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雄

作品数:9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政治法律
  • 4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华侨
  • 4篇冷战
  • 3篇东南亚华侨
  • 2篇华侨政策
  • 2篇遏制政策
  • 2篇遏制中国
  • 1篇独立战争
  • 1篇新中国
  • 1篇旋涡
  • 1篇元朝
  • 1篇元朝时期
  • 1篇缘起
  • 1篇战后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变迁
  • 1篇升学
  • 1篇衰落
  • 1篇排华
  • 1篇歧视
  • 1篇歧视问题

机构

  • 9篇湖南师范大学

作者

  • 9篇刘雄
  • 1篇曾贝
  • 1篇尹新华

传媒

  • 2篇华侨华人历史...
  • 1篇中共党史研究
  • 1篇求是学刊
  • 1篇当代中国史研...
  • 1篇世界历史
  • 1篇洛阳师范学院...
  • 1篇济南大学学报...
  • 1篇西部学刊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国家安全与华侨利益的双重考量——论新中国对东南亚华侨政策的演变(1949—1960)被引量:3
2013年
国家安全是国家利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东西方冷战的特殊情势下,中国对国家安全的追求,不可避免地与中国对东南亚华侨政策的制定交织在一起,从而形成极其复杂的局面。如何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同时,又切实维护华侨利益?这需要非凡的政治智慧,也考验着共和国领导人。从默许华侨参与当地革命,突出政治,到要求他们恪守侨民身份,低调行事,再到1954年后希望他们转变为当地居民,中国的东南亚华侨政策经历了显著的演变过程。其间对国家安全与华侨利益的双重考量,始终是中共制定与执行东南亚华侨政策的原动力。虽然诸多结构性因素使中国在华侨问题上可以作为的空间备受限制,但其政策制定与执行仍不失灵活性。
刘雄
关键词:冷战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东南亚华侨问题与美国对华遏制政策被引量:14
2006年
中国革命的胜利以及中美对抗格局的形成,使原已存在的东南亚华侨问题更加复杂。美国旋即从遏制中国的角度介入该问题,并制定了详尽的政策。例如,鼓励台湾当局争取华侨支持;排斥中国在华侨教育中的影响;鼓吹“中国威胁论”,破坏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充分发挥香港在华侨政策中的独特作用;等等。1960年,美国又根据形势发展,调整了它对东南亚华侨的政策。但是,不管美国的政策如何变化,其遏制中国的基本目标却始终如一。
刘雄尹新华
关键词:东南亚华侨遏制中国
试论美国军队种族歧视问题的缘起
2023年
美国军队种族歧视问题缘起于北美殖民地的奴隶制以及对黑人根深蒂固的偏见。经过数次殖民战争以及独立战争,美国军队逐步形成并巩固了一套种族歧视制度,这主要表现为限制黑人加入军队、入伍后歧视性的待遇和养老金。但由于军队自身活动的特殊性,使其种族政策表现出明显的功利主义。追溯美国军队种族歧视的历史缘起,既能深度把握其在种族政策上“歧视与利用”并存的模式,又有助于理解此种模式始终服从于白人种族以及国家的利益,白人至上主义本质不言自明。
熊晶刘雄
关键词:美国军队种族歧视独立战争
东南亚华侨如何被卷入冷战旋涡被引量:2
2006年
东西方冷战对战后东南亚华侨的生存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遏制中国,美国开始介入东南亚华侨问题,并制定了相关政策。美国不仅运用各种手段,诋毁中国共产党,鼓吹“中国威胁论”,还极力阻止东南亚华侨子弟赴大陆升学。东南亚国家也顺水推舟,以反共反华的名义,变本加厉地迫害华侨,制造了一系列反华排华事件。东南亚华侨被深深卷入冷战旋涡。
刘雄
关键词:东南亚华侨遏制中国
冷战格局下泰国华侨政策的演变(1946-1965)被引量:1
2022年
论文阐述了冷战前期泰国华侨政策的演进过程,并着重探讨美国冷战政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冷战时期,泰国历届政府采取反共亲西方政策,明显影响其到对华侨的态度。二战后初期,泰国华侨的处境尚好。但随着中国革命胜利以及泰国亲美外交路线日益明确,泰国当局开始打着反共旗号限制和排斥华侨。万隆会议前后,泰国外交立场一度表现出某些中立主义色彩,中泰关系也有所缓和。受此影响,泰国华侨政策明显趋向温和,华侨境遇有所改善。乃沙立政变上台后,泰国亲美立场持续强化,当局又开始推行严厉的排华措施。乃沙立时代后期,泰国的华侨政策又开始向温和同化的立场转变。冷战前期,泰国华侨政策的驱动力虽然主要来自其内部,但亚洲冷战这一国际政治因素对于该政策的具体呈现却起着巨大的塑造作用。
刘雄
关键词:冷战中泰关系华侨政策排华
老挝危机与东南亚条约组织的衰落被引量:3
2014年
东南亚条约组织是美国出于反共目的而在东南亚地区倡导成立的一个军事、政治集团。由于成员国之间在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现实政治利益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该组织从一开始就表现出软弱的特征。1960—1962年的老挝危机是东南亚条约组织成立后面临的最大挑战,但该组织并未担当起某些成员国所期待的责任。以泰国为代表的亚洲成员国因而对该组织失望至极,美国的信心也备受打击,东南亚条约组织一度走到崩溃的边缘。然而美国担心该组织解体可能会给其亚洲战略带来严重冲击。最后在美国暗中主导下,该组织走上一条垂而不死、衰而未亡的道路。与之相伴的,是美国在东南亚的干涉行动大踏步走向单边主义。
刘雄
关键词:衰落
建国初期美国阻挠华侨学生回国升学内幕被引量:3
2006年
新中国成立后,海外华侨学生有感于祖国的繁荣昌盛,掀起了一股回国升学的热潮。国民党集团为了“反共复国”,也极力劝诱侨生赴台升学,但收效甚微。在此背景下,美国出于“遏制中国”的险恶用心,积极介入华侨学生的升学问题,并使之染上一层浓厚的冷战色彩。本文主要依据上世纪90年代公布的美国政府的有关原始档案,分析美国政府阻挠华侨学生回国升学的背景和动机及其制定的计划、采取的措施。作者认为,虽然美国政府所采取的阻挠华侨学生回国升学的政策和措施对华侨学生的流向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其“遏制中国”的野心并未得逞。
刘雄
关键词:华侨学生回国升学遏制政策
试析战后东南亚华侨社会变迁中的冷战因素被引量:5
2011年
20世纪40年代末,随着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冷战迅速向东南亚地区蔓延。遍布于东南亚的华侨开始进入西方战略家的视野,他们担心这些人会在中国共产党向南扩张时充当"第五纵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随即行动起来,通过各种方式切断华侨与祖国的联系。二战后,摆脱殖民统治的东南亚国家为了发展民族经济,巩固政治地位,普遍采取限制和排斥华侨的政策,表现出极强的民族利己主义。在这一过程中,冷战因素扮演着某种催化剂的作用,并在需要时成为方便的借口。国民党残余力量在逃到台湾后,也趁冷战的形势,以反共为名拉拢和控制东南亚华侨。在此种复杂局势下,大多数东南亚华侨出于生存的需要,最终选择归化于居住国,从而完成华侨史上最深刻、最激烈的变革。
刘雄
关键词:东南亚华侨冷战社会变迁
元朝时期中国与越南关系研究述评
2010年
中越两国之间的关系源远流长,两国人民在历史上保持着长期的友好关系,和睦相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交往频繁。中国文化更对越南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是在封建时代,两国的封建统治者出于私利,也时常发生战争,对两国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元朝时期是中越双方交往史上重要的时期,通过对现有的该时期双方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总体性的分析和考察,对目前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详细的论述,以期对中越关系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曾贝刘雄
关键词:元朝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