酸与甲基纤维素、磺酸木质素混合热解中氮的转化规律,从而为生物质能的利用...
吕雪松杨昌炎姚建中林伟刚
关键词:生物质氨基酸
文献传递
横向旋转磁场作用下液固流态化和粘性颗粒气固流态化的研究
该文主要考察了横向旋转磁场作用下铁颗粒、铁与不锈钢混合颗粒的液固流态化以及铁磁性颗粒(包括铁粉、四氧化三铁粉、三氧化二铁粉)和一些粘性颗粒(表面改性的碳酸钙 、碳化硅、白炭黑、钛白、表面未改性的碳酸钙)组成的混合体系的气...
吕雪松
关键词:液固流态化气固流态化
文献传递
下行床气固传质及反应特性的实验研究
2007年
以臭氧催化分解为模型反应,对气固并流下行循环流化床反应器中气固传质与反应特性进行了研究.制备了臭氧分解催化剂,并以它为循环物料在内径0.09m、高度8.2m的下行床中测定了颗粒浓度分布和臭氧浓度分布.实验结果表明,臭氧在加速段分解率在45%左右,约占总分解率的90%,其随颗粒循环量(Gs)的增加略有上升.当Gs从2.77kg/(m2-s)增加到6.58kg/(m2-s)时,全床分解率从50%上升至55%.建立了平推流的传质模型,给出了有效传质系数和操作参数的关联式.
张永范垂钢吕雪松李松庚宋文立姚建中林伟刚
关键词:下行床传质
下行床恒速段的核/环/环三区模型
根据下行床径向流动存在明显不同的核区、中间环区和壁面环区的特征,建立了描述下行床恒速段的核/环/环三区流动结构模型.模型分为四个部分: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压降平衡和颗粒径向返混.依据此模型对下行床恒速段流动结构进行了计算...
吕雪松邹献武陈木年姚建中林伟刚
关键词:下行床
文献传递
下行床煤拔头工艺的产品产率分布和液体组成被引量:44
2005年
基于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技术和下行床技术相结合,在处理能力为8kg/h的煤拔头工艺热态实验装置上,以内蒙古霍林河褐煤为原料,普通河砂为固体热载体,考察了反应温度和煤粉粒径对气液固产品产率分布和液体组成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和液体产品的产率增加;液体产率随粒径的增大而降低.当反应温度为660℃、煤粉粒径小于0.28mm、加料率为4.7kg/h时,轻质焦油(焦油中的正己烷可溶物)的产率可达7.5%(干煤基,ω),其中酚类占57.1%,粗汽油(脂肪烃类)占12.9%,芳香烃占21.4%,极性组分和其他组分占8.6%.实验表明,下行床由于气固沿重力场并流向下流动的特点,是适合煤拔头工艺的比较理想的反应器.
王杰广吕雪松姚建中林伟刚都林
关键词:下行床循环流化床快速热解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