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京军

作品数:7 被引量:43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油田
  • 3篇双河油田
  • 2篇剩余油
  • 2篇储层
  • 1篇低渗
  • 1篇低渗透
  • 1篇低渗透砂岩
  • 1篇低渗透砂岩油...
  • 1篇低渗透油藏
  • 1篇地震资料
  • 1篇动压力
  • 1篇压力梯度
  • 1篇油藏
  • 1篇油气
  • 1篇油气勘探
  • 1篇油田储层
  • 1篇油田开发
  • 1篇油田开发后期
  • 1篇砂岩
  • 1篇砂岩油藏

机构

  • 7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河南石油勘查...

作者

  • 7篇刘京军
  • 3篇杨春红
  • 2篇鲁延春
  • 2篇曾俊
  • 1篇王秀兰
  • 1篇高凤珍
  • 1篇李超
  • 1篇郭恩常
  • 1篇林学庆
  • 1篇马丽
  • 1篇郭印龙
  • 1篇曹凯
  • 1篇金丽琼
  • 1篇代亚红
  • 1篇卢小鸥
  • 1篇董文龙
  • 1篇黄爽英
  • 1篇刘丽娜
  • 1篇崔连训
  • 1篇曾鸾

传媒

  • 5篇河南石油
  • 2篇石油地质与工...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08
  • 1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一种新的水驱开发效果评价体系被引量:10
2008年
以相渗曲线为基础,推导出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含水上升率与含水率、存水率与采出程度及自然递减与含水率四条理论关系曲线.将实际曲线同比例地绘制在理论曲线上.根据实际曲线与理论曲线的位置关系评价水驱开发效果,形成一种新的水驱开发效果评价体系.经现场应用验证,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合理。
郭印龙郭恩常杨永利曾俊刘京军金丽琼
关键词:水驱开发含水率采出程度存水率自然递减
双河油田储层结构要素井网控制方法探讨被引量:4
2002年
从储层结构要素的几何形态及物性分布特征入手,研究了不同结构要素对油层注采能力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井网对结构要素的控制程度以及不同结构要素的井网控制方法。认为高含水后期油井部署应尽量避开吸水产液能力强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中心部位;吸水产液能力差的上倾尖灭席状砂部位可适当缩小注采井距,配合稳油控水注采结构调整,最大限度地控制每一单砂体,提高油田水驱采收率。
卢小鸥杨春红龚银忠刘京军周扬新董文龙
关键词:双河油田储层注采能力井网部署
引入启动压力梯度计算低渗透砂岩油藏注水见效时间被引量:24
2001年
用常规的压力传播的导压系数公式预测的低渗透油田注水见效时间,通常与实际情况相差很大。针对低渗透砂岩油藏存在启动压力梯度的特点,以具有启动压力梯度的渗流公式为基础,求出地层稳定生产时径向流产量公式及压力分布公式,用物质平衡法求解出低渗透油田注水见效时间与注采井距的关系。低渗透油田压力波传播时间与压力梯度关系密切,注水见效时间与启动压力梯度成正比,与井距的立方成正比。该方法用于宝中区块合理井距的确定,方案实施后,实际注水见效时间与计算值相符。
黄爽英陈祖华刘京军杨军崔连训朱军
关键词:启动压力梯度低渗透油藏注水井距
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层位标定被引量:1
2002年
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过程中层位标定是关键,标定过程中有误差,会相位源移,影响储层构造与构造解释的准确性。通过对泌阳凹陷赵凹地区高分辨三维地震资料层位标定的分析与研究,阐述了层位标定的方法,分析了标定效果,为构造断层解释及储层横向预测打下基础。
高凤珍刘京军林学庆鲁延春曾鸾李丹梅
关键词: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层位标定泌阳凹陷分辨率油气勘探
双河油田Ⅳ1-3层系特高含水期稳油控水先导试验
2001年
在对双河油田Ⅳ1-3层系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井网综合调整、优化注水产液结构调整为核心的稳油控水先导试验方案,使该单元的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采收率提高2.85个百分点,可采储量增加36.6×104t。先导试验的成果和经验对老油田特高含水期稳油控水有借鉴作用。
马丽李广志李超代亚红曾俊刘京军
关键词:双河油田特高含水期稳油控水采收率
下二门油田微型构造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针对下二门油田油层自身的变化而开展构造、微构造特征综合研究,从地质角度对微构造情况进行精细描述,寻找出构造、微构造的分布规律,以及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分析得出:微型构造对油水运动有明显影响,由于地层倾角和重力作用,正向微型构造区剩余油饱和度高,负向微型构造区剩余油饱和度低。
杨春红王文升张海锋刘京军韩红朱伟鸿
关键词:下二门油田微构造剩余油
储层精细研究在油田开发后期高效井部署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03年
双河油田Ⅳ油组处于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和剩余油高度分散的三高开发期 ,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剩余油 ,储层沉积微相的特征与组合是决定砂体非均质性和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原因。通过储层精细对比制图 ,建立储层沉积微相模式 ,与现井网结合确定剩余油富集区 ,指导高效井的部署。经现场实施 ,新井投产后 ,比同期老井日增油 7.3t,综合含水下降 2 7.3个百分点。
王秀兰刘丽娜鲁延春杨春红曹凯刘京军
关键词:双河油田储层沉积微相剩余油
共1页<1>
聚类工具0